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免费开放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知识转移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免费开放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知识转移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知识转移是知识价值链中的基本环节,是图书馆基本职能的体现,是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图书馆知识转移,就是指图书馆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对图书馆各种内部和外部知识资源进行发现、挖掘、选择、整合、存储、输出等工作为读者提供知识服务,把读者所需要的知识转移给读者,以提高读者获取、共享和创新图书馆知识资源能力的过程。在图书馆由传统的收费服务转向新型的免费服务过程中,其知识转移工作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新问题。所以,图书馆要免费开放,必须对那些可能产生的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加以分析,对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予以消除,这样才能够确保免费开放顺利进行,真正方便读者,提高图书馆的社会效益。

一、免费开放对公共图书馆知识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免费开放使图书馆知识转移运行成本提高

公共图书馆知识转移的所有运行经费完全依赖于政府的财政拨付。免费开放后,中央和地方政府安排的补助资金实际上只是弥补了原读者承担的费用。而到馆读者量的增加、图书流通量的快速增长、设施设备满负荷运行,以及文献知识源高利用率带来的损耗等,都导致了图书馆运行费用的增加,也使图书馆资源更新、维护等费用相应增加,从而直接影响了图书馆知识转移效果。

(二)免费开放使图书馆知识转移供需矛盾突出

当图书馆知识存量有限、知识多样化程度低、与期望转移的知识差距过大时,即使有足够的需求,知识的有效转移也会受到阻碍。虽然图书馆实行了全免费服务,服务对象急剧增加,但大多图书馆购书经费没有增加,原来的文献知识源已远远不能满足用户需求,供需矛盾的凸显,极大地阻碍了知识的有效转移。

(三)免费开放使图书馆知识转移难度加大

图书馆免费开放以后,图书馆读者群剧增,读者层次和类型的急剧变化,知识主体间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知识需求更加广泛,增加了知识转移难度。

二、免费开放环境下实现图书馆知识转移的新举措

(一)建立免费开放环境下知识转移运行经费保障机制

首先,做好免费开放专项补助经费的申报工作。其次,拓展经费来源渠道,适当弥补财政经费不足。面对运行经费严重不足的状况,在充分运用好国家投入的基本运行经费的基础上,对于不足部分,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创新思维,拓宽经费来源渠道,适当弥补经费不足,比如对文献进行深度开发,收取一定的成本费等。

(二)创新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

图书馆在免费开放环境下的知识转移过程中,要正视免费开放所带来的新问题、新困难和新挑战,转变观念,开拓创新,以先进的服务管理理念自觉主动地承担起免费服务这一社会责任。

(三)创新图书馆知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 优化图书馆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各组成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分工协作的框架模式。图书馆要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从免费开放环境下图书馆的战略目标出发,制定多变的知识转移策略,以满足用户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为中心,改变传统的金字塔型组织结构,设置新的职能机构和工作流程。

2.合理配置内部资源。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图书馆在资源配置方面有着不同的最佳规模和数量。图书馆免费开放后,应针对社会需求、到馆读者的规模以及对馆内资源的利用能力等情况,合理制订配置方案,使图书馆有限的资源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

3.创新管理体制。首先,改变传统的服务手段。其次,大力宣传免费开放,树立图书馆形象。再次,要引入社会参与机制,征得社会的支持。最后,要创新思路,搞好特色服务。图书馆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开发和提供方面的认识,搞好特色服务,扩大图书馆影响,形成公共图书馆的恒久魅力。

4.创新管理制度。一要大胆创新用人制度。二要建立“以人为本” 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三要重视与优化培养机制。通过培训、继续教育和自我学习等多种途径,提高馆员的学识水平和知识转移能力。四要创新激励机制。五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体制。六要实行目标管理,使图书馆的每个馆员都成为管理者,在管理中,做到任务明确,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职工的智慧和潜能。

5.创新服务方式。图书馆免费开放后,读者数量和读者类型增多,读者层次、水平及身份地位各异,阅读动机和知识需求也有很大差异,图书馆原有的知识转移模式已不能适应读者的需求,图书馆必须顺应这些变化,注重分层服务,主动延伸服务层次,更好地满足用户潜在的知识需求。

6.加强用户培训,做好知识转移导航服务。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辅导新办证读者了解馆藏分布、图书馆的利用方法、借书证的基本功能与图书借阅程序;二是培养读者的阅读习惯;三是指导读者阅读方法;四是引导读者正确使用电子资源的检索方法、网络信息资源的搜索和查找方法等。通过这些培训,以达到强化读者寻求知识的主动性、方法性和知识接受能力,促进知识转移的最终完成。

(作者单位:河南省濮阳市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