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关联状况及提升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关联状况及提升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提要 本文对1992-2007年期间中国当地企业与跨国公司关联问题进行了研究。中国当地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关联情况经历了三个阶段:1992-1997年,关联度基本保持增加的趋势;1998-2004年,关联度基本保持稳定的趋势;2005-2007年,关联度重新保持增加的趋势。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中国当地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关联度,应该提高企业的配套能力,通过配套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关联,吸取国际经验,发挥政府和产业组织政策的导向作用,尽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加强动态关联的动态优势,以促进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带动力。

关键词 跨国公司 当地企业 关联

促进出口有多种实现途径,对发展中国家来讲,目前使用较多而且便捷的途径是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引进跨国公司的投资可促进本国的出口,带动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这是亚洲四小龙成长的一条成功经验。但许多发展中国家在仿效的过程中发现,效果并不特别理想。有关研究发现,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促进了GDP的增长,促进了出口量的增长,但这还不能算是成功。成功的关键是引进的外国直接投资能否与本国企业形成有效的关联。所谓关联,是指外国跨国公司子公司与当地企业之间通过市场关系所长期形成的供给方面的契约。只有通过这种契约,才能使大量知识、技术和管理经验转移到当地企业。这样,东道国企业才有可能通过与跨国公司的合作逐步提高自己的有效竞争能力,从而引起东道国经济增长的实质性改变。我国当地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关联情况怎么样?我国有可能加强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关联吗?要想加强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关联,我国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以及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中国当地企业与跨国公司关联的现状

1979年至今,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979-1992年,我国主要以利用对外借款为主,外商直接投资为辅;1992-2001年,我国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为主,主要是制造业领域的开放;从2001开始,我国开始全方位、多领域、多方式的开放。由于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国内企业跨国公司的关联情况,所以,本文着重分析1992-2007年跨国公司的进出口情况。通过跨国公司的年度总进出口额分析,虽然不能全面准确地说明,但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跨国公司与我国当地企业的实际关联情况。

从表1的数据来看,跨国公司的进出口额都急剧增加,进口额从1992年的264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4726亿美元,出口额从1992年的174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5638亿美元。2007年上半年跨国公司的进口额和出口额分别达到2534亿美元和3111亿美元。

从跨国公司与中国当地企业的关联度来看,关联度越来越大。关联度本文用跨国公司的出口额与进口额的比值来表示,值越大,关联度越高,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力就越强,反之亦然。从表1和图1可以看出,在1992-2007年期间,跨国公司与中国当地企业的关联情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2-1997年,关联度基本保持增加的发展趋势,跨国公司的出口额与进口额的比值从1992年的0.66增加到1997年的0.96;1998-2004年,关联度基本保持稳定的发展趋势,跨国公司的出口额与进口额的比值基本保持在1.04左右的水平;2005-2007年,关联度重新保持增加的趋势,跨国公司的出口额与进口额的比值从2005年的1.15增加到2007年的1.23。

可见,在1992-2007年期间,跨国公司与中国当地企业的关联度整体表现为增加的态势。前面几年关联度比较低,主要是由于中国当时国内经济发展急需进口一些物质资源,跨国公司凭借自身的优势就自然而然成为进口的主体。随着国内经济不断发展,跨国公司为了充分利用中国的劳动力等比较优势,开始积极响应中国政府提出的具有“大进大出”特征的加工贸易政策,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关联度在1998-2004年期间一直保持在大约1的水平。此时,绝大部分的跨国公司在我国进行投资只是形成了“孤岛经济”,即在我国投资建厂,原料从国外进口,产品也绝大部分的外销,与当地经济唯一的联系就是雇用当地的劳动力。2005年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巨大的市场潜力逐渐显现,跨国公司开始实施本土化战略,从而导致与内地企业的关联度逐渐上升。

二、进一步提升中国当地企业与跨国公司关联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从跨国公司来讲,加强关联是与其实施全球化战略相一致的,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本身要求其加强与我国当地企业的关联。从我国经济发展来讲,也需要加强当地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关联。所以,加强双方的关联不仅具有可能性,而且也是十分必要的。

从全球视角看,目前,全球处于产业结构的第三次调整。发达国家越来越注重高科技产业、服务业,正在加速转移传统的制造业。而我国的制造业也正处于产业升级阶段,充分利用国外转移产业的机会,可以加快我国产业升级的步伐。国际跨国公司实施全球战略,经营重点集中于核心业务上,非核心业务通过外包、分包的方式转移出去。这些非核心业务一般是劳动密集型的,与我国的资源禀赋优势相同,在承包这些非核心业务方面,我国具有很大的优势。同时,经济全球化使各国贸易和投资政策越来越自由化,减少了市场寻求性的投资,跨国公司的行为越来越本地化,增加了效率寻求性和资源寻求性的投资,这类跨国公司的行为越来越向价值链中的使用和维护等下游环节转移,为在生产环节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提供了发展空间。

