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转变农民心态:农民教育的理性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转变农民心态:农民教育的理性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探究农民传统的思维方式,从社会、心理、经济、教育差异等不同角度对农民心态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农民这个庞大的受教育的弱势群体有着矛盾的双重心理;正确宣传教育农民,转变农民教育观和农民自我教育和学习意识,探索和建构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农民教育平台,使农民自主认识到教育和学习不但能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自身的价值可以在社会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关键词:农民心态农民教育;社会思考;问题与对策

一、农民心态现状分析

农民教育心理的矛盾、因惑与迷茫,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心理现象。转变农民心态,消除心理障碍,使农民走出心理困境,提高农民接受教育和自我意识的教育与学习,是农民教育的一个沉重思考。两年多来,在进行课题调研中,我们对山东省的青岛、烟台、威海、临沂、枣庄、济宁、菏泽等地进行调研时,触动我们深层思维的是由社会教育的多维意识、经济的投入、制度的保障、教育体系等形成的现实农民心态。从地区发展的层次上看,欠发达地区农民,在思想和行为上,介于较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模糊之中,他们看到较发达地区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有一种热切的期盼。但从他们心理与心态上体现出的彷徨感,又看到了他们尚未完全挣脱出几千年来封建枷锁对他们的束缚。临沂、枣庄、济宁、菏泽等地属于欠发达地区,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有51%的农民不但希望自己的儿女上大学,也希望自己有知识有发展,27%的农民只希望自己的儿女上大学,冲出粘了他们几千年的黄土地,这是他们梦萦魂绕的心愿,至于他们自己,说到奢望,就是外出打工;其他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青岛、烟台、威海几个较发达地区的农民略有差别,比例分别是62%、21%,差别的主要原因是较发达地区工商业比较发达,农民迁移劳动力高于欠发达地区。他们具有的知识文化层次虽略高于欠发达地区,但多是工商业的带动,处我意识的教育和学习,并无多大差别,但许多意识和行为却是相似的。

在心理心态上,传统的风俗、习惯等自发的社会心理仍是支配他们的思想行为、维系他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社会矛盾的主要因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代代相传的自卑感,无形地压抑着他们的心理。现在的农民应持一种开放的、乐观的、向上的、可塑的心态,但传统的农民心态却是保守的、听天由命的,他们宁愿重复父辈的营生,也不愿干未干过的事,或一定能成功的事,农民由于交通不便,与外界接触少,加剧了农民心态的保守性和封闭性。虽然一些农民加入到了城市建设的行列,但接受教育和自我意识的教育与学习和在农村并无多大差别,因现在城市建设接受的是劳动力,不是建设者1农民的眼界虽开阔了,心中也萌发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由于缺乏正确的教育与学习的引导,伴随他们的还是一种失衡和迷茫的心态。

农民的心理心态还表现在经济因素上,农民确实有着追求教育的朴素且普遍的心理动机,但在与家庭状况相联系时变得扑朔迷离。在教育周期延长,教育费用提高,教育培训的赢利和变相赢利为目的现实,使农民追求教育的自发心理受到压抑,感到困惑,他们望费生畏,望学校兴叹。当政府对每亩地给予十几元补贴时,他们就感激涕零。农民是多么的容易得到满足,但又是多么的经不住经济心理的压力。可见,农民追求教育的心理受经济状况的影响极大。

从社会因素来看,农村政策环境对农民追求教育有着直接影响,农民对教育追求的强有力的动力,来源于他们的日常生活,特别是他们的生产活动。如果他们的生产活动中,须臾离不开科技文化,那么就会产生持久的、不受其他因素影响的追求教育的内在动力。然而现实的农业生产中,他们并没有产生这种强有力的要求和渴望,因为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教育含量太低,几乎看不到由此产生的利益,使农民感觉不到具有知识、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而追求教育的内在驱动力不足。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农民对教育来说,是一个矛盾的双重心理心态。自古以来,广大农民又把教育看作是改变自己命运和地位的根本途径,可求学者的动机非常现实而单一,就是学而做仕,学而务工,学而跳农门。一句话,农民受教育的动机和出发点井非直接为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科教兴农,而是为谋求一个稳定的职业,一份稳定的收入。因此,农民追求教育的自发心里,在现实的利益面前显的苍白无力,一旦其他途径可以满足时,对教育的追求就会弱化、淡化,以现实利益替代终生受益的教育和学习。

二、转变农民心态寻求农民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转变农民教育观和农民自主接受教育与学习的意识

寻求解决农民教育的有效途径,首先要解决三个根本问题:一是如何向农民宣传教育与学习;二是各级政府、社会要转变农民教育观;三是要使农民自主转变接受教育和自我学习的意识。

美国学者加尔布雷思认为“在当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民是贫穷的,也没有一国愚昧无知的人民是不贫穷的。在民智开启的地方,经济发展自然水到渠成。”我国2001年农村人口9.34亿,占我国总人口的80%,是一个农民大国,教育农民和启发农民自主接受教育和学习,关涉到知识经济和小康社会发展的进程。向农民宣传教育是为农民教育创造环境,要把党和政府的教育政策、教育与学习的目的,说到农民心里,使教育贴近、走近农民,送到农民身边,使农民自觉地意识到教育、学习与自身利益的关系,萌动迫切接受教育的要求和期望。但是我们现在的宣传仅限于口号、形式,特别是我们现有机制存在一些不足,由于教育投资的经济补偿和收益不具有外在的独立的表现形式,具有间接性、潜在性、周期长、迟效性等特点,使狭隘的当政者不愿意投资教育,农民虽有接受教育和学习的愿望,但又无力承担高昂的学费。教育的潜效益评价纬度和方法,与收入不成比例的学费,干部的短期行为,已是制约农民教育的一个痼疾。宣传、教育、收益形不成回路,农民得不到实惠,政府就会失去诚信,农民就会敬而远之。约翰・罗尔斯有一句名言“评价一个社会,需要看它如何看待它的境况最差的成员。”英格尔斯也提醒人们“国民的心理和精神还被牢固地锁在传统意识之中,构成了对经济与社会的严重阻碍。”“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行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对待农民这个庞大的受教育的弱势群体,如何衡量和转变他们的现实心态,已是不堪重负的思考。

