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农村初中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农村初中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主导作用。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深入,并不稳固的社会道德根基更加震荡,面对教育对象道德缺失、习惯不良、唯我独尊、心理脆弱、沉迷网络等不良现象,农村中学的德育已经存在很大的不适应性,教育工作者面对着自己的教育对象不能及时实施道德引领。如何实施有效的德育已成为农村中学发展所面临的一大课题。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快速推进,校本课程尤其是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已经逐渐成为教育者的共识,新一轮的校本德育课程开发与研究的热潮同时也掀起了。本文我们将以新安江第三中学的校本德育课程开发实践为例,探讨农村初中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相关问题。

一、认知性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

认知性校本德育课程,是向新安江第三中学学生系统传授品德规范的知识、观念,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课程,如思想政治、时事政策等。它是我国德育课程中最基础的,也是最主要的课程类型,实践认知德育也是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德育的主要方式。

(一)发挥课堂教学优势,优化传统德育课程

认知性校本德育课程的根本任务是塑造人的灵魂,它的焦点始终是进行道德教育,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等品德要素的协调发展。我们要强化课程的功能意识,继续发挥思想品德、班会课的德育主渠道功能,帮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建构科学的世界观和高尚的品德观。

(二)挖掘课堂教学潜力,发挥文化学科德育功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所做的一切都应当包含深刻的道德意义。”我们注重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多种形式的德育,立足各学科三维目标的达成,认真落实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关注学生良好品质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将文化教学与德育有机融合,适当、适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素质。

语文、社会学科承载的德育功能:对学生进行祖国历史文化、基本国情、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教育。

数学、科学学科承载的德育功能: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态度、方法和世界观的教育。

音、体、美学科承载的德育功能:发挥美育功能,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审美情趣和顽强意志以及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学生健康身心

结合新安江第三中学的教育形势, 2004年我们就成立了学校心理工作站,从原来单纯的课堂教育转为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本着全心全意为广大师生服务的原则,全方位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办了贴近师生的《净化心灵》心理教育报、《心之语》主题班会、《心灵之约》信箱、《谈心小屋》心理咨询、《老师请听我说》谈心日等活动,真正起到了净化师生的心灵、塑造师生健康身心的作用。

(四)学习日常行为规范,养成良好常规习惯

陶行知说:“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德育的真正目的就是提高学生辨别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自觉抵制假恶丑,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学校常规德育的内容必须清楚,必须体现在学校教学和活动管理细节上。学校依托《学生行为手册》校本德育读本的设立,进一步推进了德育工作的规范化、德育内容的系统化。

(五)根植中华传统文化,汲取德育精髓

2009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中提到,教育部将在中小学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规范校园语言文字,加强德育工作。另外,教育部还要求建设平安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鉴于此,我们将既具体可感、操作性强,又能训蒙养正的《弟子规》引进课堂,从诵读到践行,引导学生从中国的传统经典教育中学会如何去爱他人、爱民族、爱国家、爱奉献、爱万物和自然。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作为子女、作为学生的本分是孝亲尊师、努力学习。通过《弟子规》的教育,我们收获了浓浓的亲情和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文化经典的学习中师生之间多了淡定、欢笑、谅解、感恩。同时我们集全校教师的审美智慧,选取中华传统文化的名篇,集辑成学校《美文诵读》读本,让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不断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灵魂受到熏陶。

(六)传承传统美德教育,小故事创造大境界

为了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学校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作为学生的必读书目,并且结合“公民道德规范”的思想教育、讲美德故事、写心灵感言、举行读后感征文、说说“身边的美德故事”等多种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高区别真善美与假丑恶的道德判断能力,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养成良好的文明道德习惯,学会做一个合格的现代中国人,准备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二、活动性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

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学校即社会,社会即德育”,倡导通过学生主体实践学习活动,来促进其人格的全面发展。德育实践活动在养成学生德性及和谐的个性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目前,不少学生任性,“自我中心”,依赖心理严重,意志薄弱,受不了挫折,因此,学校要通过课程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些特殊的体验,进而由体验获得内化的规范促成自身人格的形成。

