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穿梭在风雪里的暖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穿梭在风雪里的暖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时间:2004年12月6日

地点:北京气温6℃,风力5、6级,北京市气象台了大风蓝色预警。

目的地:丹东,据中国气象网预报,当地气温-1~-12℃。

明天就是农历“大雪”了,在这风起雪飘的日子里旅客们走得怎么样?列车能给他们提供一个温暖舒适的乘车环境吗?这天记者登上北京开往丹东的K27次列车,进行了一次暗访。

每节车厢的温度计都显示23℃,老张说这样的温度就是坐到丹东都不冷。小乔丹的脸上露出了汗珠。

16时,刮了一天的大风丝毫没有减弱的意思,从单位一出门,一阵寒风吹过,记者不禁将羽绒服的衣领使劲往上提了提,恨不得把脑袋都盖上,好冷啊。这天气去丹东不会是自讨苦吃吧?

17时10分,北京站4站台,K27次已经请旅客上车了。大风中挟着大包小裹的旅客从车门处鱼贯而入,他们有的戴着厚厚的棉帽、穿着羽绒服,有的围着长长的围巾、裹着大衣,都是“全副武装”,列车员们在认真检票的同时也收紧了身上的衣服。随着人流踏上列车,就在登上列车的一瞬间,记者顿时感觉一股热浪迎面扑来,还是车厢里暖和呀!

17时30分,列车徐徐开动,14个小时的旅程开始了。记者决定从3号车厢开始“体验”一番。穿梭在车厢之间记者发现今天的旅客还真不少,估计上座率在80%以上。刚才还是大衣紧裹的旅客现在都脱去了外套,红的、绿的、灰色的便装呈现在车厢里。

在4号硬座车厢,经常往返于北京丹东两地的商人张子明已经放好了行李,正在用手擦着脸上的汗水,他可是差点没赶上车。“这么远的路你怎么不买卧铺?”“买啥卧铺呀,半路旅客下得差不多了我还能躺着呢。”话语间透着一股商人的精明。“那不冷吗?”“绝对不冷,这车厢里的温度总在20度以上,就是坐到丹东都不冷,我都坐好几次了。”他似乎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记者,这样既省钱又不挨冻。记者顺手摸了摸靠近车窗的电暖气片,呼呼的热风,离着十多厘米都能感觉到,难怪老张那么自信。抬头看看温度计,上面显示23℃。

记者继续前行,在8号卧铺车厢,一个穿红色毛衣的小男孩走来走去,他好像对车厢内的环境一点儿也不陌生,仿佛是在自己家的客厅里。据陪伴他的父母讲,他叫乔丹,他们一家是来北京给小乔丹做耳蜗手术的,已经往返好几趟了。“车厢里冷不冷?”“不冷,我们每次往返都坐这趟车,感觉挺舒服,我儿子很顽皮,到哪都闲不住,你看他忙乎得都出汗了。”顺着手指记者看到了小乔丹脸上亮晶晶的汗珠。在车厢前端记者看到,这节车厢的温度计也显示23℃。

为什么各节车厢的温度如此一致?在9号车厢记者找到了答案。这节车厢的乘务员告诉记者,这趟列车采用的是由发电车供暖的方式,温度统一控制,并且可以根据旅客的需要进行调节,非常人性化。现在列车开的是“半暖”,等到夜间就要开到“全暖”了。

为了保持车厢内的温度,他们加强了管理,制定了预案。

从一节车厢走向另一节车厢,记者发现车厢间连接处的风挡门都是关着的,而且很紧。在从10号车厢走向11号车厢的时候记者忘了随手关门,被1096号乘务员叫住了:“同志,请您把门儿带上!”一句话说得记者脸红了,是啊,这么温暖的车厢自己怎么能不注意呢。

