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指导六“法”、突破瓶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指导六“法”、突破瓶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常把活动过程分为活动准备阶段、活动实施阶段、总结交流阶段,但对在活动过程中往往还存在教师指导目标不明,各环节的指导缺乏策略,指导方式单一,指导力度不当等“瓶颈”问题,导致学生很难获得更丰富的体验。在常态教学中,我不断探索,经历了对“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性方法指导有效性”的研究、反思、再研究、再反思、提炼升华这一“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突破瓶颈,尝试提炼了如下方法:

1、准备阶段“课题梳理”的指导方法:

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准备阶段,学生们往往会困惑于小课题的选择。于是,研究中,我对“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梳理”的几种有效方法进行了探究、提炼,并应用于教学之中,提高了学生确立小课题的可操作性。

(1)“思维导图”法

这是一种将“思维导图”引入小课题梳理环节的方法,这是根据《脑科学》研究产生的一种直观教学法。“思维导图”的创始人是拥有“全世界最高创造力IQ”头衔的托尼・巴赞(Tony Buzan)先生,他以“大脑先生”闻名国际。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思维导图源自脑神经生理的学习互动模式,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协助人们在科学与逻辑之间平衡发展。

根据上述理论和图形,我在《“看青岛巨变、为青岛自豪”――2008让世界了解青岛》“六名”研究综合实践活动中,是这样通过一个个“小问题、小分支”衍生、梳理、构建小课题的:

在综合实践活动准备阶段,运用“思维导图”就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根据主题需要,指导者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认知经验和思维神经,拓宽思维空间,因此,导图中的隶属关系和层级关系的研究方法应用到“课题梳理”环节恰到好处。

(2)“归纳串联”法:

“归纳串联法”梳理小课题,这种方法就像串糖葫芦,老师要为学生提供一根根竹签,引导学生将同一类的小课题串到一起。这样,利于学生分工合作展开相关课题的研究。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些研究主题所涉及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往往是一个小课题中又包含许多小的课题。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起到化零为整、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与健康》的课题在开题之初,当老师让大家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哪些因素与健康有关时,学生提出了许多与健康有关的因素,如:早餐、噪音、吸烟、跳绳、快乐、颜色、锻炼、跑步、水果、空气、牛奶……老师将这么多的小课题进行了归类:饮食、环境、运动、情绪几大类。学生就依据自己的兴趣点进行分组,(也可在固定小组内选择组内同学喜欢的研究点,进行研究。)这种方法,要求教师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整理能力和应变能力。展开这类主题活动的研究时,如果教师没有充分把握,或担心课内耽误太多时间,可在学生了解大的研究课题或研究方向的情况下进行摸底,了解学生的已有的知识与思维,做到心中有数

2、实施阶段“合作学习”的指导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阶段中最常用的学习方式之一就是小组合作学习。然而实施过程中,最容易引起矛盾点,发生冲突的也是“合作学习”环节,因此,这一环节的指导就显得有位重要。

(1)“宏观调控”法

据主题研究的需要,在交流合作中适当进行宏观调控。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有一些活动的主题对研究的内容比较明确,对研究的范围也有所要求。例如,在《蓝色的家园》(自然篇)中有一个课题是《沿海风景线》,其内容是对山东沿海城市风景的了解。其中包括滨州、东营、潍坊、烟台、威海、青岛、日照、临沂等。当每组学生对想研究城市的选择后会发现,被选择次数最多的是青岛、威海、烟台,而对其它城市,学生可能对其缺乏好奇心或考虑到资料查找的困难而选择很少,甚至不选。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老师进行进一步的引导,出示一些其它城市的有一定吸引力的相关资料。和学生进行商量式的交流:“哪个小组同学愿意查找这几座我们不熟悉,不了解的城市的资料,和大家交流?”这时,学生们会对自己组的选择进行调整。有的组将原来选的两座城市中的一座进行调整,有的组则增加了一座大家没选的城市。这样在进行交流时,对于山东沿海各座城市的风景大家都会有一个了解,这是非常好的收获之一。对这类研究课题教师要做到充分的预设,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是学生自愿进行小课题调整的前提。如果教师只做到了灵活机动,而没有准备好,学生即使按老师建议进行了调整,也不是心甘情愿,研究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2)“核心调控”法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生成性的特征,每次活动的合作探究肯定会出现许多问题,学生总会因为组内承担的任务不同或组员意见不同而产生分歧,小组成员的团结、合作意识差。

