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全方位推进产学研合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全方位推进产学研合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华东理工大学在近十年的改革发展中始终坚持“加强技术转移,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强校之路”发展战略。华东理工大学于1998年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成立了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心,并于2001年由原国家经贸委、教育部联合认定为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成为国内首批六家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之一。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建立对加强产学研合作的力度,促进华东理工大学技术转移工作的深入探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加强技术集成促进技术转移

华东理工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自成立开始,就坚持以项目为纽带,以技术集成能力建设为核心,从确定跟踪服务的拟转移项目为起点,充分整合资源,发挥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研发优势,注重过程研究与工程研究紧密配合,强化技术集成。中心的经营理念是在充分整合校内外技术转移要素的基础上,依托学校能源、资源、化工、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的综合优势,面向企业创新需求,汇聚资源、信息、服务与联盟、共享机制,构建技术转移创新服务平台,提供一门式、网络化技术转移全程服务,努力成为促进能源、资源、化工等领域及区域间、国际间的知识流动与技术转移的引领者和带动者。

青海盐湖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无水氯化镁工程就是在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一站式技术转移全程服务下,科技成果成功转化的范例。技术成果在华东理工大学实验室诞生后,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立即介入其中工程设计研究院负责技术集成、产业化设计;中试基地对实验室成果进行放大研究;环境咨询专业人士赴青海开展环境评价、工程安全风险分析等等。将“毛坯”的科技成果加工成“半成品”后,科研成果产业化之路便走得顺畅多了。青海盐湖集团年产1500吨的无水氯化镁项目顺利实施,使我国成为继挪威之后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此项技术产业化装备的国家。

打造服务联盟 积极尝试创新

近年来,华东理工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全方位、多渠道拓展产学研合作形式。2007年3月转移中心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中科院上海分院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与上海宝山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共同创建一种新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即建立长期、稳定的区、院、校共同发展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国家技术转移联盟宝山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该中心将充分发挥高校院所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综合优势,结合市场需求,提供各种科技信息及可转化的科技成果,进行各类技术培训和人才培养,改造传统产业及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宝山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

与江苏省丹徒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总公司共建的“江苏丹徒经济开发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自2007年6月成立以来,华东理工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已组织相关专家近20人二次前往开发区与入住企业技术人员进行面对面的深入洽谈,已有2个项目在开发区内实施。近日,双方正在组织申报2008年度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并就“化工企业安全生产,事故防范应急处置技术集成应用及示范”编写申报材料。

今年3月,“国家技术转移联盟吴兴工作站”正式入住湖州科技创业园。该工作站的建立是我校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的又一举措,是继上述两大“服务中心”之后的又一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它整合了上海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等综合资源,加大了我校与湖州的合作空间,可以使我校在科技成果转化、人才交流合作、科研载体建设、决策咨询服务等诸方面进行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合作。

华东理工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不仅与地方政府建立了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产学研战略联盟,而且结合自身特色、积极尝试创新,努力探索产学研合作新途径。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近两年来先后承接了教育部科技成果推广信息平台“石油化工频道”和上海能源化工技术转移平台的建设。

“石油化工频道”(www.syhg.省略)通过组建教育部首个“石油化工技术转移联盟”的形式,整合包括十六所石油、化学、化工重点高校以及地方政府、园区、企业在内的资源优势,构建由政府、高校、企业紧密结合的科技成果推广公共服务信息平台。

同时,为服务技术转移全过程,实现最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还重点建设了上海能源化工技术转移平台(shectt.省略)。该平台是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子平台,是一个面向能源化工技术研发和技术转移全过程的集数据信息、应用系统、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为一体的综合系统。平台有别于成熟技术的推广频道建设,而是注重拟转移项目的协作和资源共享,与许多技术成果网站以供需见面和成果交易为主要目标不同,上海能源化工技术转移平台以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支持能源化工技术开发和技术转移的全过程为目标,面向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对数据信息、专利情报、专业技术服务和专业技术知识的需求,集成数据资源、应用软件、服务机构、专家等各类软硬资源为一体的服务系统。

随着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多样化、网络化,将逐步发展成为汇聚各类资源、辐射长三角的技术转移新高地。初步形成了一门式、网络化的技术转移创新服务运营体系。

依托中心工作 助推成果转化

“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是在华理学术带头人于遵宏教授的带领下,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开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领先技术。该技术首先于2006年在兖矿国泰化工有限公司的日处理1150吨煤的商业化示范装置上获得成功。在该项技术的应用推广过程中,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积极介入,推动了该项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2003年,经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优选、策划、推荐,该专利技术获“第一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2005年,由转移中心重点组织策划参加上海工博会。获“中国高校”展区优秀展品特等奖,由转移中心组织推荐到教育部,入选中国高校一大型企业合作科技创新十大案例;与上海华谊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重点在煤的清洁转化、高效利用、煤化工等领域展开战略合作等,进行了一系列的协同蓄势准备。

2005年5月13日,镇江市党政代表团来上海考察,并在上海虹桥宾馆举行了上海学习考察合作交流洽谈会,会上于建国副校长与镇江市副市长签署了“镇江市人民政府一华东理工大学科技与人才战略合作协议”。在此前后,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精心组织了一批学校近期的优秀科技成果信息,由镇江方面在网上予以公布,同时镇江方面也提供了一批企业技术需求信息,转移中心有针对性地组织了专家、教授进行认真剖析和研讨,进而双方逐步就一批科研项目达成了合作意向。同年6月,在镇江科技成果洽谈会上煤气化项目“973”首席科学家王辅臣教授与江苏索普(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意向书,并多次组织了深入的交流研讨与针对性现场考察,充分完成了所有的蓄势准备。在随后江苏索普(集团)有限公司甲醇装置的招标中,转移中心和科技人员共同为其提供了煤气化、甲醇合成及其他部分相关工艺、装备技术,在与GE公司的同台竞技中一举夺标,从此打开了“煤气化技术”的产业化实施推广之门。至今,“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相继在山东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凤凰化肥有限公司、兖矿鲁南化肥厂、江苏灵谷化工有限公司、浙江半山IGCC发电示范工程、神华宁夏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华谊集团有限公司等进行专利实施,已有30余台多喷嘴气化炉在运行或建设中,将带动超过150亿元的产业经济规模。

由房鼎业、应卫勇教授等开发成功的“管壳外冷-绝热复合型甲醇合成反应器技术”,在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协同、助力推动下,与近30家企业签订了“管壳外冷-绝热复合式固定床催化反应器”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甲醇技术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在50%以上,累计设计生产能力达900万吨甲醇以上,又是一个已经带动产业规模40亿元并将带动200亿元以上产业经济规模的专利实施许可范例。经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积极组织推介,该项技术在2007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获得了中国高校展区优秀展品一等奖。同时,该项目与国家技术转移中心骨干成员一起双双荣获“第三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优秀项目奖和先进个人奖。

在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支持帮助下,学校技术转移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技术转移体系日益完善,技术推广与扩散绩效显著。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工作备受社会关注。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化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十家媒体广泛报道,仅2008年已有十余篇。

华东理工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将继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建设,不断探索新机制、发展新模式,努力服务学校、奉献社会,潜心做科技成果转化的“助推器”,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逐渐走出一条技术转移创新服务快速发展、不断跃升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