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汉魏时期安乡与安城乡考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汉魏时期安乡与安城乡考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曹植;安乡侯;晋州侯城村;安城乡;无极安城

【摘 要】曹植是魏王曹操之子,建安文学代表人物之一,黄初二年(221年)被魏文帝曹丕诏贬安乡侯。后来,后魏明帝曹睿诏封其外祖父甄逸为安城乡侯。对于曹植被贬安乡的地望以及安乡的级别,历代众说不一,而且北宋以来诸多文献将安乡与安城县混为一谈。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考据,结合实地调查,论证曹植被贬之安乡是县辖的下一级政区“乡”,其故址在今河北省晋州市侯城村。而曹睿诏封其外祖父甄逸之安城乡,则位于今无极县安城村。

安乡,西汉时期为刘氏子孙侯国封地。三国魏时期,成为乡级列侯封地。曹植曾一度被贬安乡侯,其地望在今晋州侯城村。而安城乡是无极甄氏列侯的封地。太和元年(227年)三月,魏明帝曹睿“以中山魏昌之安城乡户千,追封(甄)逸,谥曰敬候,适孙像袭爵。”[1]其址在今无极县之安城。但北宋的《太平寰宇记》将甄逸所追封的安城乡讹为安乡,于是元明清一统志及清代以来的《无极县志》均因袭了《太平寰宇记》的讹误,将安乡与安城乡混为一谈,后世有了安乡地望之争。

一、曹植被贬安乡侯之史实

曹植(192-232年),字子建,曹操与妻卞氏所生第三子。他自幼颖慧,年10岁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十几岁时,曹操怀疑其文章是请人的,曹植请父亲当面测试,几经面试,曹植的确“援笔立成”[2]。他深得其父曹操的喜爱,曾一度欲立为王世子。为嗣位之争,曹丕与其弟曹植的斗争从此开始。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植被封平原侯,十九年(214年)徙临淄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仁被关羽所围,曹操以曹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派其前去解围,这是掌握军权的象征,是曹操重点培养的征兆。曹丕获悉,带着酒菜,跟曹植一起喝酒,曹植酩酊大醉。曹操派人来传曹植,连催几次,曹植却酣醉如泥,不能受命。曹操一气之下取消了曹植带兵的决定。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得立为魏王世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称帝。曹植从此处处受到限制和打击。

魏王曹丕在《曹植贬封安乡侯诏》中曰:“黄初二年,监国谒者灌均希旨奏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有司请治罪,帝以太后故,贬爵安乡侯。植,朕之同母弟。朕于天下无所不容,而况植乎?骨肉之亲,舍而不诛,其改封植。”[3]曹植常酣饮醉酒,态度傲慢,威胁朝廷钦派监国使者,按律当治罪,只是碍于太后的面子,才免于治罪,贬爵安乡侯。但曹丕诛杀了曹植亲信丁仪兄弟及其家族的男性,打击曹植的势力。曹植在惊恐中写了《初封安乡侯表》,以表示谢罪。

曹植被贬之安乡,是汉魏时期县以下的乡级侯国。《后汉书·百官志》载:“列侯所食县为侯国。……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 [4]魏承汉制,列侯仍分食县、乡、亭等级别。如蜀国大将赵云,封顺平侯,为县级侯爵;关羽封汉寿亭侯,是汉三国最低一级列侯。曹植由临淄侯贬为安乡侯,是由县级侯国贬为乡侯。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曹睿继位,即魏明帝。曹植从鄄城王徙封雍丘王、浚仪王、东阿王,最后一个爵位陈王。太和六年(232年)曹植逝世,谥思,故称“陈思王”。其墓位于山东聊城市东阿县鱼山西麓,依山营穴,封土为冢, 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曹植确曾被贬安乡侯,但他在《迁都赋》序中却没有提到安乡侯之事。他说:“余初封平原,转出临淄,中命鄄城,遂徙雍丘,改邑浚仪,而末将适于东阿。号则六易,居实三迁。连遇瘠土,衣食不继。”[5] 所谓“号则六易”,而《迁都赋》序却体现了 临淄、鄄城、雍丘、浚仪、东阿五次徙封。平原侯是初始封号,是其父曹操健在时的封号,“转出临淄”是一变,“中命鄄城”是二变,“遂徙雍丘”是三变,“改邑浚仪”是四变,“而末将适于东阿”是五变,这其中实际上还曾被贬安乡侯。但 安乡侯只是一个惩罚性的象征,曹植并没有到安乡,因此他称“居实三迁”,也就是临淄、鄄城、东阿。

