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多模态视角下的语文课堂PPT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多模态视角下的语文课堂PPT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多模态话语分析和多模态话语在教学中的应用是欧美近十几年的热门研究课题,国内多模态话语的研究还处在起始阶段,尚未见到专著出版,只有数量不多的论文,且多数是研究外语教学的。本文试图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运用于语文课堂ppt演示教学中,以期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首先介绍多模态定义和多模态PPT的含义,然后探讨其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多模态 多模态PPT

多模态无时无刻不出现在我们生活中,我们每天所看的报纸、杂志、广告、招贴画、故事书、教科书、活页文选、百科全书、说明书、计算机页面无不体现着多模态,甚至课堂教学也都离不开多模态。

一、多模态

(一)多模态定义。生物学家们认为,人类的五种感知渠道的获得分别导致以下五种交际模态的产生:视觉模态、听觉模态、触觉模态、嗅觉模态和味觉模态。多模态即是指多种交流的渠道和媒介,包括语言、技术、图像、颜色、音乐等符号系统。而多模态话语就是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

(二)多模态研究的重点。在2003年一次以多模态化为主题的国际应用语言学研究会上提出如下选题方向:多模态化和新的媒体,在学校和教育情境下的多模态化的应用,多模态化与识读实践,多模态化语料的建立,多模态化和类型学,多模态化话语分析及其理论问题。

(三)多模态的研究现状。多模态话语分析和多模态话语在教学中的应用是欧美近十几年研究的热门话题。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Kress和van Leeuwen,他们不仅研究了模态与媒体的关系,还探讨了多种模态有规则地表达意义的现象。新英伦小组开辟了多模态应用于语言教学的先河,他们认为,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和多模态意义是语言教学的主要任务。此后,有关多模态和语言教学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多。国内最早研究多模态与外语教学关系的是顾曰国和胡壮麟。顾曰国区分了多媒体学习和多模态学习两个概念,构建了一个用于剖析两种学习的模型;胡壮麟等对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在澳大利亚文化节上的一次PPT演示竞赛的23个参赛作品进行了分析;朱永生探讨了多模态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张德禄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建立了一个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综合框架。

作为一种教学理论,顾曰国指出多模态是指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习者多种感官协同运作,以达到加深印象强化记忆的目的。据调查,在人类获取的外界信息中,约有80%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显然在课堂适当地开展多模态教学,让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同时进行信息的获取,学生自然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教学效果自然比单一信息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二、多模态PPT

课堂教学中最能体现多模态这一理念的就是PPT。PPT就是PowerPoint演示文稿,它是语言、图像、声音、计算机、电子投影仪、屏幕及参与者的有机结合,是集图像、图表、音频和视频于一体的多模态,是具有多模态性的讲解展示方式。多模态PPT能把静态的资源(图片、图表、文字等)和动态的资源(声音、音响、视频等)融合并呈现在学生面前,甚至可把静态的资源动态化(比如给图片和图表设置自定义动画)。这样,多模态PPT作为对传统教学的补充,可以给学生以全方位的多感官充盈体验,便于信息的强化和吸收。

多模态PPT演示教学模式设计的理论基础是系统功能语言学。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韩礼德,1985),语言要体现三种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谋篇功能,多模态话语也不例外。张德禄(2009)认为,在多种模态话语框架下,对模态的选择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1)为语言教学提供尽可能真实的教学情景和便利条件,提高教学效率;(2)为语言教学提供辅助条件,提高教学效率;(3)为多模态话语交际提供多通道话语意义表达方式。

三、多模态PPT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

(一)视觉模态。PPT演示在视觉模态上可以分为文字、图片、视频等三个类别,每一个类别以其独特的方式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1.文字。我们经常在听课的时候,发现授课老师所使用的PPT幻灯片字迹颜色太浅或者字体颜色与背景颜色区分度不大,导致学生看不清楚幻灯片上的字,我想时间长了学生肯定会注意力不集中。其实平时制作PPT时,文字的设计是特别有讲究的,如将文字加粗、文字变为斜体、文字内容加下划线、改变文字字体、字号、颜色、呈现的方式与顺序等,有时候还会设置背景颜色,使文字信息与背景形成反差。这些技术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将目标信息与周围其他信息区别开来,使其具备更加显著的外部视觉特征,能够更容易地被视觉神经感知和捕捉,增加被注意的可能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图片。PPT演示中可以非常便利地插入图片,运用图片可以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直观化和趣味化,达到单纯用文字信息难以达到的讲解演示效果。

在学习教育技术的时候,其中有一个教学案例叫《会变的瞳孔》:当时老师在教学生认“瞳孔”二字,突然有个学生举手问:“老师,瞳孔是什么呀?”那位老师不慌不忙地点了几下鼠标,幻灯片上就出现了一只眼睛,老师说:“这是一只大眼睛,眼睛的中间有一个圆圆的眼球,在眼球的中间有一个圆圆的孔,这个孔就是瞳孔。”老师的简明解释配上眼睛图片很快就使一年级的小学生明白什么是瞳孔了。

由此我想到了诗歌中有一种表现手法叫白描,这种手法本是源自绘画,与工笔相对,但如果告诉学生白描就是“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其结果就是讲了跟没讲一个样,学生照旧犯错。受《会变的瞳孔》的启发,我特意在网上选取了几组素描和工笔图片给学生比照着看,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工笔和白描,效果挺好的,后来做题多数学生都能够答对。