(一)开发校本课程《走进根雕》

我校地处偏远农村,经济条件较差,但树根资源却不少。我们以采集和利用一些干枯的树根为平台,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学生通过上山采集树根、认识树种、清理根材、观察构思、雕刻上光和收集有关根雕资料等一系列活动,不但丰富了活动内容,扩大了知识面,而且通过走进自然、了解自然,增加了劳动体验,提高了劳动技能和体能,形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和意志品质。同时,这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我们创建的“留守儿童根雕工作室”,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活动,提高了素质教育的质感。同时我们集全校师生之力开发并完善了校本课程《走进根雕》,使劳技校本课程的内涵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了提升。《走进根雕》校本教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为很多周边学校进行劳技教学的必选教材。

(二)开设主题德育活动

学校立足于校本实践活动,细化德育目标,使每一学段、每一学期、每周、每次的活动都做到有主题、有计划、有内容、有总结。政教处要有检查,有记录,同时将它作为考核班主任工作的依据。

1.学段德育主题

七年级:实施“迈好中学第一步”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相互了解、相互沟通,学会交往,学会独立生活。八年级:实施“走好青春第一步”主题教育活动,建立“模拟法庭”“青春之歌”等系列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参与,实现对学生的教育由外因催化到内因自觉的角色过渡,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责任感、诚信、感恩之心,增强学生的是非观及自辨、自控能力。九年级:实施“跨好人生第一步”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开设系列活动,激发学生刻苦求知的拼搏精神,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每月德育主题

根据校长室对学校的德育规划,政教处制订每学期的德育计划,每月设立德育专题,由年级组指导班主任组织开展具体的德育活动,细化每月的教育内容,有爱国爱民族精神月、劳动卫生习惯养成月、法制教育月、安全教育月、文明礼貌月、心理健康月等。每一种行为规范教育,都按照“制订活动方案―宣传活动内容―实施活动方案―检查评比―表彰先进”几个环节开展,每个月确定1~2项主题活动。同时以重大的节日或纪念日为德育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主题活动。

3.每周德育、每日常规德育主题

生活处处皆德育,教育者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点滴德育素材,将它提升为行之有效的德育活动。班主任在每周、每日都有相应的主题德育活动:每周星期一举行升国旗仪式晨会教育;每周一次主题班会;每日一次“常规德育5分钟”“安全教育1分钟”;每周(日)班干部值周(日)工作小结。这样,以常规活动为点、以学生的生活为面,以点带面,形成立体的“德育场”,让学生在一定的生活场景中受到适时的价值引导,能动地构建自己的道德观。

4.社会热点、学校重点德育主题

有时还可以结合结合国际、国内形势确定学校主题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活动形式要体现思想性、趣味性和教育性。

(三)开发生活实践活动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的一切都应开发成适当的教育资源。课堂是学生接受德育认知理论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应成为学生实践生活的主要途径。学校与教师应着眼于学习生活中实践活动的开发,从教师与学生身边的点滴中折射德育的光辉。

1.完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的中心,同样也是德育的源泉与中心。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自我教育,即自主地学会辨别是非,能动地构建道德观念。我们一直在探索自主管理的模式。首先,尝试并完善了班级循环值周制度。在值周的这个星期,值周班级负责学校的清洁、安静、文明等环境的营造,班级每个学生都承担相应的职责和任务:卫生的打扫、监督,文明示范岗的建设,文明礼仪的检查,寝室环境的营造。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在值周小结中反思自己平时的一些做法,自然而然地改变自己的缺点,不断增强自己的劳动观念、集体观念、责任观念,完善自己的道德观念。其次,学生会、班级团支部、志愿者都自主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学校的建设中来。在学校政教处、团委的支持下,学校“爱心社”、“梦之航”广播站等社团已经由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建设,为学生自我的成长、理想德育的实现提供了践行的途径。再次,在班级管理中实践“班长轮流制”“一日班主任制”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印证自己观念、实践自身能力的平台,为自主德育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2.开展“绿我家园”活动

我们学校四周都是乡村,通往学校的路上总有学生随意丢弃的垃圾。为了使乡村更清洁卫生,在学校团委的倡议下,学生自发组织开展了“清洁乡村,绿我家园”活动。首先是学生的“我为家乡献一份绿”的签名活动,然后以班级为单位自发组织用捡、扫、拔等方式开展清洁乡村的活动,让校园的周边环境重还绿色。以此为契机,学生还成立了班级“环保小分队”,在课余时间收集废弃的电池,上交集中处理;成立了以同村同学为组员的“清洁小组”,负责自己家庭、村落周边的环境保护。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增强了环保意识,受到了珍惜生命、爱护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教育。

