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当前中国外经贸形势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今年上半年各项经济数据表明,本来比较担忧的经济是否面临二次探底、物价上涨压力是否持续走过、欧洲一些国家债务危机是否持续恶化等问题,没有预想的那样严重,目前国际国内经济生活中尽管仍然充满不确定因素,但总体情况比预期要好。
上半年,对外贸易是最大亮点,实现了快速恢复性增长。今年1-7月,进出口总值为16170.5亿美元,占GDP的比重回调到50%以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外商投资1-6月份实际使用金额为520.75亿美元,同比增长18.32%;对外投资为178.4亿美元,同比增长43.9%。截至6月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为24543亿美元,同比增长15.1%,国际收支保持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黄金储备持有量为3389万盎司。
对外贸易拉动经济增长
今年前7个月,中国对外贸易总值达到16170.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40.9%。其中,出口8504.9亿美元,增长35.6%;进口7665.6亿美元,增长47.2%;贸易顺差为839.3亿美元,下降21.2%。
一般贸易增速快于加工贸易。今年前7个月,一般贸易进出口8121.1亿美元,增长44.3%,高出同期整体进出口增速3.4个百分点,占同期整体贸易总值的50.22%。其中,出口3901.2亿美元,增长38.3%,高出同期整体出口增速2.7个百分点;进口4219.9亿美元,增长50.3%,高于同期整体进口增速3.1个百分点。一般贸易项下出现贸易逆差318.7亿美元(2009年同期则为顺差13.1亿美元)。同期,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6295.3亿美元,增长36.1%,占同期整体贸易总值的38.93%。其中,出口3984.1亿美元,增长32.4%;进口2311.2亿美元,增长43.2%,顺差1672.9亿美元。
机电产品成为强势主力。在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占主导地位。今年前7个月,机电产品出口5006.9亿美元,增长36.2%,高于同期整体出口增速0.6个百分点,占同期出口总值的58.9%。其中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2026.3亿美元,增长34.7%;机械设备出口1696.7亿美元,增长36.6%。去年下半年,随着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国际市场对机电产品的需求有所回升,加之国家上调部分机电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的政策效应逐渐显现,中国机电产品出口企稳向好,其主导地位进一步得到加强,在出口恢复性增长中发挥了引领和拉动作用。但不可否认,该领域的部分企业利润却逆势下滑甚至是亏损。
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加快。其中服装出口668.3亿美元,增长17.4%;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428.4亿美元,增长32.8%;家具出口185.4亿美元,增长34.9%;鞋类出口194.2亿美元,增长23.6%;塑料制品出口101.8亿美元,增长30.2%;箱包出口91.3亿美元,增长30.7%;玩具出口47.5亿美元,增长30%。然而,与印度、越南等周边国家相比,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廉”优势正在逐渐削弱,其出口订单外流加快、成本压力增加、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增强以及国际贸易保护新招频繁出现,不断围堵中国企业。
进口产品价格快速上升。今年以来,国际市场主要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或处于相对高位,对于铁矿砂、棉花等刚性需求较大的商品来说,高价成本已经成为企业难以回避的主要问题,而企业向下游转嫁成本的空间日趋减少,利润已经变得越来越少。前7个月,中国铁矿砂进口3.6亿美元,增长1.5%,进口均价为116美元/吨,上涨53.3%。从第二季度开始,中国铁矿砂进口量已经连续4个月下滑;大豆进口3076万吨,增长16.2%,进口均价439美元/吨,上涨4%;机电产品进口3602.8亿美元,增长42.8%,其中进口汽车45.9万辆,增长150%。上半年,中国进口天然橡胶83.6万吨,增长1%,进口均价2817美元/吨,上涨95.3%;进口棉花154.3万吨,增长110%,进口均价为1749.5美元,上涨37.9%;进口原木1662万立方米,增长25%,进口均价为174.7美元/立方米,上涨28.3%。但中国两期原油战略储备基地在近期投入运行,中石化和中石油都启动了石油商业储备;加之近期国际原油价格走低(6月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每桶70-75美元浮动),拉动了中国原油进口规模不断扩大。上半年,中国进口原油1.2亿吨,增长30.2%。其中,6月份,进口原油2227万吨,同比增长34.1%,环比增长24.8%,刷新了原油单月进口的最高纪录。作为全球第二大原油消费国和进口国,中国原油进口依赖度已经超过50%以上,抓住国际原油价格走低的有利时机,加快国家投资战略性原油储备是一种明知的选择。
双边贸易增长迅速。在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中,前7个月,中国与欧盟双边贸易总值为2631.6亿美元,增长36.6%,中国顺差755.33亿美元;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2072.3亿美元,增长30.6%,中国顺差964.49亿美元;中日双边贸易总值为1617.1亿美元,增长34.9%,中国逆差314.1亿美元,同比增加1倍。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为1610亿美元,增长43.2%,中国逆差75.2亿美元(去年仅逆差4亿美元),东盟首次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值得关注的是,巴西替代俄罗斯成为中国第十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总值为325.1亿美元,增长54.6%。
广东省贸易总值占据首位。今年前7个月,广东进出口总值4139.3亿美元,增长32.3%。同期,江苏、上海和北京进出口总值分别为2558、2043.2和1695.2亿美元,分别增长46.4%、40.4%和52.7%。上述四省市的贸易额占全国贸易额的64.53%,因此,中国对外贸易区域分布极不平衡。
实际使用外资恢复性增长
中国利用外资连续17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截至今年上半年,来自世界上2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在华投资,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9万多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800多亿美元,直接就业人数4500多万人。
今年前7个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583.54亿美元,同比增长20.65%。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4459家,增长17.9%。其中,前7个月,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263.14亿美元,同比增长37.6%,增幅高于整体平均水平。这表明中国正在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业将是下一步经济发展的重点。
在引资区域结构方面,中国西部地区对境外投资吸引力继续增强,东中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保持增长。上半年,在全国吸收外资总量中,东部所占比重为87%以上、中部和西部分别为6%左右。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年来,西部地区吸引外资虽然增幅较大,但所占比重只在8%左右。因此,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利用外资的整体格局没有发生变化,东部地区还是吸引外资的重点区域。
