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阅读教学的坚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教改在一阵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折腾后,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静默,每一个教者都在思索:语文是什么?语文课该怎么上?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坚守什么?前不久,潘文彬老师所执教的《钱学森》一课让我从中找到了一些答案。
一、识字写字教学,不浮光掠影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识字与写字”部分指出:“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速度。”上课伊始,潘老师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后,要求学生听写生字。在我们看来听写生字应该出现在低中年级,高年级的公开课是难以看到这一环节的。按常理,潘老师应该将自己高人一筹的教学技艺展示于众,显示自己的“特”。出乎意外的是,潘老师坚守从写字做起的朴实作风。这里更值得一提的是他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专注的听力训练(只报一遍),握笔、坐姿的提醒。其实,这一切的细节都是语文学习的一部分。
比如“裕”的教学片段:
师:这个字右边是什么偏旁?
生:衣字旁
师:再看看左边是——(“稻谷”的“谷”),看到这个字你们想到了哪个成语?
生:丰衣足食 衣食无忧
师:是呀,有衣服穿有粮食吃,这样的生活叫——(富裕)
看字形,“裕”字已经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它的含义了。“有衣服穿,有粮食吃”,过上这样的日子叫“富裕”,钱学森在哪里过上了丰衣足食的日子呢?国外的富裕,国内的贫穷,为啥他却要走上艰难的五年归国路呢?这一问应该说是课堂上的一个亮点,既让学生记住了形又理解了义,更为下文领悟钱学森满腔的爱国热情做了铺垫,可谓巧妙。
二、朗读训练和信息提取能力,一举两得
具备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是时代对每个现代人提出的基本要求。而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需要以阅读训练为载体的。阅读为了获取信息,阅读的过程是信息能力培养和提升的过程。课堂上,潘文彬老师借助朗读训练很好地实现了这个目标。
教学片断:
师:文章读了没有?能把文章读通顺吗?
生:能。
师:很好,就要这样有自信。这篇文章共有7个自然段,你最有把握读好哪一段,说说你为什么读这段?
……
“你为什么要读这一段?”简单的问题其实并不简单,潘老师在暗示学生要有目的性阅读,能在阅读中收集有用的信息,使得学生在读书时能调动感知器官,全力参与有效的阅读工作中去。“为什么喜欢这一段,这一段文章中哪些词首先跳入眼帘,文字背后的哪些内涵触动了心底的那根弦?”学生在边读边思考,这是对阅读信息整合的过程。接下来是对信息加工处理的终端环节就是概要地阐释,回答“为什么读”的问题,学生会用自己简洁的语言或摘引文中重要的词语转述文中的主要信息了。
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不仅获得了朗读的训练,信息的抓取,还读出了对文章意旨理解的广度和深度,读出了文字中的生命气息。
三、写作方法,巧妙渗透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在执教《钱学森》一课时,潘老师注重将写作训练巧妙渗透于阅读教学中,这样做不仅可以沟通听说读写的联系,而且可以学以致用,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学片断:
师:其实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看到这个题目你就知道文章是写什么的?
生:写人。
师:一篇写人的文章,对于写人的文章我们已不陌生,写人的文章都有一些相似之处。
生:通过事情来表现人物特征。
师:那《钱学森》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呢?生:钱学森急切回国为国家做贡献。
师:也就是讲钱学森回国的事。写人的文章通过事来表述,主要抓住人物的哪些方面来写呢?
生:语言,动作,心理
生:还可以通过对周围的环境,次要人物的侧面描写来反应主要人物的性格。
师:这是写人的文章,在写事的时候要把人物在这件事当中的言行举止和心理作细致描写,请大家浏览文章,主要写了钱学森的什么?用线画一画。
生:语言和内心的想法。
师:很明了,要走进钱学森的内心我们就抓住两点:(语言、想法)
师:言为心声。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在这一环节中,潘老师引导学生从同类型的课文中发现写人物文章的特点,再归纳出描写人物特征,该抓住哪些方面,这对学生是一个学法的指导。学生在讨论中,进行思维的碰撞,获得了思维能力的提升。
(作者单位:兴化市安丰育才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