3.创新“德育作业”实践活动

生活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学生需要接受教育,接受磨练,从各个方面去发展自己,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生活。但是现在在很多学生中缺乏理想、生活自理能力弱、不爱劳动、自我意识强烈、不愿合作等问题突出。我们一直在探索以“德育作业”为载体的德育实践活动,把学生与生活拉近,让学生在亲近社会、与人沟通中,自主体验、感悟,实现“养成・体验・实践”一体化的德育。学校以政教处布置共性活动、班主任布置班级个性活动为原则,在节日、假期为学生布置一些“德育作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我为父母烧一顿饭、洗一次衣服、讲一个故事、唱一支歌;我为社区清洁“牛皮癣”;为同学策划一个既低碳又有意义的生日活动……通过生活小事,使学生受到关爱、宽容、乐观、积极主动等情感体验和责任感、义务感的教育,养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三、校园文化隐性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

学校生活中的一些方面也会使学生无意识地习得某些价值规范,这些无意识获得的生活经验,以隐蔽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品德及行为方式。这些内容就是学校的隐性德育课程,它着重指校园文化环境。我们学校非常注重校园文化隐形课程的开发。

(一)教育教学相渗透,实践无痕德育

文以载道,社会即教育,教育和教学总是相辅相成的。学校非常注重学科教学与德育的渗透。首先,我们要求教师通过研究学习各种教育专著,树立“生活化德育”的观念:①生活处处皆德育,善于捕捉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素材,将它与智育美育等有机结合;②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为人师表,用自己的学高身正影响学生,让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③教育是个系统工程,任何教育人员、教育活动都应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要致力于全员德育体系的建立。其次,探索学科教学德育化的新载体。不断完善学校的根雕育人特色,继续开发劳技课《走进根雕》课程;结合近几年学校艺术教育取得的成绩,不断摸索书法、篆刻、手工制作、航模、美术等课程的校本教育特色,收集、编辑学生的优秀作品,不断整合综合实践课程内容,探索课程育人的新途径。

(二)校园自然文化的挖掘,实践无痕德育

学校的校园文化总是会对学生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产生有意无意的、积极消极的影响,我们要把学校的这种“自然文化”按照教育目的及其具体化的教育目标进行规范设计,使之处于意图性的预期的状态,并产生正效应。规范、设计这种对受教育者可能是无意识的影响,也是我们开发隐性课程的目的所在。

1.举行演讲比赛

每个学年学校都要举行“我是航中小主人”的主题演讲,通过演讲比赛,使学生真切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小主人,树立主人翁意识。从选手的选拔、内容的确定到比赛的进行,学生都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这过程就是校园文化的积淀和熏陶。演讲稿都是学生自己的作品,文质兼美。学校将历届优胜选手的优秀作品辑录成册,编成校园读本《航中,永远的感动》,它和校刊《净化心灵》都已经成为学校师生最爱读的作品集。在比赛活动中,学生获得了睿智与胆识,在对作品的品悟中,学生更感受了感恩、感动。在无形之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了熏陶和提升。

2.成立各种社团

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参与校园生活、培养兴趣爱好、丰富内心世界的重要平台,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上都有着重要作用,也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的重要舞台。

学校团委2005年成立了“爱心社”,以每一位学生的力量建立“爱心纸、爱心瓶”助学基金,定期帮助贫困学生减轻生活负担,顺利完成学业。在爱心接力活动中,学生获得了成就感和喜悦感,更体会到勤俭节约、环境保护、爱心传递的意义,爱心社也成为全校开展助学和思想道德教育的载体。2010年,学生会创建了“梦之航”广播站,由于兼顾趣味性、操作性、功能性,它的建立营造了学校浓厚的文化氛围,每一个参与其间的学生都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丰厚了文化底蕴,培养了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