另外,黄初元年(220年)曹丕自立为帝,厚待前朝著名谋士程昱(141-220年),复为卫尉,从安国亭侯“进封安乡侯,增邑三百户,并前共有八百户。分封其少子延及孙晓为列侯。方欲以为公。会薨,帝为流涕,追赠车骑将军,谥曰肃侯。”[6]年逾80岁的程昱病逝后,儿子程武嗣位。程武死后,其子程克嗣位。程克死后,其子程良嗣位。直到司马氏篡权,程氏家族一直是安乡侯。

曹植被贬安乡侯只是一个虚名,而实际食邑安乡侯是程昱的后裔们。

二、无极甄氏被封安城乡侯之史实

无极甄氏是汉魏时期名门,尤其是曹丕夫人甄洛是东汉末年到曹魏时期的著名才女,建安文学女性代表之一。

甄洛(182-221年),一名甄宓、甄芾,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人。先人甄邯为汉太保,父甄逸任上蔡令。建安间,甄氏嫁袁绍之子袁熙,婚后袁熙北上幽州,留其在邺城奉侍婆母。献帝七年(202年)官渡之战,袁绍被曹操大败而死,身为幽州刺史的袁熙败逃辽西,曹操攻克冀州邺城。曹丕对甄氏一见钟情,曹操闻知,遂为曹丕迎娶甄氏。

甄氏嫁曹丕后,生子睿及女东乡公主。延康元年(220年)正月,曹丕即王位,甄氏虽未封王后,但实际上统领后宫,位居诸妃之上。黄初元年(220年)十月,曹丕践阼帝位,“山阳公(汉献帝)奉二女嫔于魏,郭后、李、阴贵人并爱幸,后愈失意,有怨言”[7]。随着曹丕称帝,后宫佳丽增多,甄氏容貌日渐衰减,被曹丕疏远,甄氏不免心有所怨。后来曹丕新宠郭女王诬陷甄氏,曹丕于黄初二年(221年)六月将甄氏“遣使赐死,葬于邺(今河北省临漳县邺镇东南灵芝村)”[8]。其子曹睿即位,追谥甄氏为文昭皇后。太和元年(227年)三月,魏明帝为厚恤外祖父甄逸家族,“以中山魏昌之安城乡户千,追封逸,谥曰敬候,适孙像袭爵。”[9]后世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有相同的记载。无极甄氏家族被封魏昌之安城乡侯,在今无极县安城。

三、关于安乡与安城乡故址争议

对于安乡故址,后世有两种观点:一是无极县东3公里安城说。《大清一统志·正定府》记载:“安乡城,《太平寰宇记》:故安城,在无极县东南六里,《水经》云:‘安城即魏昌之安乡也。’《魏志》云‘明帝太和元年封外祖甄逸为安乡侯,嫡孙袭爵,即此城也。’”[10]新编《无极县志》亦载:“安乡城旧址,安乡城,在今县城南3 公里,汉置县,属巨鹿郡。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年)封赵襄王之子喜为安乡侯。东汉时并入魏昌县。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文帝曹丕黜贬曹植为安乡侯。《太平寰宇记》称:安城在‘县城东南六里’。《水经注》云,安乡即魏昌之安乡,三国魏时,魏明帝于太和元年(227年)赠外祖父甄逸为安乡侯,子孙承袭,筑以居住。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前村东墓地有八角形曹植碑,汉白玉质,今不复存。”[11]二是晋州城东北侯城村说。《大清一统志·正定府》还记载:“安乡故城,在晋州东,汉置县,属巨鹿郡,竟宁元年封赵哀王子喜为侯国,后汉省。”并没有说明这里是曹植所贬安乡。但《中国历史地图集》中,标注了安乡的具置在今晋州东8公里左右,今侯城村[12]。

