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创业板!冲喜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创业板!冲喜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们面临的一个矛盾是:中国真正的创业创新企业很少,大部分都是传统企业,最终创业板有可能会沦落为可有可无的小企业版。如何让创业板不至走上香港创业板艰难维持的惨淡局面显然是个棘手的难题。

在旧社会,常有通过办喜事来驱除病魔,使运气好转,使病人转危为安的做法。业内期待了十年之久的创业板在金融危机不确定的关键时刻被推上历史舞台,也颇有一种冲喜的味道。

名至而实不归

创业板:顾名思义是为创业企业提供融资上市的板块,但事实上,处于创业期的企业却很难沾上创业板的边。

3月31日凌晨传出创业板加快推出的消息。当天,证监会正式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预计8月创业板股票真正挂牌。

《办法》规定,到创业板上市的企业应当是依法设立且持续经营三年以上的股份有限公司,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企业发行后的股本总额不少于3000万元。

从规定所设的条件看,符合条件的那些企业大概早已脱离了创业的阶段,迈向稳步成长了。“或许叫做成长板比较合适”,业内普遍这么认为。

“创业板意味着门槛低,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的机会来了!”人们曾经这么期许。然而,在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这个问题上,创业板也与中小企业板一样:爱莫能助。

事实上,在前些年中小企业板出台之前,中小企业板也曾被寄予解困中小企业融资的厚望。然而,中小企业板出台后,他的门槛之高令真正的中小企业望尘莫及,时至今日也只能说,中小企业板分流了一部分主板的企业资源,仅此而已。中小企业融资依然是个大难题。

查看今天的创业板门槛,只能说在中小企业板的基础上打了个折扣,“创业板的门槛还是比较高的,跟中小企业板的差别不会太大,主要就是增强了对中小板的管理。”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冯科指出,中国的中小企业有将近一千万家,符合创业板条件的大概有五六万家,可见能接受创业板条件的也是比较优秀的企业,并不能代表中小企业里面的绝大多数。对于这些中小企业中的“尖子”企业来说,应该有的各种融资也应该享受到了,因此,来创业板的一般来说都不是融资有困难的企业,而融资有困难的企业永远也上不了创业板。何况能够最终获得审批通过的第一批也就是几十家。因此对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作用是极为有限的。

那么,急需资金的创业企业以及中小企业融资的难题是否是个无解的难题呢?也并不是这样。冯科认为,中小企业的的融资需要金融体系的改革才能实现,要充分发挥地方金融、民间金融的作用,让他们正规化、合法化,要相信民间金融的作用以及民间办金融的能力,不应该全部指望国家垄断银行这种渠道。“我们国家的这些金融大动脉、大血管都是畅通的,但就是缺乏毛细血管。当然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不是创业板能解决的。”

创业板有点像冲喜

“但创业板是必不可少的,推出是早晚的事,整个投资链条齐了,投资者更愿意进去。”埃曼哲公司CEO徐刚认为,创业板让资本链条更趋完善。

很多投资人与徐刚持同样的观点。美国中经合集团北京代表处合伙人熊伟铭提醒说:有些企业表面看起来不够大,但是可以快速增长。因为它可能是某一细分市场的领导者。这种企业肯定与对规模要求很大的主板市场无缘,离中小企业板也有一段差距,毕竟资金量有限,品牌效应尚不足,如果没有创业板这样门槛更低的市场,融资不顺就会变成一个恶性循环:由于资金不足就无法发展。这种情况下,如果开发了一个创业板的话,就给这些企业提供一个可能的融资渠道。反过来,对投资人来讲,当他看到这个企业经过培养可以达到创业板上市的要求时,一定会增加他投资这类企业的机会和数量,因为多了退出的通道。因此,在熊伟铭看来,无论如何,创业板的推出都是好事。而拓宽中国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需要一直是多年来业内呼唤创业板的主要理由之一。

创业板的出台,承载着太多的厚望,大到完善资本市场;小到激活低迷的股市,甚至远期到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然而,这些期望恐怕不是一个小小的创业板能担当得起的。冯科认为,“资本市场层次能因此相对完善一点,但不要对这种作用意义无限的放大想象。”他劝告说,对于创业板可以推进我国多层次市场体系,扩大资本市场服务范围、完善市场功能、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不要抱以太高期望,“一个小小的创业板想扭转整个金融体制那是不太可能的”。

哪怕是刺激股市,很多业内人士也不抱希望。他们认为,“只是能分流一部分主板的资金罢了”。但或许可以期待创业板的短期表现。

一般而言,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创业板推出都会选择在经济兴旺时期,但韩国也选择在上次亚洲金融危机时候推出的创业板,而推出以后,还是活跃了市场,整个股值的市赢率要高于主板。因此,接受《小康》采访的业内专家也认可, 中国创业板正值金融危机时推出某种意义上对刺激信心有一定的作用 。