3.以浓郁的校园“自然文化”熏陶感染学生

“精致化校园”的创建,让学校鸟语花香、绿树成荫,这整洁卫生、花园式的校园环境,给学校带来了活力,也使学生养成了爱绿化、爱劳动、爱集体的良好习惯。在校园里布置一些醒目的名言警句、通俗易懂的标语,展示了学校优美的校园文化,时时处处给每位师生以启迪,“你的微笑对我们很重要”“用我的清香,报答你温馨的呵护”等人文化的话语,可以潜移默化地教育每一位师生,要乐观、爱校、尊师;走进教室,墙上挂着学生自己撰写的哲理名言、个性警句,使学生无形中增加了自豪感和自信心,一些伟人的名言警句,激励学生珍惜光阴、刻苦学习;班级角落设置的“爱心贴吧”是学生们表达心情、抒发感悟的自由角,经常更新,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心灵得到净化;在教学楼楼道上悬挂学生自己的根雕作品、美术作品、手工作品的图片,使走廊充满了艺术气息,课间徘徊其间,可以受到艺术的感染;政教处发起了“文明寝室、个性寝室” 评比活动,整洁的寝室环境,个性化的寝室名、寝室语录,温馨、亲切的室友合照,既凝聚了精神,又美化了居室环境,陶冶了情操,同时又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具体的教育。学校的“自然文化”是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熏陶,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应。

(三)学校德育制度建设,实践无痕德育

强化和完善学校德育制度,把教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作为对教师考核、评比、奖励的一项重要内容,也能为德育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学校设立了德育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建立健全了完善的德育管理机构、网络。以校长为德育领导小组组长,政教处具体实施,发挥团组织、年级组和班主任的作用,全面实施学校的德育管理措施。同时制订一系列的制度,如《德育工作管理制度》《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制度》《德育工作培训制度》《德育工作班主任会议制度》《德育工作考评制度》等;为教师、班主任、班级制订和完善相应的工作制度,如《班级常规管理细则》《文明班级评比细则》《教师文明礼仪规范》《文明教师公约》等。学生方面,在《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一日常规》等学生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优化学生的德育管理制度,还建立健全德育督查制度,在执行中充分发挥志愿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定期召开全校德育研讨会,对全校教师进行校本培训,还为教师订阅德育报刊,让教师自主学习德育理论。这样让学校德育工作有方向、有中心,教师德育意识有强化、德育方法有提高,学生德育行为有规范、德育实践有依据。德育目标指引方向,德育制度保驾护航,德育实践落实创新,从而完善德育校本课程。

(四)校园传统道德文化课程的开发

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要有所提高,必定是从内涵发展入手,挖掘学校的积淀,打造学校的特色,提升学校的品味。要构建学校德育特色课程,也要注意开发校园传统道德文化的内容。

1.实施“校训教育”

校训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它可以影响和规范师生的言行举止,引领学校的发展方向,激励师生员工弘扬传统,开拓创新,增强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它是行为规范的“平面镜”、学校办学的“指南针”、师生动力的“催化剂”、学校对外的“广告牌”。

我们充分发挥校训“学会做人办事,学好科学文化”的德育功能,“学会做人办事”是立德的原则,“学好科学文化”是成才的基础,成才先立德,百才德为首。学校以校训教育为加强德育的突破口与抓手,通过良好的文化建设,润物无声,潜移默化,让学生在自己的心灵世界发生“化学反应”,践行校训的内涵,希望以“学会做人办事”为终身教育指引方向。

2.挖掘学校精神的力量

学校几十年的办学历程,是学校历代先贤们励精图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奋力拼搏的结果。辛勤的付出才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最能够激励学生身体力行的魂。我们充分发挥它的力量,作为引导学校发展、师生刻苦奋斗的精神支点。我们着重挖掘学校的精神文化:自强不息、团队协作、敢为第一的航中精神;坚韧执着的狼的精神;书香校园的理念。同时挖掘学校历代师生的榜样,领略优秀教师的人格魅力,为学生的学习、教师的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这些发生在学生周围的鲜活的例子、弥漫在学校周围的精神气息,是德育课程中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德育课程开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五)家校合力德育课程的开发

社会是育人的大环境,尽管学生还未真正进入社会,但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因此,我们在抓好学校教育的同时,更注意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一体的德育网络。我们不断实践并完善“村级德育工作网络”, 它是以德育为切入口、以学校为龙头、以政府为依托、以行政村为主要工作平台的“三位一体”社会化德育工作的载体。这一德育体系的创建扩大了学生社会文化的影响源和社会力量的管理源,优化了校园以外的德育环境。它填补了学校德育工作的盲点,弥补了学校德育的假期空当,实现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在时空上的对接,使学校德育与社区建设在更深层次上实现互动。它增强了学生的法制意识;它丰富了学生的假日生活,增长了才干;它增强了学生的公民道德意识,优化了村风;它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它改善了家庭教育方式,优化了家教方法;它打造了乡村文化的新景观。“村级德育工作网络”已经成为我校校本德育的重要手段,也成为我校德育课程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