那么,以上两种说法孰是孰非?在封建社会,封列侯是严肃的大事,既然魏明帝的先王曹丕已诏封了名臣程昱家族为安乡侯,魏明帝曹睿就不可能再封外祖父为安乡侯。因此,安乡与曹睿诏封其外祖父的安城乡(无极安城)不可能是一个地方。无极的安城既然是安城乡侯的封地,就不是安乡侯的封地,这应该是常识,所以《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安乡侯封地在晋州侯城,而安城乡侯封地在无极安城。而无极安城之“安乡说”,应源于引用历史文献的讹误。《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巨鹿郡”有安乡侯国。《王子侯表》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年)封赵哀王之子喜为安乡侯。曹魏王朝诏封程昱的安乡,与西汉安乡侯国名号有关,应该是同一个地方,只是侯爵食邑级别不同,西汉为侯国,曹魏为乡侯。那么西汉安乡侯国的封地是在无极安城,还是在晋州侯城呢?由于两汉的历史文献只记载郡县隶属关系,并没有像唐代李泰《括地志》和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县治相对郡治的方位与距离,再加上安乡侯国在魏晋以后废置,因此,魏晋以来对安乡侯国的城治位置失载,所以出现了无极安城与晋州侯城两说之争。

但《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绘者不仅把曹魏安乡标注在晋州侯城,把无极安城标注为安城乡,而且把安乡侯国的位置也标注在晋州侯城,为什么会如此肯定地把安乡标注在晋州侯城,而没有采纳《无极县志》关于安城的说法呢?我认为理由有三:

一是从曹魏的安乡和安城乡入手,进行甄别。因为《三国志·甄皇后传》、《资治通鉴》等史籍中,都明确记载曹睿诏封其外祖父甄逸为安城乡侯,且说明在魏昌(今无极),因此安城乡的位置是无极安城,没争议。那么,此前曹丕诏封的安乡侯就肯定在另一处,也就是晋州侯城。

二是既然安乡(乡级侯爵)与西汉安乡侯国(县级)有关,宋代的《太平寰宇记》在引用《三国志》关于甄逸封号“安城乡侯”的时候,都讹为“安乡侯”,其错讹太明显,肯定不宜采纳,所以西汉安乡侯国的位置,应在晋州侯城。

三是西汉的安乡属巨鹿郡,史籍有明确记载。而曹魏的魏昌之安城乡,属中山国。《汉书·地理志下》记载:安乡侯国与陶(今宁晋)、宋子(今赵县宋城)临平(今晋州古城寨)、下曲阳(晋州西侧鼓城)、贳(今辛集市大车城)、安定侯国(今辛集市安古城)、柏乡侯国(今柏乡)同属巨鹿郡(治所在今平乡县),从方位上看,无一不在滹沱河以南。而毋极(安城乡属于魏昌)与卢奴(今定州)、新市(今正定新城铺)、安国(今安国)、望都等县属中山国,这些城邑都在滹沱河以北。也就是说,当时巨鹿郡与中山国以滹沱河为界,那么,属于巨鹿郡的安乡侯国,不可能在滹沱河以北的无极县安城位置。而且北齐时期下曲阳人(今晋州)魏收编纂的《魏书·地形志》,在中山郡魏昌县下记载:“有安城”(不是安乡)。而巨鹿郡曲阳(即下曲阳,今晋州)“有临平城、安乡城、曲乡城”。由此可证,无极的安城是安城乡,而下曲阳(今晋州)的安乡,才是安乡侯的封邑。这一论据说明,西汉的安乡侯国,应在滹沱河以南的晋州侯城,符合汉代置县的常规。或许这也正是《中国历史地图集》 确定安乡侯国在晋州侯城的另一个理由,且是一条很硬的理由。

