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超我、自我和本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超我、自我和本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是由超我自我本我三大系统构成的。健全的人格结构是这三者平衡发展,而康拉德笔下的吉姆的人格结构却是失衡的。本文试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论出发,分析吉姆爷由人格结构失衡造成的悲剧。

关键词:弗洛伊德 人格结构 吉姆爷

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是由超我、自我和本我三大系统构成的。超我代表良心、社会准则,追求自我理想,追求完美;它是受道德规范、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机能是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大部分是按照“至善原则”行事。自我,德文愿意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代表着理性和机智。它处于超我和本我之间,是调停的层面,按照周围的实际调节超我和本我之间的矛盾,遵循的是“现实原则”。本我指原始的自己,它处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动物性的本能冲动,要求满足本能愿望,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遵循“快乐原则”。本我追求个体的舒适,生存和繁殖,是无意识的,不易被个体所察觉。

“对于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来说,这三者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它们的密切配合使人能卓有成效地展开与外界环境的各种交往,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和欲望,实现人的崇高理想和目的。”[1]如果这三大系统之间产生冲突,人就可能陷入失常状态,内外交困,影响活动状态,甚至危及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吉姆就处于人格结构失衡的失常状态中,最终危及了性命。

吉姆人生的第一个阶段,即帕特纳号事件之前:牧师家庭出身的吉姆年轻有为,喜欢浪漫的海洋文学作品。他经常把自己幻想成文学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在危机时刻从沉船上救出受难的人们。他心中充满了对这种冒险世界的期待和渴望,是个自命不凡、追求完美的人。“永远都是忠于职守的榜样,像书中的英雄那样毫不畏惧。”[2]此时,吉姆人格结构中的“超我”成分居多,这是他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社会、生活以及文化环境而形成的。

然而,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论来看,“超我”的生命力远没有“自我”和“本我”强大,人类在社会中更多的是以“本我”和“自我”存在。所以在面对两难困境时,人的内心往往都是矛盾纠结的。无论自我如何选择都是痛苦的。当自我满足了超我,本我就会带来肉体上不可避免的痛苦;如果自我满足了本我,那么超我就会带来精神上和良心上的谴责,使自我陷入无限痛苦之中。作品中的吉姆在遇到沉船事件时,选择了让自我满足本我,最终导致自我承受超我带来精神上的折磨。

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最隐秘而最难以触及的部分。“本我”就像“被宠坏了的孩子”。既然是一个被宠坏的孩子,那么它就不受任何理性和逻辑准则的约束,也不具有任何伦理、社会和道德的因素。它不能忍受躯体内部的紧张状态,希望立即消除紧张得到满足,唯一的机能就是躲避痛苦。“本我”以冲动性的行为消除了紧张和痛苦,但实际上并没有达到更好的生存的目的,因为冲动性的行为会受到外界的惩罚,反而增加紧张和痛苦。

当面对“帕特纳”要沉没时,吉姆被骚动混乱以及恐惧吓破了胆。潜意识中的“本能”让吉姆难以忍受这种躯体的紧张状态,他畏惧死亡。而消除躯体内部的紧张和面对死亡的痛苦,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躲避痛苦进行自我保护,这种躲避痛苦的冲动就是他那“本能的一跳”。跳船并没有让他更好地生存,吉姆和他的同伴们受到法庭的审判,他们最终成为了罪人,更确切地说是受到了法律和道德的双重审判。背负着道德的十字架,吉姆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迫切地希望逃到一个完全陌生的、没有一个人认识他的地方。同时,他做水手的信念被湮灭,他做人的准则以及那完美主义理想也被他亲手粉碎。这一冲动性的行为给吉姆增加了更多的痛苦。

所以,人要想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愿望就必须适应环境,懂得如何支配环境,在人与环境的交往过程中就形成了一个新的心理系统,即自我。“就像本我单一地指向获得快乐一样,自我主要考虑的是安全。”[3]自我的主要机能是自我保存和趋利避害,通过自身的活动创造有利的条件从纷繁杂乱的外界环境中进行筛选、预测和检验,使本我意图在允许的范围内得到实现。在“帕特纳”号事件之后的吉姆,尤其是到了怕图森地区之后,他人格中的“自我”开始凸显出来。吉姆从一个地方逃到另一个地方,最后逃到了土著人居住的帕图森地区,为的就是能够获得安全,一个没有人知道他历史的绝对安全的地方。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中,自我的处境是最艰难的:它正处于“超我”和“本我”两者之间,在满足本我的欲望和冲动时,又要使这种冲动符合超我所要求的行为准则。所以“自我”是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起调节作用的应该行为。举例来说,在帕图森地区,阿朗酋长和多拉明各自管理着自己的人马,他让两派力量保持平衡和共存。阿朗酋长是帕图森腐朽旧势力的代表,小说中描述他“是苏丹的叔伯中最坏的一个”。[4]多拉明却是“聪明、有事业心、爱报复”,更“仗义”“受到压迫就鸣不平”。[5]多拉明有一独子名瓦利斯,他“有欧洲人的头脑”“身材匀称得令人羡慕,气宇轩昂,举止文雅而又平易性情就像清澈的火焰”。[6]他的存在证明这个古老的名族具有再生的力量,是帕图森新生力量的代表。吉姆并没有按照多拉明的意愿把阿朗赶走,吉姆在当地已经具有了很大的影响力,此时他以调解员的身份在当地掌握着实际权力。如果他赶走了阿朗,作为“调解员”的吉姆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他和好友瓦利斯就有可能因权力之争发生冲突。吉姆的内心深处即本我,也许并不愿意让阿郎酋长继续存在于帕图森地区,但是现实中的自我告诉他,他应该这么保持两派力量的平衡,这种寻求自我保存和安全的应该行为即自我。

在吉姆人生的最后阶段,自我向超我大大倾斜。吉姆决定以死抵命。超我的任务是帮助自我压制本我,是内心的警察。超我追求完美,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吉姆死在了多拉明的枪口下,笔者认为他不单纯是在以命补过。他是为遵循绅士原则而牺牲,为了获得荣誉,实现他臆想中的完美的英雄形象。他自始至终一直想要证明自己是完美的,是个英雄。他听到的是他潜意识里那个完美主义英雄的呼唤,而不是现实中爱人和仆人的劝告。最后,“他从一个活生生的女人身边走开,去庆祝他和一个影子似的理想行为的无情结合。”[7]在吉姆爷一生的最后阶段中,“超我”又占据了主流。

纵观吉姆的一生,他的人格结构始终是处于一种失衡状态中,他没能很好地调节超我、自我和本我三者之间的比重。因而,导致了他最后的悲剧。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论分析吉姆的悲剧,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神秘。要想保证健全的人格,就必须让“超我”“自我”和“本我”三者平衡发展。

注释:

[1][2][4][5][6][7]约瑟夫·康拉德著,熊蕾译:《吉姆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2页,第3页,第162页,第183页,第187页,第302页。

[3]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原著选辑》(上卷),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78页。

参考文献:

[1][英]约瑟夫·康拉德著,熊蕾译.吉姆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2]黄宝龙,王小林.人性升华:重读弗洛伊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3]王松林.康拉德小说伦理观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奥地利]弗洛伊德著,王嘉陵等编译.弗洛伊德文集[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郑佳宁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116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