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物质世界的探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当代重要的艺术家蔡国强的展览《归去来兮》在澳大利昆士兰美术馆展出。展览名《归去来兮》取自晋代陶渊明的诗名,既是标题也是展览的概念:回来吧,放下吧,回归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回归心灵宁静的原风景。
大型装置作品《遗产》由99只复制的动物组成,既有凶猛如狮子、老虎,亦有温顺如熊猫、斑马和袋鼠,它们低头在白沙环绕的湖畔喝水,令人想起布里斯班摩顿湾的美丽小岛,是艺术家在参观过斯德布鲁克岛(布里斯班沿海的沙岛)后得来的灵感。作品中,捕食者与猎物貌似和平相处,充满宗教般的肃穆与乌托邦理想的诗意,体现了艺术家对当今地球社会的危机意识。《撞墙》是由九十九只逼真的狼向空中翻腾,前仆后继地朝一面玻璃墙撞去,义无反顾、循环无终。在这一壮观的场面中,那些狼撞向一个看不见的壁垒,而后又站立起来,一遍遍重复之前的错误,在那些狼群不断的集体情绪之中蕴含着一种悲凉。作品是对人类和社会行为的一种批判,在某种程度上,它是讽刺的。在今天的社会里,大型的事物都带有类似的倾向。我们可以从城市的蔓延、空间的扩张以及美术馆的扩建中看出来,这是时代的一个标志,不论这个趋势好坏,蔡国强的艺术只是对我们所处时代的反映。《桉树》是一棵沿着美术馆中央长廊摆放的巨树,巨树长达31米,悬吊在半空,给观者带来冥想,是受昆士兰东南部兰明顿国家公园中参天古木启发而制作的。因为这个创作才刚刚开始,蔡国强还不能预计它最终的效果会是怎样,所以心中充满期待。
经由这次探访昆士兰,蔡国强更完整地理解了环境如何与人类紧密相连。虽然在他作品中的美学是相同的,但其创作重点是从遥远的宇宙和星际转回到地球,仍然是超现实和富有诗意的作品。他仍然对看不见的、有灵性的事物充满了兴趣,继续对有关地球、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物质世界的问题进行追寻。
《归去来兮》还包含互动式的儿童艺术中心,蔡国强与QAGOMA的儿童艺术中心邀请小朋友们体会艺术家的工作方式,通过手工及互动多媒体活动诸如在网上创作火药草图和爆破项目等,制作儿童自己的展览。观众也可以从QAGOMA商店购买由艺术家亲自编写、与儿童艺术中心联手创作的插画故事书。展览中庭的尽头《茶庭》是一个结合中国茶艺的冥想与交流的空间。(编辑:邢佳)
岁月/照堂:1959-2013影像展
9月14日至12月29日,《岁月/照堂:1959-2013影像展》在台北市立美术馆举办。作为带有回顾性质的一次大型个展,本次展览展出了台湾摄影艺术家张照堂于1959年至2013年期间创作的400余件摄影作品(包括印样、未经发表的肖像系列、数码相机及手机拍摄的影像系列);8部纪录片与电视影片;部分摄影原作、绘描、涂鸦、札记、拼贴等,以及由艺术家撰写的有关台湾摄影家的文稿、主编书籍等文件。展览还以“展中展”的形式重现了艺术家在上个世纪60年代参与的“现代诗展”与“不定形展”中的实验性装置作品,完整呈现了张照堂的影像美学与成就,彰显了其在台湾摄影与影像发展脉络中承先启后的地位与贡献。
作为推动台湾摄影现代性发展的关键人物,张照堂的摄影艺术经历了从现实到非现实,从胶片到数码,从黑白到彩色的变迁。根据作品创作的时期及内容,本次展览共分为六个主题,分别为“少年心影”(1959-1961)、“存在告白”(1962-1965)、“装置/涂鸦/原作”(1966-1986)、“社会记忆/内心风景”(1970-2005)、“数位发声”(2005-2013)以及“岁月容颜”(1962-2013)。“随时走路,即时在场”是张照堂对摄影工作者的定义,艺术家正是以这样的方式记录着其所经历的岁月与时代。在对人的存在价值及对时空岁月的深刻观照下,他的影像呈现出平凡而超脱、荒谬而诙谐,亲切而疏离的特质,充满着艺术家诚挚的关怀与同理心。
张照堂于1943年出生于台北板桥,由于青年时期深受现代主义及存在主义的影响,在艺术创作的初期,其影像作品中充满着超现实、荒谬、疏离、冷酷的视觉语汇,借此表达有关生命与自我存在的状态,叛离了当时以画意沙龙及新闻摄影为代表的主流,开拓了台湾现代摄影的道路。其在19岁时以自己头部以下的身影作为拍摄对象的照片陆续发展成为日后的“无头”系列,在台湾摄影发展史上开启了一种独特的概念式手法。1970年,进入电视台从事摄影报导工作的张照堂制作了一系列与民间文化、生活艺术相关的纪录片。直至上世纪80年代,艺术家的创作再度出现转变,其在创作中通过画面构成及对人物形态的捕捉,表达出一种对于生命的隐喻。与此同时,通过对异质怪诞景象的拍摄,其作品展现出日常生活中貌似虚拟,却真实存在的荒诞情境。2005年之后,张照堂开始使用数码相机及手机进行拍摄,自此他的作品中出现了色彩的表现形式。而由其创作的系列作品“梦游―远行之前……”及“台湾―核灾之后……”以影像的方式,通过对不同时空、不同事件的跳跃式组合,展现出一种仿佛存在于潜意识之中的想象。(编辑: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