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三大构成”课程改革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三大构成”课程改革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三大构成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是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通过对现行教学内容、考核形式的分析,结合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简要阐述了当前三大构成课程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

艺术设计 三大构成 高职院校 课程改革

三大构成课程并非我国传统教学课程,它起源于1919年德国包豪斯学院的设计课程改革,此次改革首次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口号,并由此开创了现代设计教育理论新体系,对现代设计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正是这样一门重要的设计基础课程,在今天的高职课程教学中收效甚微,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方面:

1、教学内容分配不合理

在现行教学中,三大构成课程教材多分为三本,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出于教学过程清晰性考虑,教学者往往会将三本教材分段讲授,这种教学安排看起来是遵循了从平面到立体,从黑白到彩色的递进过程,实际却割裂了三者之间的联系。如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的隔离,在平面构成中,我们首先教学生认识点、线、面三个要素,再从它们的组合变化中寻找其视觉规律。按照目前先平面构成后色彩构成的教学习惯,学生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学习的造型语言都是黑白的,这将影响学生对造型语言的整体认识和把握。

如何克服这一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把三大构成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待,明确三大构成是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造型能力,而非教学生按步骤完成三种造型方法。我们可以调整教学内容,比如将色彩构成中关于色彩属性、色彩性格的部分内容提到平面构成之前来学习,让学生首先认识身边无处不在的色彩,这样能帮助他们提早建立起有色的造型观念,而不是在学习完平面构成之后进行填色式的补充学习。

2、作业训练形式僵化

三大构成的作业训练是提高学生造型能力的最直接方法,然而近年来,构成训练几乎都在重复包豪斯时期所创立的几个教学训练案例,让学生进行基本型的复制、拼接和变形,学生能够组合出看似不错的造型,但并不理解这种做法的意义,也无法灵活运用。教师则容易满足于学生已完成的作业数量和速度,殊不知学生已悄然成为依葫芦画瓢的机器,他们草草选取一个单元形随即进行复制和变化,却没能思考和挖掘其它变化的可能,更不用说理解这种变化背后所隐藏的视知觉原理。这种训练模式无异于教学生玩弄拼图游戏。

要克服这一点,这就要求教师做好示范引导,教育学生不要急于观察图形组合后的最终画面效果,而应该把学习的重点放在探索图形变化的各种可能性之上,仔细琢磨每一个单元形在改变其大小、方位、色彩等要素后的不同视觉效果,认真感受图形组合的变化规律。这种训练重点的迁移,将引导学生避免机械复制同一作业形式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考核形式单一

三大构成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广泛,专题训练内容多,几乎每次课程都要求学生掌握新的构成形式、完成相应的作业,教师则通过最终的作业效果来评定学生的成绩。而学生为了较好地完成作业获得高分,往往急于求成,形成了模仿多于原创的不良学习态度。这样不仅无益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设计方法,甚至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也是一种隐患。

作为教学者,要消除这种隐患就要从考核体系入手,将考核细分到每个阶段,比如在调研阶段鼓励学生挖掘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素材,培养学生向自然学习、向生活学习的好习惯;在草稿阶段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设计阶段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讨论、相互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4、结语

对于初学艺术设计专业的高职院校学生而言,三大构成的课程训练是提升其设计思维、培养其设计能力的最直接训练方式,这也是三大构成一直作为其基础必修课程的重要原因。作为教育者,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当前的学习效果,更应该关注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只有在掌握学生学习特点的前提下,认真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以及制定科学的考核方式,才能为学生提供真正有帮助、有启发的教育,这也是三大构成课程教学的真正意义所在。 责任编辑:翁婷皓

参考文献

[1]李兰.略谈信息时代的平面构成教学[J].书画艺术. 2010(2):73.

[2]孙灿.从培养抽象力与创造力初探三大构成的课程改革[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1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