四、关于安乡相关文物的甄别

关于汉魏时期的安乡,因与曹植发生了一点点关系,因此,后世攀附名人的附会很多。在无极安城,不仅当地村民至今坚持认为该村就是曹植被贬的封地安乡,而且民国时期还有关于纪念曹植的所谓“碑刻”,甚至当今无极县许多文人都坚持该县旧志中记载曹植被贬“安乡侯”,就是无极安城。笔者以为,所谓曹植的碑刻及无极安城村附近出土的汉魏时期墓葬的几个陶器,都难以作为汉魏安乡城地望的佐证。甚至安城是否汉魏古城遗址,还需要进行考古调查与发掘,以所发现的遗迹、遗物来证明。所谓民国时期保存的曹植“碑刻” ,应该是近代以来民间附庸风雅的伪作之物,不能作为历史学研究的证据。

再者,明清以来某些县志,作为史学研究引文的价值不大。因为当时编纂县志的地方文人,对史料把握不严格,引文错讹甚多,所以,须对照历史典籍和距离史实最近年代的文献进行考订。一个基本的史实证明,清以来历代《无极县志》记载魏明帝曹睿给外祖父加封“安城乡侯”这个封号,从来没有一个正确的。但无极之安城确是魏明帝曹睿诏封其外祖父甄逸安城乡的封地,而且是曹魏时期无极甄氏列侯的象征,其历史地位并不比程昱所封安乡地位低。

对晋州侯城历史文化遗存,笔者与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谢飞研究员、石家庄市文物局张献忠研究员等考古工作者一并进行了调查。在该村周边,存在一座故城遗址。据宿老介绍,在上世纪60年代,土城墙尚存,城垣四四方方,围村子一圈,四街四关,南北、东西各有1公里。土城墙高四五米,宽三丈,城墙外还有沟,沟里有水。可惜如今绝大多数城垣已被拆除、填埋,唯村西北角尚有一段残破的夯土城墙,且墙外仍然是一条壕沟。老人说,过去村里打井、挖猪圈,常挖出砖块,有的带条纹,也有大大薄薄的。2003年文物普查中,在侯城村挖掘一汉代墓葬,出土了一些汉代文物。

五、结 语

无极安城与晋州侯城是河北平原两处重要的汉魏列侯城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无极安城作为无极甄氏家族的封地先后延续三代,与曹魏政权命运相伴生。而晋州侯城作为汉魏时期安乡侯国和安乡列侯封地,曹魏时期程昱家族封侯延续四代。尤其是西汉时期,安乡侯国作为县一级侯国封地,应该具有城垣。而且在东汉曹魏时期仍保存着城垣和护城濠,甚至作为历史遗迹一直残存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笔者希望通过对这两处遗址的考古发掘,一方面为还原历史提供有力的文物佐证,另一方面,通过对一系列历史文化遗存的发掘,以及对无极甄氏和晋州文化的整理研究,发展文化产业,带动村镇文化的发展。

[1] 《三国志》卷5《魏书五·文昭皇后传》,载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二十五史》合订本,第二册总1087页,《三国志》21页1。

[2]同[1],卷19《魏书十九·陈思王传》,《二十五史》合订本第二册总1133页,《三国志》67页3。

[3]同[2],第二册总1135页,《三国志》69页3。

[4] 《后汉书》卷38《百官志五·列侯》,载同[1],第二册总843页,《后汉书》83页4。

[5]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卷4,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第427页。

[6]同[1],卷14《魏书十四·程昱传》,总1118页,《三国志》52页2。

[7][8][9]同[1],卷5《魏书五·文昭甄皇后传》,总1087页,《三国志》21页2。

[10]《大清一统志》卷18《正定府·古迹》,清乾隆刻本,第6页,存于北京国家图书馆古籍部。

[11]《无极县志·文物古迹·古代遗址》,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91页。

[12]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3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第11-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