从跨国公司来看,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利用我国中间投入品的供应可以降低成本,带来更大的专业化和灵活性。并且更好地适应当地的技术条件、产品和服务,为国内市场的开辟做好准备。由于与当地企业的关联加大,使当地企业对外国子公司的依赖加大,加强了与东道国的谈判能力。跨国公司可以将重心致力于核心竞争力的创造和维护上,同时跨国公司可以加强供应链各个环节的管理,扩大供应商的数量,帮助现有供应商提高生产效率,这是跨国公司保持与强化其竞争地位的重要手段。技术先进的供应商能够使跨国公司子公司获得技术和技能资源,进而使跨国公司自身创新能力增加。加强与供应商的联系,还可以获得最新的市场信息和竞争对手的最新动态,供应商为了生存,从被动创新到积极主动创新,进一步增强了外资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对于我国的当地企业,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生产体系中的一个部分,能够直接利用跨国公司的销售渠道扩大出口,避开了各种贸易壁垒的限制,减少了不必要的麻烦。并且能获得提高生产效率所必需的知识和信息,提高技术的扩散效应,同时还可以开拓国际市场,有利于实现我国的产业升级。关联效应的发挥,还有利于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促进整体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扩大就业。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关联,带来了一个巨大的配套市场,跨国公司在购买零部件、原材料时,必然提出相应的技术标准和技术指导,从而带动和促进了一批与之关联的配套产业的发展,也使一些中小企业走出困境。

三、进一步提升中国当地企业与跨国公司关联的对策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加强我国当地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关联,避免“飞地”效应,不仅具有可能性,而且,对于中国来说,更是具有重大的战略性意义。那么,对于我国政府方面来说,采取什么措施才能有效的加强我国当地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关联?在加强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关联应该注意什么呢?本文作者认为,我国政府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主要通过配套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关联

面对我国加入WTO后错综复杂的形势,应该从我国当地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有利于促进我国当地企业的进步、有利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角度出发,从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的角度出发。基于上述考虑,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对接方式:一是同经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建立长期稳定的零部件分包加工关系。二是我国当地企业向经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出售股权,其中有些应允许跨国公司控股。三是将一些有一定基础的并被跨国公司看好的当地企业整体出售给跨国公司。四是鼓励一些技术实力较强的当地企业同经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联合进行产品的研究开发工作,打造互动的产品研发平台。目前,对于缓解中国巨大就业压力等各方面问题最现实可行的方式就是同跨国公司建立长期稳定的零部件分包加工关系,通过这种配套关系,可以获得双赢。

2.当务之急就是提高我国当地企业的配套能力

我国的当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通过“配套”这一捷径与跨国企业联接起来,生产达到国际标准的零部件比终端产品“达标”来得容易。那么为什么我国当地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关联很低呢?根据有关调查结果表明跨国公司主要零部件、原材料以进口为主的企业达2/3以上,占73.9%。造成这样的结果,一是国内产品质量不合要求;二是国内不能生产;三是国外有固定供货商;四是国内企业交货不及时;五是国内中间产品不退税,价格高于进口;六是缺乏了解国内供货信息的渠道。从调查数据来看,跨国公司的进口行为并不是歧视性的行为(偏向于从其母公司或母公司所属其他公司优先购买的倾向),而是由于中国国内相关零部件技术和质量不符合要求(企业的配套能力没有达到跨国公司的要求),国内企业在短期内又无法加以改变,再加上企业的信用度低,外资政策中税收政策的负面影响等等,造成了跨国公司与国内产业关联度较低。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国当地企业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加快技术的引进、吸收、改进,新技术的开发和创造,提高企业的信誉(无形品牌)。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克服现在自身的不足,逐步达到跨国公司的技术、质量和信誉等各方面的要求。但是,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当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融资、税收、跨国经营、雇佣当地劳动力和技术、管理人员等方面面临的困难远远超过大型企业,而且国内目前也缺乏必要的中小企业政策扶持。因此,如何促进我国当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应是今后我国产业政策的重要课题之一。

3.吸取国际经验发挥政府和产业组织政策的导向作用

为了提高出口竞争力和国际分工的地位,有效利用有限资源,加速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关联不仅要与我国国情结合起来,与我国的发展目标、投资目标和本国产业的具体情况相适应,还要吸取国际经验发挥政府和产业组织政策的导向作用加快与跨国公司的关联。

目前,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已经建立起促进关联的综合方案,有选择地针对一些行业或者企业采取不同的配套政策方案,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些国家的经验表明,政府常常有针对性地介入有益于关联的增加,从而有利于知识从跨国公司向东道国富有活力的企业部门的传授。促进关联方案越是能与中小企业发展和有针对性外资政策紧密配合,成功的可能性越大。促进关联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提供信息、牵线搭桥、鼓励外资企业参与旨在提升国内厂家技术能力的解决方案,与外资企业合作制定国内供货厂家的培训计划,以及便于国内供货厂家获取资金的各项方案等。