首先,确立组长的核心地位。在分组过程中,教师大多采取兴趣分组、自主分组的方法,也就是学生可以自由组合,这时往往会出现学生在组合式缺乏理性思考,没有达到组内优势互补,因此组长的核心位置非常重要。我在多个课题研究中发现:采取“招聘会”的形式解决上述问题效果颇佳。首先,面向全班公开招聘6-8名小组的组长,再由赋予组长招聘其他不同“职务”同学成立小组的权利。应聘的组长和同学都要制作个人简介“找工作”。这种活动方式,便于组长核心地位的确立,而且学生也特别乐于参与,既限制了小组的人数,又使每个小组能力均衡、优势互补,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

其次,增强组长核心凝聚力。为了增强组内合作的凝聚力,培养团队精神我校采取“工作证”的方法――为了明确活动任务,学生自己亲手制作了自己小组的“工作证”,上面写着姓名、职务、背面还有须知等内容,增强学生的小组归属感,同时增加组内的交流机会,每一个小组都有自己的活动空间;进而又通过“组长经验交流会”的形式,开展小组间交流。请组长介绍管理经验,并汇报活动中的遇到哪些问题?自己又是如何解决的?其他的组长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组长是一个小组的“核心”他是整个小组活动成功的最重要保障。

(3)“拓宽延伸”法

综合实践活动中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因此,随着活动步步深入的开展,小组学生必将走出校园,依托社区实现高效度的资源整合,实现综合实践活动各领域间互相支持与促进,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合理利用家长资源

在《海洋动物》主题的研究活动时,在进行了海洋动物相关知识的课内交流探究之后,为了点燃学生对海洋动物继续探究的兴趣,丰富学生探究的感受,我班第三小组长充分挖掘了该组家长中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这一重要资源,在组长的协调下,全组同学与青岛海地研究所进行了互动式交流活动。同学们参观海洋科普展、请海洋博士进校园做讲座、走进了海洋实验室。有些孩子在海洋动物的启发下展开的仿生创意还得到了专家的好评。

――积极主动依托社区

社区是学生们参与社会活动的根据地,小组学生们想把可爱的海洋动物介绍给社区的居民,激发大家对海洋动物的共同喜爱和关注之情。于是,在组长的带领下,他们自发组成“假日小队”到所在的街道办事处进行联系,获得工作人员的支持。小组同学们带着自己制作的海洋动物名片和手抄报亲自进行橱窗布展,向路人进行宣传。这种社区实践活动,不但增强了小组的凝聚力,还提高了组员们策划、与人交往等综合实践能力,和对自然、对社会的责任感。

3、总结阶段的“引导反思”指导方法:

――“评价促思”法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强调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这是一种激活学生原有认知、激发学生认知兴趣和动力,因此在总结阶段,我运用了“评价促思”法,帮助学生从活动中自主获取知识,就是实验教师注重通过巧用课堂即时评价,引导学生反思过程,让学生体验到一些方法。例如:在一次成功的综合实践活动结束后,老师可以让同学之间进行互评,在小组里说说本次活动中谁的进步明显?谁在活动中发挥的作用大?谁的获取知识方法最多?那个小组的展示最有创意?等等,这些问题一旦基于集体之间的讨论,既可以帮助学生回顾活动过程、寻找知识点,使学生从对过程的回味中得到方法,为探求知识指引方向;又能通过反思自己的活动足迹,学会欣赏与批判,学会评价自我和他人。久而久之,学生就更加明确自己在哪些方面长大了,明确更多如何让自己更加优秀的方法。这种教师有效的课堂评价与活动后学生之间反思基础上的互评对学生的成长很有意义。此外,我还尝试建立了评价指导表,使活动更有实效:

综上所述,在研究过程中,我通过研究、反思、总结、应用,最后提炼出“思维导图法”、“归纳串联法”、“宏观调控法”、“核心调控法”、“拓展延伸法”和“以评促思法”六种活动过程性指导方法,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为学生拓宽了思维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