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钱要买来幸福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钱要买来幸福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编者按: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民富裕度的提高,国内中产阶级队伍也日益壮大。作为具有一定审美趣味并且具备一定消费能力的人群,艺术品也日益成为他们关注的对象。本期本刊会客室邀请了搜狐总编于威,一位“不懂艺术”,但热爱艺术,有能力消费艺术的中产阶级代表,就中产阶级审美趣味及艺术品购买要素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花钱幸福感

于天宏:作为艺术品消费者来说,你如何去购买艺术品?

于威:我喜欢美的东西,比如古典音乐、古典文学。但是同时,我喜欢现代艺术,喜欢它那种能够让人产生幻觉的能力。

于天宏:你代表了一大批事业有成的人群的心理,你们掌握了现在中国的文化、媒体等方面的权力。

于威:其实我是很庸俗的人。在我看来,不管这个艺术品多么具有挑战性、具有收藏价值,或者在中国的历史上是多么惊天动地,但它在我的眼里如果不美,我就不要。

于天宏:与个人的审美趣味无关的话,也就没有价值了。

于威:我肯花钱买艺术品,但是它必须让我感到舒服。上周末的时候,我看了马克・吕布的一个展览,我买了四幅他的作品,挺贵的,每幅两万多。我觉得它肯定不值,但是我就是喜欢,所以就买了。我之前没有看过他在摄影史或者艺术史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当天购买时没有任何的知识背景,我不知道他是多么伟大的一个人。但是他的作品把我打动了,当时就非得买。当然不是为了以后要卖。

我去翻看任何一份西方的主流媒体,在周末版本里面有一些艺术类的东西,虽然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是读得津津有味。但是如果把一个当代艺术概念给我,我是没办法读下去的。最后我可能就要从最简单的方法入手 ,就是问这幅作品值多少钱?但是这种方式可能对很多人是有用的,但是对另外一些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和消费能力的人,是没有用的。只有让我的钱给我带来幸福感,我才会去买艺术品。否则的话,我不花这个钱。

当代艺术过度潮流化

于威:张晓刚的画我能够接受,它还是美的。但我不可能在我家墙上悬挂一个人体器官的作品,这些东西有多少意义、美学价值,我都在书上看过。但是,这样的作品让我感到不舒服。为什么这样的画会值钱?

赵力:您说的这种器官的艺术在艺术史上已经成为过去了,在美术馆里几乎是看不到的。只是在商业上它出现比较多。媒体关注艺术,主要是从经济价值和新闻度上来看的。比如说这个画卖了多少钱?关于当代艺术的特性,第一个就是反潮流的。

于威:我同意。不论是当代艺术还是传统艺术,都应该反潮流。艺术家能够称其为艺术家的先决的条件就是要与众不同。但是不一定非要那样。

于天宏:毕加索在100年前是没有人认同的,就像你刚才说的,观众也是一样的痛恨他。

于威:我知道当年毕加索一开始是不受欢迎的,但是如果艺术家是真正的反潮流,要在艺术上开天辟地创造一种语言,这都是对的。但是为什么恰恰是这种语言,难道这种语言就值钱吗?如果艺术家反潮流,那是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被接受的。现在为什么会这样呢?

赵力:过去的艺术,探索什么样的结构是最美的。大概经过了500年以后,找到了黄金分割,颜色的方式、理想的色谱,这都花了很长的时间去寻找,到了19世纪以后,走到尽头了怎么办呢?就往外去找。走到艺术的边缘,像上帝死了、艺术死了这样的学说也就随之诞生了。艺术家开始进行各种各样的实验,在90年代的时候,达敏・赫斯特把牛解剖了,做成标本,当时也特别的震撼。另外一个问题是现在信息化以后,一个艺术家从无名小卒到社会明星的时间也缩短了。

于威:赫斯特的东西,我看过。我不喜欢,但是我不觉得恶心。但是在中国,这种类型的作品一窝蜂的就出来了,就挺让人作呕的。为什么西方的这类作品不觉得那么难受?是因为它和谐,同时又有不同的多元化思想。