同时,根据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的成功经验,将促进联系作为产业组织政策的重要一环、作为新的市场条件下政府服务功能的具体体现,采取更多的积极措施。其中,建立政府主管部门与大型跨国公司之间的定期对话、协商机制,沟通当地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合作关系就是促进联系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这样的机制可以听取外商投资企业关于政府产业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意见与看法,宣传政府的产业政策,向跨国公司推荐当地供货企业和服务商,为中小企业创造能够接受大型跨国公司技术、质量管理和经营能力的培训,并成为这些大型公司供货企业的机会。此外,还可通过建立中介机构等方式为供需双方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等。

4.尽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企业治理结构

我国已经加入了WTO,在同跨国公司进行对接的过程中,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增强WTO规则的意识,以WTO规则作为准则。WTO规则除了商务规则之外,还有方法规则和制度规则,所谓的方法规则,并不是WTO协议上规定的条文,而是100多年来经济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沿袭下来的惯例,如不研究、熟悉和运用这些惯例,仅靠传统的思维模式和习惯是无法加强同跨国公司关联的;所谓的WTO制度规则,实际上就是WTO的商务和方法规则对成员国各企业的企业制度及其治理结构的一种约束,如果我们的当地企业不与国际上通行的企业制度以及治理结构接轨,就很难按WTO规则说话办事。因此,当务之急一方面要深入学习和研究WTO规则,不断增强WTO的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大我国当地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改革力度,尽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增强同跨国公司“对话”的份量,缩小同跨国公司的差距,这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5.培育加强动态关联的动态优势

建立与跨国公司的关联以后,这种关联的状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国际经济环境和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产业升级的变化,与跨国公司的关联也应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从生产需求方面(这里指跨国公司)看,需求结构规模的扩大,供给总量也要相应的增大。需求结构的多样化,供给结构也要根据其需要开发新的产品,扩大产品的供给种类。需求结构的高级化,生产链将不断拉长,供给结构也要调整其重点,提高结构关联,技术和质量就成为适应需求结构高级化的保证; 从生产供给方面(这里指生产技术)看,某个产业的工艺、技术发生变革或使用的原材料发生变化都会使投入产出的关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产业之间、同一产业的不同生产阶段的关联性发生改变;从消费需求方面(这里指最终产品的消费)看,最终产品的规模与结构同有效需求的规模与结构的一致,必将导致生产结构的调整,进而影响到关联的变化。

随着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如果我国当地配套企业的调整步伐落后于跨国公司的调整,那么我国当地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关联就会中断,就会影响到这些配套企业以及与这些企业相配套企业的生存。因此,在我国的当地企业于跨国公司形成一定的关联以后,也应该紧随或同步于乃至引导跨国公司进行有序的梯形的变化和升级。这就要求我国的当地企业不但要保持原有的优势,还要主动的创造优势,迎合跨国公司的新需求。

6.防范关联风险

同经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关联并不是简单地出让当地企业的股权或出售当地企业,而是为了今后的发展,只是变换一种生存和发展的方式而已。但是,一旦当地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关联增加,必然增加了跨国公司与我国谈判的能力。因此,为了尽量的减少对跨国公司的依赖,在加强关联的开始就应在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合作对象多元化。当地企业在于跨国公司进行合作时,不要满足只与一家跨国公司进行合作,应与多家跨国公司进行合作。选择的多家合作企业,它们所要求的技术差异性应该比较小,也就是产品的差异性较小,使资产的专用性达到最小,这样可以大大减少风险。

二是政府进行必要的调节,避免过度竞争。在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关联时,政府应当适度的加以调节,避免多家当地企业“抢购”一家跨国公司的局面。这样不仅国家的整体利益受损,而且单个企业的利益也大大减少。

三是价值链环节的多元化(增强对跨国公司的影响)。就是说,不同的当地企业,针对自己的需要,加强与跨国公司不同生产阶段(不同零部件)的关联,既可以避免过度竞争,又可以增加我国整体在整个价值链中的长度,提高我国的分工地位,增强对跨国公司的控制力。

四是培育自己的相关产业(最根本的反控制方法、也是最终目的)。在跟着跨国公司学习的过程中,我国企业应该加强研究开发的投资,开发属于自己的具有知识产权的技术。

总之,我国当地企业同经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关联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一定能实现我国当地企业融入国际经济循环、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目标,我国的当地企业也一定能够实现质的飞跃。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国际贸易系)

参考文献:

冼国明 等:《促进关联:东道国外资竞争政策新趋势》,国际经济合作,2002第1期。

王志乐:《跨国公司在华发展新趋势》,新华出版社,2003年。

王洛林:《中国外商投资报告2000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0年。

王志乐:《2002―2003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

江小涓:《中国的外资经济―对增长、结构升级和竞争力的贡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毛健:《产业结构变动与产业政策选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9年。

杨治:《产业政策与结构优化》,新华出版社 ,1999年。

霍利斯・钱纳里 :《结构变化和发展政策》,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0年。

罗伊・哈罗德 :《动态经济学》,商务印书馆 ,1983年。

劳伦斯・克莱图 :《供求经济学》,商务印书馆 ,1988年。

戴伯、沈宏达 :《现代产业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1年。

史忠良:《产业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8年。

赵晋平:《新时期吸收外资的产业政策思路与措施》,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