但他们同时担心,创业板对于经济转型的功劳恐怕也只在于此:国家鼓励向高科技、创新产业转型的明确表态支持的意义更大于对经济转型的实质作用。毕竟真正受惠于创业板的高科技创新企业数量过于有限。

“创业板之于身处金融危机中的中国经济来说有点像冲喜”。冯科认为,名义的意义大于实际的意义,很可能喜气劲儿一过也就偃旗息鼓了。

冯科将创业板的“冲喜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以上市企业的挑选尺度来划分。第一波上市的企业应该是相对最“完美”的,即符合创业板扶持科技创新企业的要求,又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发展前景比较有保障的那些企业。

“不用担心这样的企业难找,中国的企业数量多,绝对数大,所以,第一批挑一些好的企业不成问题。”冯科认为,第一批会严格筛选一些与科技密切相关的企业,当然附属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这些大企业的下属企业,或者为中石化、以及大型的医药集团服务的一些有保障的小公司中选率最高。而与科技密切相关的企业尤其受到重视,目的是先努力让创业板做到不违初衷。

到了第二波,会上市一些业绩比较好的传统公司,可能规模比较小,比如小型的百货、服务行业等。中国的创新的整体环境不足,因此,很难有足够的同时满足以上要求的真正的高科技创新型企业以供选择。因此,一些传统行业、赢利前景比较好的也会放一些进来。

因为中国已经吸收了其他国家创业板的一些教训,不会放一些泡沫性的题材性的公司进入创业板,会更加注意控制这方面的风险。所谓题材型公司,即那些没有实质的科技进步,只是跑去申请了一个专利但并不能很好的使用,也没有很好的产业化的这种创新公司,这种创新公司面临失败的可能性很高。

到了第三波,标准可能就要逐步放开,让一些确实是风险比较大、情况不是特别理想的企业进来。那时。就面临着规模萎缩或者质量下降两个可能。“因此关键是第三波放什么企业上去。”冯科说,因为前一、二波那样优秀的企业数量有限。到了第三波,要么就不要放那些企业进去,创业板的规模不死不活的就那么大,变成比中小板更小板的企业,跟主板也没什么差异,最后的结果就是跟主板是一体的,没有太大差异。另一种可能是,第一、第二批企业都很不错,第三批企业开始良莠不齐,这个市场也会陷入像香港等其他市场那样的困难。

冯科感觉第一种结果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他更担心的情况是,只是一两年的时间就会到第三阶段,那时创业板的冲喜作用就发挥殆尽,创业板的价值也就所剩无几了。

创业板难逃香港命运

业内普遍认为,除了纳斯达克以外,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创业板都做得不太成功。在总结了纳斯达克的成功与香港等创业板失败的教训后,可以看到,创业板的成功不是创业板本身的问题,而是需要多方面配合。

创业板的原意是要激励高科技,激励技术进步,激励知识产权的创新,拉动经济增长。值得注意的是,科技与创新还与法律体制相关连。政府在促进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管理方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平衡点:就是如何激励企业和个人去创新;同时又如何防止创新的结果形成新的垄断。这样就要求很健全的法律体系。在创新的时候,需要法律体系去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

在美国,这方面的整个配套很成熟,社会创新文化也相对成熟,大家以创新为荣,以技术含量为价值观。“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一个国家以窃取别人的知识产权为荣,那么肯定大家都不愿意再投入研发,或者干脆做些虚假的科技创新,这样的市场肯定不能够持续。”冯科说,创业板的成功不只取决于证券市场本身,还和整个社会体系文化相关。

如果把全球分成两大经济体系,基本上就可以这么分:一是以知识创新为主力的经济体系,以美国为首,欧洲一些国家像英国、德国等随后,他们的法律和整个社会制度对创新的保护比较完善,因为创业板无非就是科技创新的融资平台,要对这种知识产权保护完善,他们创业板的表现比较突出。另外一个体系是以日本、韩国、中国、东盟五国为主的制造业体系。他们以生产产品为主,欧美以生产知识产权为主,这是两个不同的体系。

“相对而言,我们作为一个传统制造业的核心国,更多的对有实体、实物的产权的保护更为具体更为清晰一些。但是对于一种思想上的文化上的技术上的保护相对比较弱,对知识产权不太尊重。”冯科承认,从现实观察看,创业版做得好的确实只有美国,其他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做得都不是非常成功。他担心,创业板在中国很可能会偏离创业创新的主题。

我们面临的一个矛盾是:中国真正的创业创新企业很少,大部分都是传统企业,创业板有可能最终创业板有可能会沦落为可有可无的小企业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完成冲喜使命的创业板不至走上香港创业板艰难维持的惨淡局面显然是个棘手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