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酿乳”疗法千古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酿乳”疗法千古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古代医家认为,婴儿出生后虽然脱离了母体,但其哺乳期仍可谓是妊娠发育的继续,乳母与乳儿息息相通,乳母阴阳失调、气血不和均可通过乳汁影响到婴儿的健康。最早的儿科专著汉代《颅囟经》中对此就有所论述:“初生小儿,一月内乳利如胶,是母寒气伤胃所致也”,故“奶母忌生冷、油腻、灸焯、毒鱼、大蒜、米醋”。这些认识为“酿乳”疗法的产生奠定了基础。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的“霍乱候”中指出:乳母触冒风冷、食生冷物皆可致冷气流入乳,乳儿饮其变败之乳,亦致霍乱吐利之疾,此时在治疗上“皆须暂断乳,亦以药与乳母服”,明确提出了婴病调母、母子并治理论为基础的“酿乳”治疗方法,这是对此治法的最早记载。

“酿乳”疗法提出后,受到后世医家的重视。宋代钱乙论小儿吐乳时即把病因归于乳母食冷、饮热所致。《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中专辟有“乳母论”,从选择乳母、乳母宜忌、乳母对小儿影响、乳儿方法等方面详加论述,在其治病用药方面则采用或“但令乳母服药,调和乳汁哺儿”,或“乳儿与乳母兼服之”。元代朱丹溪亦特别强调“乳子之母,尤宜谨节”。可见,宋元时期医家对乳母与婴儿的密切关系极为重视。以薛己父子的《保婴撮要》为代表,酿乳疗法在明代已被普遍应用于临床治疗中,成为儿科治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是到了近代和现代,乳母对婴儿的影响常被忽视,临床上也已较少运用。

文献记载酿乳法治疗的常见疾病有以下几种:

1 胎寒:指小儿出生后出现腹胀或泻利、面色苍白、拒乳、夜啼、寒战、曲足握拳、口噤不开、口气冷或昏昏多睡等一系列虚寒证的表现。

病因:多因乳母过食寒凉生冷或患热病过服寒凉之药、冷气入胞所致。

治法:母子同服酿乳当归散(当归、川芎、赤芍、生地黄、香附、炙甘草、桂心、煨姜),或白芍药汤(白芍药、泽泻、薄桂、甘草)及冲和饮(人参、苍术,前胡、桔梗、枳壳、麻黄、陈皮)。

2 胎热:指小儿出生后出现遍体壮热、目赤、目胞浮肿、尿黄、粪稠、惊烦等一系列热象的病症。若经久不治,则鹅口、重舌、木舌、赤紫丹瘤自此而生。

病因:多因乳母恣食辛热食物、罹患热病或误服热药等,致儿在胎蕴热、熏蒸胎气而致。

治法:《普济方》卷三百六十一《婴儿初生门》云:“凡有胎热证,当令乳母服药,不可求速效也。治法当以酿乳令小儿吃,渐次解之,百无一失。”可先以木通散沐通、扁蓄、大黄、赤茯苓、瞿麦、滑石、山栀仁、车前子、黄芩)煎与母服,使之人乳,儿饮之通心气、解烦热。此外,《世医得效方》中记载的胎热酿乳方(泽泻、猪苓、赤茯苓、天花粉、生地黄、茵陈、甘草)和酿乳赤芍散(生地黄、黄芩、川芎、当归、木通、炙甘草、赤芍、天花粉、连翘]均是治疗胎热的方剂。

3 胎赤:一指初生儿目赤睑肿、糜烂的病证,又称目胎赤;二指初生儿头面肢体皮肤红赤的病症,又名赤游丹。

病因:多因乳母食热物、毒物而使胎中受热毒所致。

治法:治赤眼,乳儿服生地黄汤,乳母服茵陈汤(茵陈、泽泻、天花粉、猪苓。生地黄、甘草)。治赤游丹,乳母服清凉饮子(当归、赤芍、大黄、甘草),乳儿外以蓝叶散(蓝叶、浮萍、水苔同研烂,绞汁,调朴硝、土朱砂)涂之。

4 胎怯:又名胎弱,指小儿出生形体消瘦、面色无华、哽气多哕、吮乳无力、便溏白水、啼哭无力等先天不足的虚弱之象。

病因:多出现于父母暮年得子或多产孕妇之子。

治法:乳儿服调元散(人参、白术、白茯苓、橘红、当归、枸杞、炙甘草、陈粳米),母子同服八味地黄丸、十全大补汤。

5 胎黄:又名胎疸,指小儿生下遍身俱黄、身发壮热、大便不通、小便如栀子汁、乳食不思之证。

病因:妊母过食辛辣香燥致脏气有热、熏蒸于胎所致。

治法:乳母服生地黄汤(生地黄、干地黄、赤芍药、川芎、当归、天花粉,使药入乳,令儿饮之,必获安也。

6 百醉嗽:生后百日内有痰嗽者谓之。

病因:出胎时受风寒或浴儿、更衣、喂哺受风寒所致。

治法:先用荆防败毒2小剂,母子同服。乳母忌口,凡荤酒油腻、盐醋酸咸;姜椒辛辣、青菜面食一概屏绝,惟用香茶白饭,少佐橘饼、橙片,以清其乳。得哺清乳,嗽自愈也。

7 吐泻:泻下青色或白色。

病因:母食厚味煎炒、饮酒而乳热,或食生冷而乳冷所致。

治法:乳冷,乳儿用干姜、炙甘草煎服,乳母服人参养胃汤(党参、法夏、茯苓、厚朴、砂仁、橘红、炙甘草、藿香、生姜、乌梅);乳热,乳儿用淡竹茹、生甘草煎服。乳母服东垣清胃饮(生地黄、升麻、当归、丹皮、川连)。《保婴撮要》则认为:“生下小儿半月内吐,只调其母,儿不能胜药也。”

现代报道酿乳疗法的文献资料不多,病种主要包括小儿吐泻、消化不良、上感、婴幼儿湿疹、荨麻疹、疮疡痈疽、暑热疰夏、多动症等。现代蒙医主张在治疗哺乳期的婴儿疾病时,则单纯给其母用药;对已添加辅食的婴儿,给母子二人同时用药;对已断乳的幼儿,则给小儿用药。这种母子同用药的方法尤其适合病邪经胎盘、母乳下注胎儿或乳儿引起的小儿疾病,如小儿头肿、伤乳病,也适用于伤食吐、腹泻、不消化症等服药难于奏效的小儿疾病,以及因剂型、药味等原因服药困难的儿科寒热诸症,这些都是酿乳疗法的成功继承和发展。

“婴病调母”这一疗法,从隋代运用于临床开始到现代,在丰富的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重视母亲对婴儿的影响,是中医学“治病求本”整体观念理论的运用和发展。这一治疗方法的创造性运用开辟了儿科治疗的新途径,充实了儿科治疗学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