转变农民心态,需要整个社会转变对农民教育的心态。因为,无论是从城乡二元结构、经济投入、法律享有、管理责任、教育规律来看都出现了诸多不协调。陈敬朴先生在《城乡教育差距的归因分析》一文中已作了详尽分析,也给了我们多视角的思考和认识。孔子曾提出“有救无类”,认为什么样的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盂子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虽被我们批了许多年,从某个角度讲,他也认为有知识的人是高尚的人,应该做一个劳心和劳力相结合的人。1981年理伯斯对知识与人的关系作了更明确的阐述:“信息就是知识,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在今天比在以往任何时候都具有力量,……它事实上已变成真理。……那些缺乏知识的人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命运操纵在别人手里,由别人根据自己的利益来任意摆布。无论是对于缺乏知识的个人还是对于缺乏知识的社会团体或人民来说都是这样。成万上亿的人们由于缺乏获得知识的机会而或明或暗地从属于压迫性的统治形式。”每一个人只要懂得和意识到这个道理,接受教育和自主学习就成为一个人的必需,谁都愿意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何况,劳动者的素质日益成为一个国家发展潜力和综合国力的关键要素。一个农民大国,如何实施农民教育,整个社会如何对待,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几千年来形成的社会教育观,对庞大的受教育的农民弱势群体,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一些意识,对农民是不公平的。当然,公平是相对的,“在美国,当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10%时,才达到教育的机会平等。”这个百分比我们一时是难以达到的。但在我国,历史形成的社会农民教育观,无论是经济的投入,还是各种资源的保障,重视的程度,在穷国办大教育中,缺乏对弱势群体的教育关怀和因材施教,致使农民教育自我淡化、弱化,甚至到了缄默的心态。现在各级各类教育学校设置的专业大多是培养企业和高科技人才,面对的是高、初中学生,而高昂的收费又把农民拒之门外。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认真正确地面对这个现实,改变农民教育的传统社会观念,改变忽视农民教育的思想,改变教育、学习的方式、方法,是农民接受教育和自主教育、学习的关键。

农民自主接受教育和学习意识的改变是农民教育的前提。无论是从教育理论上讲,还是从教育实践上讲,没有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即便建立起再先进的农民教育体系,也只是一种形式。这就要求国家、社会从农民心态着眼重视农民教育,使每一个农民真正认识到接受教育和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使每一个农民真正体会到具有知识的社会价值!

(二)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

把农民普通自发的对教育追求的心理转化为现实的行为,最主要的是通过对农业的投入,减轻农民负担,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不断地调整、升级和转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农业和非农业收入,使他们对教育体制改革、教育成本提高而带来的学习费用有一定的承受力。

(三)加强农村科技示范,引导农民增加教育科技意识

农民更多的是重实际,现实利益的驱动,会有效地激活农民朦胧中的教育意识。政府、农业科技部门、地市高校要因地制宜适时地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示范村、示范点,引导农民通过学习科技知识和技术达到科技致富,使农民从现实中感到:在农业生产中离不开科技和教育,通过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可以有效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活质量,进而增强追求教育的内驱力。

(四)以人为本,探索要持续发展的农民平台

探索以人为本的农民教育体系,给农民提供一个既能接受又能使之持续发展的教育平台,使农民始终处于一个从教育中获得利益,又使农民自主地关心和积极地推动教育发展的良性循环之中。这是一个教育战略问题,也是一个非常实际的现实问题。我们认为;1.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宣传、教育、示范,增强农民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教育与学习在社会中的重要性,提高自我学习的价值观,主动地去接受教育和学习。2.明确农民教育的导向性。一是发展农业;二是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服务;三是为推进城市化服务;四是为农业产业化和发展农业二、三产业服务。把农民教育与农民利益联系起来。3.改革农村教育投资体制,加大对农村的教育经费投入,按照财权和事权相对称原则,构建一个由中央、省、市投人为主,县区投人为辅,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教育投资体制,保证农村教育的社会价值与整个社会共同需要基本均等。4.建立农民继续教育学院和农民培训学校,发展与规模、效益、特色、生态、有机农业相适应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使农民能够分层次、按需要、有计划地得到教育和培训,让农民能够接受免费和只支付本身利益费用的教育,为农民接受教育提供足够的机会和广阔的空间。5.各级各类教育培训学校、机构面向农村设置相关专业,形成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向农民提供建立在他们经验基础上的知识、技术和信息,增强和扩大他们的生存选择,在整个社会的大背景下,让他们自我意识地重新构建自己。6.改变教育资源的学校垄断性和封闭性。学校资源向农民开放,充分实现教育资源的社会共享,让农民以主人翁的姿态,以求学者的身份走进学校,进入接受教育和自我学习的殿堂。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