夜色越来越浓,透过车窗记者看到城市处已是灯火阑珊,列车继续在黑暗与光亮的交替中飞速前行。

20时27分,列车到达唐山站,在软卧车厢与硬卧车厢的连接处,一位身穿迷彩服的小伙子正在往锅炉里加煤,炉膛里火焰欢快地跳跃着,发出呼呼的响声。经过交谈,记者了解到他是软卧车厢的乘务员王坚,由于车辆原因,整个列车只有这节车厢是通过锅炉取暖的。“你怎么穿迷彩服?”记者不解地问。“每次加煤都会飞起好多炭灰,咱总不能穿着落满灰尘的路服迎送旅客吧,我刚复转,这身服装也正好派上了用场。”他沾满灰尘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换衣服多麻烦呀?”“不麻烦,两三分钟就换完了。”从开车后的近3个小时内,他已经加了3次煤,相应地换了3次衣服。据小王讲,这烧锅炉也很有学问,每次要少填煤、勤填煤,这样煤才能够充分燃烧,车内的温度也不至于忽高忽低。

22时,列车开始熄灯了。12号车厢的乘务员认真地拉紧每个车窗的窗帘,确保窗帘与车窗保持密贴。这时一股焦糊味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原来是5号下铺的旅客为了“加湿”将自己洗过的袜子搭在了电暖气上被烤糊了。“为了行车安全请您把袜子拿下来。”在进行了一番说服教育后,乘务员露出一脸无奈:“每次我们都会遇到这种情况,还有的旅客把吸完的烟头顺手丢进电暖气片里,我们每次都要清理。电暖气温度很高,这样很容易引起火灾,在取暖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安全,您说是不是?

22时30分,列车到达山海关车站。这里可是温度的分水岭,再往北,气温会越来越低。记者走下列车,一股刺骨的寒冷,据站务员说当时的气温是-10℃。

上车后记者又巡视了一圈,大多数的旅客都已经睡了,每节车厢的乘务员都坐在离风挡最近的边座上,及时关闭着风挡门。

凌晨1时,记者开始向乘务员“发难”了:“同志,我还感觉到冷怎么办?”“请您稍等,我再去给您拿一套被褥。”不一会儿他抱来了一套崭新的棉被,后面还跟了一个穿呢子大衣的人。据介绍,他是车队的添乘干部刘副队长,据刘副队长讲,为了防止类似情况的发生,车上专门备了一些被褥,并且制定了预案。

从北京到丹东好像换了一个节气,但在车厢内却几乎感觉不到。

7日早晨5时30分,记者被手机的闹铃声唤醒,睁开朦胧的睡眼发现车窗外已是一片清亮。“咦,这个时间在北京还是夜一样的黑,难道这里天亮得早吗?”拉开窗帘记者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车窗外已是银妆素裹,这里下雪了。记者又下意识地又摸了一次电暖气片,嗬,还是那么烫手。

早晨车厢里冷不冷?记者决定再亲自去看一看。在4号车厢,张子明真的躺在了座椅上,而且是3个人的座位,睡梦中他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大概是因为自己花了硬座的钱而睡上了“卧铺”吧。8号车厢,小乔丹睡得是那样香甜,小脸红扑扑的。走了一圈,记者看到的依然是旅客们各种各样的睡姿,听到的依然是此起彼伏的鼾声,有的旅客居然踹掉了身上的被子。借着手机的亮光记者发现每节车厢的温度计依然显示23℃。

由于车速快,列车的风挡处吹进了雪花,乘务员们开始清扫了。11号车厢的乘务员还将自己带的报纸铺在了踏板上,这样脚踩上去就感觉不到滑了。据他讲,这趟列车是由原来的“绿皮车”改装而成的25G型车体,车厢连接处密封不是太好,自从午夜接班,他已经清扫3次了。

7时30分,列车正点到达丹东站,旅客们陆续下车了,在记者身后一位东北旅客感言:“这天贼(真)冷,我在车上咋就没感觉到呢。”

7日的丹东可以说是一个雪的世界,地面上的雪足有5.6厘米厚,脚踩上去咯吱吱地响,据站务员说当时的气温是-7℃。从6℃到-7℃,记者在温暖的车厢里不知不觉走过了一个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