在引资结构方面,今年上半年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占同期全国总量约为47%(09年为56%);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占同期全国总量约为45%(09年为42%);
在外资来源方面,上半年对中国内地实际投资前10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为香港、台湾、新加坡、日本、美国、韩国、英国、法国、荷兰和德国,其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占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89.9%。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调查,2009-2010年,最受跨国公司青睐的前10大投资国依次为:中国、印度、美国、俄罗斯、巴西、越南、德国、印尼、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从长远看,稳定的经济增长、巨大的国内市场、低成本劳动力及市场开放等因素,才能保证中国继续成为最具吸引力的FDI东道国。
中国进一步利用外资也面临一些不利因素。首先,中国原有的低成本优势被削弱。汇率变动、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给经营者带来一定影响。其次,面临着国际引资的竞争和挑战。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跨国投资大幅萎缩。为促进经济复苏,许多国家加大引资力度,采取强化国际投资合作、放宽外资准入限制、加大政策优惠力度等方式吸引跨国投资。不少发达国家提出“产业回归”和“制造业再造”,吸引本国企业海外资金回流。对此,让外资企业参与产业振兴、技术创新、环境优化等中国经济未来增长核心方向,将其作为中国利用外资的着力点,则意味着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企业“走出去”加快发展
上半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保持高速增长,尤其是对主要经济体的投资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达6.05亿美元,同比增长3.6倍;对欧盟直接投资4.06亿美元,同比增长1.07倍;对东盟直接投资12.21亿美元,同比增长1.25倍;对俄罗斯投资2.64亿美元,增长58.5%。
上半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11个国家和地区的1841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78.4亿美元(去年对外投资520亿美元,居美国、法国、日本和德国之后第5位),同比增长43.9%。今年中国对巴西的直接投资达到120亿美元,是去年的150倍,一举超越荷兰成为巴西最大的海外投资国,主要投资项目是自然资源(石油、矿产冶金和输电行业)。中国在海外投资主要分布在采矿业、商务服务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等领域,其中,以收购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为40亿美元,占同期投资总额的22.4%。但投资方式还是以绿地投资为主。
目前,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所累积的内部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不平衡、资源短缺、环境超负荷发展等)迫切要求中国企业“走出去”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迅速扩张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推定生产要素双向流动,资源配置国际化,缓解发展的资源瓶颈;通过边际产业转移消化过剩产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使中国产品更多地进入国外市场。同时,中国改革开放累积的财富、技术、知识等优势及充足的外汇储备,为对外直接投资通过了基本条件,并且需要将其转化为国际竞争力。
中国企业“走出去”最大的外部阻力是贸易保护(政治风险)。例如,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受阻、中铝控股力拓失败;印度政府将华为、中兴、联想等25家中国企业列入禁运名单;美国议员以国家安全为由,反对中国鞍钢投资美国钢厂等,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被政治化。这对企业国际公关能力和政府外交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考验。
内部不利因素还包括:人民币汇率波动风险;信息不对称导致海外投资决策失误;跨文化管理能力不足导致本土化进程受阻;海外管理人员不适应跨国经营的需要;缺乏有效的海外管理监督体系导致治理风险上升;急功近利动机明显,不注重自主品牌的创建和保护等。
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困难及政策建议
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长期困难是,结构性和政策性困难。
在国际方面,如何处理主要的贸易逆差国和顺差国之间、净债务国与净债权国之间、主要经济体之间形成基本的合作与政策协调关系,实现相对平衡的复苏和增长,缓解全球化以来累积的一系列重大结构性矛盾;如何改革全球金融和贸易治理结构,维护与加强多边贸易体制,继续推进互利的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
在国内方面,如何理顺内需与外需的关系,真正实现经济增长由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的转变;如何改变长期以来“重出口、轻进口”的倾向,抑制贸易顺差不断增加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加剧的趋势;怎样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延伸出口产业价值链,提高高附加值出口产品和服务贸易在外贸中的比例。
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短期困难包括以下几方面。
1.外需低迷或波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美国国会已经通过新的金融监管方案,推进其金融体系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这些改革和调整将抑制其居民的过度支出和消费。欧盟一些成员还没有摆脱债务危机的影响,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疲软,国际市场需求低迷或波动。
2.贸易保护日盛。上半年,中国共遭遇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发起的38起贸易救济调查案件,其中,反倾销23起、反补贴3起、保障措施11起、特保1起,涉案金额63亿美元。此外,美国对中国产品发起337调查申诉10起,立案6起。
3.中国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或临近。
4.人民币存在升值趋势。
5.资源能源供给和环境承载能力减弱(资源和碳排放约束增强)。
政策建议:
当前中国外贸调控除了要解决短期的不利因素和突出矛盾外,更要解决中长期的持续增长、内外经济协调、外贸发展与宏观经济协调、外贸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问题,因此,更加协调与可持续增长是主线。为此,中国应该做到,在保持外贸适当增长的同时,必须提高质量和效益;稳定外贸发展基本政策,提高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进出口大体平衡增长,建立和谐稳定的对外经贸关系;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灵活性。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