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先秦儒家成人之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先秦儒家成人之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成人之道理论是儒家精神的核心之一。所谓成人之道,是指通过人自身的修炼,成为一个理想的、完善的人。先秦儒家成人之道理论对人自身的深切关注,特别是对人格的自我完善即道德自律的提倡值得当今社会的我们继承和弘扬,是其成人之道理论的当代价值所在。

【关键词】成人之道;理想人格;道德自律

“成人”一词在儒家典籍中有三重含义,第一重是指成年礼(风俗习惯意义上的)。第二重是个人发展的历程(指特殊意义上的)。第三重是成人之道(设定在理想人格含义上的)。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即云:“成人,犹言全。…言兼此四子之长,则知足以穷里,廉足以养心,勇足以力行,艺足以泛应,而又节之以礼,和之以乐,使德成于内,而文见乎外。则材全德备。”这里所说的“成人”,就是“全人”。早期儒家关于“成人之道”的思想,核心就是造就成人、全人,“材全德备”之人。

成人之道是孔子最先提出,他的全部学说都可以视为对成人之学的论述,都是教导人进行自我修养以达到人格完成之境。在孔子看来,修身是为“成己”、“成物”,是化德性为人生目标和社会价值。

《论语・宪问》中子路与孔子有一段对话:“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成人”不仅要有智慧和勇气,而且知识、道德、技能,乃至典章制度、音乐艺术等皆应是“成人”所固有的才能。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汉代刘向《说苑・辨物》中关于孔子和颜渊的一段对话来了解早期儒家关于“成人”的理论:“颜渊问于仲尼曰:‘成人之行何若?’子曰:‘成人之行,达乎情性之理,通乎物类之变,知幽明之故,睹游气之源若此而可谓成。既知天道,行躬以仁义,伤身以礼乐。夫仁义礼乐,成人之行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可见,“知天道”(求真)、“行仁义”(向善)、“以礼乐”(审美)三者的统一,才是“成人之行”。

孔子认为人人皆可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君子”的理想人格。 他在《论语述而》中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仁”在儒家学说中是一种社会的政治理想,也是理想人格和道德境界的核心内容,君子的品范在于“仁”。故君子是仁者,君子之道即是仁道。“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是孔子提出的君子之道的三条标准。“仁者不忧”,指仁者以达仁为最高精神追求,不为功利所迷,不因一己得失而忧虑;“知者不惑”,即智者必须具有丰厚的学识和洞察事物本性的能力,才能够领会“仁”的真谛;“勇者无惧”,即勇者为了仁能够不畏风险,不惜献出生命,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认为仁必然是智和勇的基础,只有能够达到仁、智、勇这三个标准的人才是“君子”。

孔子将“学”看作是实现“成人之道”的修养途径。他指出要成为“君子”,必须“学”。“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学习什么呢?“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既要学“礼”,又要学“文”,二者偏一不可。如果重“礼”不重 “文”就会导致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同时,学“文”也必须有“礼”来节制:“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可见,“礼”与“文”是双向互动的过程,学“文”是使心中的道德意识适应实际的变化,是内化“道”和“德”的过程;学“礼”则是使外在的道德形式更加符合“文”的要求,是对“道”和“德”的过程的外化,以更好的理解人性、完善人生。孔子提出了一套学习的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总之,孔子的“学”就是在人对“礼”、“文”有清晰体会的基础上达致二者的内在合一。

与孔子相比,孟子的“成人之道”理论更强调“义”的道德作用。不过,在他看来“义”与“仁”是相通的,“仁”是人的主观精神,“义”则是达到“仁”的根本途径,但是应该看到,“义”这个概念有着对他人、对社会的一种“大爱”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孟子认为,人只有具备这种责任感,才能树大志,忍受成人之艰辛,即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主张“充实之谓美”,认为“充实而有光辉谓之末,大而化之之谓圣”。

与孔子相同,孟子以圣人和君子为目标的理想人格是相通的,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他提出“人皆可为尧舜”,由此可知,孟子把圣人平民化了,这种观念把常人到圣人之间的鸿沟填平了,使圣人成为人人均能触及到的目标。这样便坚定了人们的道德信念和道德追求,更激发了人们不断实现道德升华的内在动力。由此观之,君子即为圣人。

孟子认为,人的主观努力是成人之道的关键,即“反求诸己”,向内反省将人的性善潜能不断发挥,从而达到成人的理想境界。因此,孟子一方面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主张对自己内心世界进行探索,从而“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使人的意志力得到锻炼,“浩然之气”得到培养;另一方面,孟子提出“养心莫善于寡欲”,认为心灵不应该外物所牵绊,要尽可能地减少甚至杜绝各种物质欲望对心灵的侵袭,使自己的道德准则和道德境界能够始终得以恪守。孟子的成人之道理论强调,理想人格人的塑造是以内在因素为主导的,因此,实现理想人格是人自我的实现过程,它更多地肯定了主体存在的价值以及人生的意义。

荀子追求的理想的人格是“圣人”。学习是“士”、“君子”、“圣人”这样一个逐渐上升的过程。荀子指出,圣人要“立言”、“立德”和“立功”,也就是圣人要有“智识”、“道德”、“事功”上的优势。通过“立言”、“立德”、“立功”,“圣人就会成就不朽之事业”。求得“材德兼备”的理想人格。

如何造就完美的人格?《劝学》篇有一段话能表明荀子心态的话:“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不足以为美。”这是说,美的人格需要全的知识,粹的德性。荀子把读书、思考视为融会贯通“全、粹、美”人格的首要条件。人们通过学习、思考、实践等途径,用礼义来约束自己,养成“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的习惯。习惯成了自然,如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那样,便是“积善成德”,造就“成人”了。

除了上面这点外,荀子认为“成人”与情感培育的联系也是由联系的。荀子认为乐教不仅有助于政治上的教化,而且是人格修养上日趋完美的一种手段:“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诲,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乐教有去“邪污”、动“善心”的作用,使人格“全”而“粹”。

荀子也讲治气养心:“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但他更加注重强调的是“诚”“君子养心莫善于诚”。以达到“经纬天地,裁官万物”的境界。

先秦儒家成人之道理论强调的是个人的主观努力对于实现理想人格的重要性。理论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达到理想人格的可能性,只有对理想人格的自觉追求和自我掌控,才会实现可能性到现实性的转化,也就是道德教育对理想人格的塑造作用。“先秦儒家成人之道理论,从根本上说,是把人格的自我完善当作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

当前,我国处在社会大转型时期,各个领域问题矛盾凸现,拿道德领域来讲,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人们的道德行为逐渐从“理想人格自我完善”的境界中走出来。换言之,就是道德日益他律化。人们不是为了自我完善理想人格而遵守道德,更多的是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而遵守道德。但是,我们知道,道德的主要约束力来自于自律,而当下道德的不断他律化向我们表明,道德约束力已经出现了根本性松动。然而,现代人格的塑造与重建,离不开几千年中国文化的背景。“理想人格”的建构与“成人之道”的探索,始终是中国文化传统中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的核心内容,也是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建设的主题。先秦儒家成人之道理论特别是人格的自我完善即道德自律的大力提倡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这是先秦儒家成人之道理论的当代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 杨伯峻.论语宪问[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 杨谦.理想人格与成人之道―孔孟人格论再议[J]道德与文明,2004.4

作者简介:石玉慧(1988.02- ),女,汉族,甘肃酒泉人,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哲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