赵力: 一个岳敏君可以,但是无数个岳敏君是不可接受的。

于天宏:当代艺术应该是个人的体验和创造性的东西,而不是像流行音乐一样。它被过度的商品化了。

于威:肯定是这样的,现在完全是被潮流化了。我想你们跟艺术家接触的更多,你们在和他们接触的时候,他们在谈钱的时间多还是谈艺术的时间多?我接触的人谈钱要比谈艺术的时候要多。他不会谈自己卖多少钱,但是他会谈这个市场,谈谁又卖了多少钱。我接触过很多这样的人。这个会让我很不舒服。

赵力:艺术家有很多类型,目前媒体关注的更多的还是已经成功的艺术家。但是还有很多艺术家生活的很艰难。就像刚才说的,媒体的着眼点都是新闻度,更看重艺术品的价格,因此造成了现在这么一个现象:在我们了解一个艺术家的艺术价值前,就已了解了他的市场价值。另外,近几年艺术品也市场化了!

于威:但是我觉得这后果不应该让当代艺术家单独承担。如果让艺术家承担这一切都后果,肯定是不对的。

赵力:关于艺术家创造价值,这个我觉得还是有理由的。因为,艺术家创造一个好的东西,一个风格确立之后,也不可能强求他立刻就变化。这样,它可能慢慢地变成了复制生产,所以市场会对它有一些不同的评价。但很多人涉及到价格后,就把价格高和艺术家的生产结合起来,随之就提出了这样的逻辑。比如说这样一个观点:艺术是要创造的,但是艺术开始复制了,就应该越便宜的,但是为什么涨了?所以就出来了一些怀疑的言论,如市场阴谋论。

张晓刚不如别墅

于天宏: 现在有几十亿资产的财富人群,他们会花2000万买一栋别墅,认为是有价值的,但是绝对不可能花几百万买张晓刚的画,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没有价值的。我认为在中国这样的人很多,不管是做房地产、股票证券行业、奢侈品、时尚消费行业等等。现在全部都是这样的人群在支撑着。

于威:肯定还是有这样一群人。这群人首先希望主导自己的消费行为,可能有一些人从投资的本身能够得到快乐,跟买股票、买房子一样。这样的人会参与到这样的活动当中,对于他来说,具备一定的信息就可以了,这种信息完全是商品的信息,比如某个艺术家最近是升值还是贬值,跟买股票一样,他没有必要也不需要知道艺术的价值这些东西,而只知道艺术是一个商品的门类就可以了。还有一种人是,要让自己手里的钱买到幸福感,我一定要让我手中的钱产生幸福感,这才是我挣钱的目的

于天宏:同时,所有的主流媒体关注的当代艺术,实际上跟艺术没有关系。而是因为当代艺术在拍卖行里面创造了一个天价。尽管当代艺术是一个经济奇迹了,但是作为主流社会拥有发言权的人群,却不认同它本身的价值,也不认同它本身的价格,像买一个LV包,是被认可的。但是如果花500万买一件艺术品,这些人群却不能接受。

于威:我是特别代表主流媒体价值观、审美观的人,但是又不是完全受市场左右的,我对市场反而没有兴趣。LV完全影响不了我,不管我挣了多少钱,我不想通过LV这种方式告诉认识我的人。在艺术市场上,我觉得艺术品对于他们来说还是有价值的,我参加过很多的慈善拍卖会,买这种作品的人比较多。我不知道他们是出于什么目的。

于天宏:现在中国完全有了能够消费艺术品的人群,但他们也没有这种消费习惯。比如说,张朝阳最近刚刚要买私人飞机了,但是让他花几千万买毕加索的画好像不太现实。我觉得他买这些东西,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炫富,而是给公众一个新闻点。他如果选择买毕加索的画,在世界上的传播率要比他买一个私人飞机广得多。

于威:这该是认知度问题。一幅毕加索的画有多少人会有感觉?但是你想一个游艇呢?很多人会对它有感觉。游艇它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是和目前中国的生活方式有互动的。而一幅毕加索的画是没有的。

于天宏:如果购买当代艺术,则需要很完整的说明书才能让别人认知。

于威:在现实中,这些符号更多的还是通过他们的朋友圈子来认知当代艺术。有人给他灌输了当代艺术的思想,他可能会冲动地买一两件东西。但是绝对不会认为买艺术品比买游艇带来的价值要高。张朝阳是非常精明的商人,他对自己的购买行为已经做了很好的判断。当代艺术相较于私人飞机的附加值还是很低的。