由此可见,在PPT演示文稿中合理选用一些图片,可以增强演示的趣味性,增加演示内容被注意的可能性,以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形式与意义的联系,同时增加了以后激活该信息的通道。这不能不说是PPT演示的一个优点。

3.视频。PPT演示中超级链接的功能是强大的,它可以链接视频。视频可分为动画视频和电影视频两类,视频是视觉模态和音响模态的联合体,它会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并促使学生对语篇的理解产生系统和深刻的概念。视频模态可根据教师的教学计划,持续三五分钟或半个小时不等,以利于学生回味与反思,从而达到深层次的意义建构。

我在上《怀念红狐》体悟拓展环节时,为了反映现代人对生命的漠然,我在PPT演示上链接了广东“小悦悦”被车碾的视频,学生看了之后心灵触动很大,都表示很气愤,我便顺理成章地引出本文的主题“善待生命,珍爱生命”。小悦悦事件后来也在许多学生的作文、随笔中出现,我知道反响之所以如此巨大,主要是有两点原因:(1)事件本身有吸引力;(2)视频上血腥的画面,人们冷漠的表情再加上新闻主持人的渲染。这两点使得小悦悦事件在学生脑海里长时间挥之不去,一写作文就会想起这件事,从而强化了记忆效果及意义的生成。

(二)音响模态。PPT演示文稿中可以非常方便地插入各种声音文件,构成不同的音响模态。PPT的音响模态常和视觉模态一并被使用以达到加深印象、促进意义生成的效果。

1.背景音乐。背景音乐是PPT演示音响模态的表现形式之一,围绕主题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可以使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有效缓解疲劳,集中注意力,有更加充沛的精力关注目标信息,从而间接地起到了强化信息的作用,达成意义的生成。

语文课堂应该是书声琅琅的课堂,所以朗读教学是语文课堂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那么该怎么读呢?我想很多时候可以利用一些背景音乐为学生创设一些情境,营造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氛围。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往往不会读诗歌。记得我在教《春江花月夜》时,一开始我找了两个自告奋勇的学生读,虽然我当时表扬了他们,实际上他们读得就跟那白开水一样,一点诗歌的味儿都没有。我想可能他们对这首诗的内容没有理解,在我带领同学们领略了春江月夜壮丽美景,体悟了游子思妇的绵绵情思,以及人生的孤独,我又播放了一个flas朗读,让学生边欣赏边跟读,一边在脑海里回想这首诗歌所蕴含的景情理,一边把握朗读的节奏。当我最后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音乐请学生来朗读时,出人意料的是第一次朗读的那位男生居然读得非常的到位,不自觉地将大家带进了诗歌的意境中,带给我们一场视听盛宴。后来我问那个男孩,为什么能够在短时间内有这么大的进步,他说有两点原因:(1)理解了诗歌内容;(2)有背景音乐,感觉一下子就来了。

还有一次我在上《我与地坛》第二部分内容时,将教学目标定为“体悟母亲找我时的心理并感受母爱”,教学方法定为“朗读教学”。我当时选了神秘园的“The things you are to me”作为背景,当音乐响起时,教室的氛围一下子凝重了。我读着读着发现班上渐渐地有抽泣声,当我读到“走遍整个园子却怎么也想不通: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她匆匆离我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岁呀!”时,有个女孩失声痛哭起来,其他女生也在掩面流泪,连许多平时看起来大大咧咧的男生眼角也噙满了泪水。那一节课上得非常成功,在讨论如何回报母亲时,许多同学都积极踊跃地做了精彩的发言。我想那一节课的成功的很大原因是这个背景音乐。

以上两则案例说明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可以刺激学生的神经枢纽,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联想,使他们对文章有了自己个性化的解读,从而达成意义的生成。

2.朗读音频。如果老师的普通话不好,有一个的办法就是在PPT演示中插入朗读音频,既可以回避劣势又不影响教学。在我使用的朗读文件中比较好的有:《师说》、鲍国安的《赤壁赋》、《翡冷翠山居闲话》等。当然我们也可以选不好的朗读音频作为反面教材。朗读音频可以在整体感知环节使用,帮助学生正音的同时感知课文的大致内容。

3.PPT演示中的声音。PPT演示中不仅可以插入声音,而且它本身就带有一些声音。我们在设置PPT幻灯片之间的切换方式时,可以添加软件内置的几十种音效如爆炸、打字机、抽气、捶打等,特别是在上下午第一节课的时候,学生容易犯困,如果在幻灯片中加入这样一些音效,学生注意力可能更集中,学习效果自然更好。

四、结语

尽管有人对PPT的应用提出了批评,但不可否认的是PPT以它的多模态性打破了课堂上以往的沉静或单调,弥补了教材的不足,对意义的建构和输入信息的强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语言教学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当然多模态PPT并不是万能的,没有任何缺陷而可以完全取代传统教学讲解。在设计PPT时,教师如何选取合适的符合学生认知思维特点的模态,如何有机地结合多种模态,如何实现讲解过程中的人际互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朱永生.多元读写能力研究及其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语研究,2008(4).

[2]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

[3]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

[3]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