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者心脏超声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者心脏超声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者的心脏超声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50例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作为观察组,而对照组则选择同期住院的50例单纯高血压病患者,两组患者均行心脏超声检查,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心脏超声检查结果。结果:对照组患者左心房内径明显小于观察组(P

【关键词】 高血压病;阵发性心房颤动;心脏超声

为了探讨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者的心脏超声特点,提高其治疗效果,我院对收治的50例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50例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作为观察组,男26例,女24例;最小年龄39岁,最大年龄75岁,平均年龄55.8岁。对照组则选择同期住院的50例单纯高血压病患者,其中男28例,女22例;最小年龄40岁,最大年龄77岁,平均年龄69岁。两组患者均具有完整的超声检查资料,且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程、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 法 本次研究选用的超声诊断仪型号为飞利浦iE33,使用S5-1经胸探头,其频率范围为1-5MHz,以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所制定的测定方法为依据,对患者胸骨旁左心室长轴进行不间断扫描,扫描呈M形;对患者左心房内径、室间隔、左心室后壁、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进行测量,通过心尖四腔对二尖瓣血流进行多普勒分析;同时对患者舒张晚期心房收缩峰值速度(A)及二尖瓣舒张早期心室快速充盈峰值速度(E)进行测量,并计算二尖瓣舒张早期心室快速充盈峰值速度/舒张晚期心房收缩峰值速度的比值。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对组间数据展开t检验,组内数据展开χ2检验,P

2 结 果

对照组患者左心房内径明显小于观察组(P

表1 两组患者超声检查结果比较

3 讨 论

高血压病是现阶段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该病具有发病率高、病程长等特点,极易导致患者出现脑卒中、心脏结构出现代偿性肥大、心力衰竭及心功能降低等症状。同时,高血压病患者多合并有心律失常现象,其中以合并心房颤动最为常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患者的心脏形态出现相应的血液动力学改变,从而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1]。因此,及时探讨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者的心脏超声特点,从而及时给予患者行之有效的治疗就显得至关重要。

心房颤动患者多是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人,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其发病率是和患者年龄成正比的。相关调查表明,年龄超过60岁的老年人,其发生心脏颤动的概率约为3%;而年龄超过85岁的患者,其发生心脏颤动的概率则约为10%。且相关研究表明,高血压病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概率远远大于正常人,这与高血压病患者自身所伴有的生理学、形态学改变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长时间的体循环动脉压力不间断性升高极易导致患者出现左心室代偿性肥厚症状,同时使舒张功能下降,从而导致患者出现左心房容量负荷增加,使得患者左心房同时出现电生理学及形态学重构现象[2]。而左心房出现变化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心房电活动出现异常现象。常见的一种心房异常点活动有以下几种:第一,心房不同部位传导延缓;第二,心房肌细胞不适应期缩短;第三,除极异质性增加。而这些异常现象则往往会引起患者的心房活动空间向量及空间弥散度出现较大的差异性,同时还会引起折返现象,从而使得患者出现心房扩大症状[3]。由于高血压病患者多伴有局部或全身RAAS激活现象,而折返多是导致心房颤动患者发病的常见发病机制,心肌间质是一种纤维结缔组织,胶原是构成细胞基质的主要成分,同时胶原的生成速度和降解速度基本一样,可为其保持稳定状态提供保障。如果患者心肌间质生成的胶原量超过正常值,就极易使患者发生心肌纤维化症状,同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心肌间质胶原的生成产生促进作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效应因子主要有两种,一是醛固酮,二是血管紧张素Ⅱ。

本次研究表明,对照组患者左心房内径明显小于观察组(P

参考文献

[1]杨玲.厄贝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分析[J].新医学,2012,43(4):243.

[2]李宏松.缓释维拉帕米治疗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早期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24):41.

[3]徐慧春.缬沙坦对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P波离散度的影响[J].河北医学,2009,15(5):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