我其实是一个伪艺术分子,我希望能够看到真正的让我舒服的东西,不要把它当作一个特别突兀的现象,一个不知道从哪出来的东西?如果我接受不了这个艺术,我就不时髦,不前卫了,这是有问题的。我希望艺术遍地都是,随便走在哪里,我都能够感受到艺术的存在,这种东西在我的生活细节里面很多,可能就是只杯子,像这种东西会让你很自然地去消费它、接受它,而不是非要把艺术打造成一个概念,这个概念离我如此之遥远,但是不买它反而又不对。这虽然是一种营销方式,这种方式可能对很多人是有用的,但是对另外一些人群,对具备消费能力并且有独立意识到人,可能会没有用。像我说的那样,我一定要让我的钱给我带来幸福感,否则的话我不要花这个钱。

艺术教育缺失,影响审美趣味

于天宏:你们这个群体怎么会对当代艺术完全不懂呢?

于威:没人教育我怎么懂?没有人告诉我当代艺术是什么。他们只是说,这个很前卫,但是前卫的东西多了,我为什么非得以这种方式呢?因为我不是生而就懂当代艺术的,现在艺术圈都是在用玄而又玄的语言在讨论当代艺术。一说到当代艺术,马上就感觉到它是一个星球之外的东西。

赵力:这个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国外从19世纪以来对美术馆、博物馆就有了界定。像英国的大英博物馆等等,是放老东西的地方,而美术馆是放新东西的地方。不断有新的试验性质的作品,被放进美术馆,然后以美术馆为舞台让大家来接受或者让大家批判。但是在中国,没有这样一个平台。

于威:对啊,中国的艺术总是高高在上。

于天宏:来自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艺术家,和个人对社会、历史的关注是不一样的,所获取的信息也是不一致的。你们是有理财的基础标准,这不能驱使你去做这件事?

于威:对,理财不是必须要做的,比如说房子是必需品,你必须要有房子的,可能你有了这个房子后,还想更好的房子。同时,它是能够给你带来收益的东西。而艺术,给你的现实感不强,他是一个头脑的产品,所以不可能像对待房子一样去对待它。尤其当你是受过一些基础的人文教育的人。如果你把它当成艺术品的话,你要去接受,很简单。

赵力:我觉得我们一直在尊重艺术市场,当然不是说制造价值泡沫,帮助市场推动。因为以前是没有这样的市场的。现在的结果是价值高并不一定能够改变消费的需求和模式,包括人群的模式,我觉得是改变不了的。一些人把它作为投资产品,并且成功了,那就是一个模式的放大,然后逐渐的会有更多的人参与。但是在核心的这部分,创造幸福感和我们生活关系密切的这部分,实际上是原来的模式。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问过很多西方的一般家庭,他们要放在家里面欣赏的作品,都是在印象派之前的作品,现代艺术之后的作品就不是很多了。

当然不是因为太贵了,他们主要是从视觉上去考虑。挂在墙上的作品是要跟他们生活有关系的。想看它的时候,它就出现。不想看到的时候是,这作品和墙面一样,它不干扰你的生活,这叫融入。如果作品太前卫,你看一眼,吓一跳,这个就完全和你的生活脱节了。当代艺术会进入哪些人的视野?一种是喜爱当代艺术的,一种是炫耀性的,并把自己对私人空间开放为公共空间的大富豪们。

于威:他们把家当作客厅使用。这种情况在中国和西方都有的,炫耀性消费。如果真的把这个当作家,能够体验家的感觉的话,是很难接受的。而且我觉得桥梁特别重要,怎样能够让当代艺术精神的东西传递?

举一个例子,我的老公是德国人,他妈妈是一个特别普通的家庭妇女,当时她会很认真的去看欧洲的双年展等展览。在国外你会发现在一个街角、一个咖啡馆、小庭院,它都做的非常精致。我们有很多人是有钱,去他家看一下,怎么样?没有让你觉得舒服的东西!

赵力:这应该就是纯粹的看展览。 现在很多人都去798,他们不是去买作品,而是去看展览。在中国,看展览业日渐成为人们的一种趋势,但是我觉得798替代不了美术馆的功能,毕竟798是个很商业的艺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