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台”的大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台”的大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是一个拥有电视机人数最多、电视台最多的电视大国,电视人口覆盖率较高,2001年《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统计为93.41%,电视台数量也超过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可以说国内电视媒体林立,市场竞争处在一种“战国群雄纷争”的格局。在这个格局中,央视“如虎”,省级(含直辖市)众多上星电视台“如狼”,在群狼包围一虎的对峙中,其他市县级电视台(所谓的“小台”)的生存发展空间极其有限,甚至受到地缘、投资、设备、体制、人才、广告收入以及电视节目播出覆盖面窄小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想大规模发展的可能性极小,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小台”都在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地经营,但经营起来也是举步维艰。面对“严峻的现实”,“小台”如何办好,如何走出一条新路,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小台”要办好,不仅是经营理念和方法的问题,最基本的核心问题是“小台”如何办好“电视栏目”的问题。就这一点来讲,大连开发区电视台所办的访谈栏目《改变》可以给我们一点启示。

大连开发区电视台是一个“小台”,但是他们新办的访谈栏目《改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改变》节目开播一年来,以其准确的定位、感人的故事、纪录片的表现手法,制作出许多让观众记忆深刻的专题片,其中还有一些节目在省、市评比中获奖,他们的节目也作为线索被省、市级报、台采用。以此为例,本文探讨一下“小台”办好访谈栏目的基本策略――

坚持民本思想,围绕地域特点,打造自己的精品栏目

以民为本,这是“小台”安身立命的法宝之一,尤其是要关注“小台”所在地域的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把他们所关心的活生生的身边的人和事“搬到”电视荧屏上来,那一定是他们愿意看到和期盼看到的,这样的节目也是吸引观众的。有了“人和事”就需要一个好的栏目来“播出”,采用什么形式就需要“小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大连开发区电视台《改变》栏目就采用访谈的形式展示在开发区经济建设中的“人和事”。

《改变》作为大连开发区电视台的一个新创立的栏目,栏目名称具有和“开发区”历史、现实的巨大变化相一致的总结性特点。开发区在改变,栏目叫《改变》,所访谈的内容分别是“观念改变、人生改变、思想改变、工作改变、环境改变”,这些改变都来自近20年来大连开发区经济建设中的“人和事”,“人”是开发区改变的创造者、亲历者和见证者;“事”是在开发区改变中出现的“感人的事”。“人”是底层中小人物的“人”,“事”是小人物所做出的“事”。这样的“人和事”结合出现在电视中,就会吸引观众,受观众重视,老百姓的话就叫“爱看”。

《改变》栏目中播出的《义工祝瑞伍》访谈的是义工祝瑞伍,他自己的生活并不富裕,平日里靠家里开个小服装店,帮别人修个锁、配配钥匙,维持全家生活,但却把多年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绝大部分用于帮助有困难的人。《记录家乡的王润奇》访谈的是王润奇,她是开发区湾里街道宜宁社区的动迁居民。小时候由于家境贫寒,王润奇只念了5年书就不得不辍学了,但她一直很喜欢看书。家里那些已经发黄的书籍,好多都被她翻得破烂不堪。20世纪90年代,开发区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又深深地影响了王润奇,她的生活不再是农活和家务,还多了写作,她要用她的笔,记录周围人的变化和家乡的变迁。十多年来,她写了4部记实小说,共计20多万字,成为湾里街道远近闻名的“平民作家”。《从工程师到按摩师》访谈了一名曾经是出色的工程师,失明却改变了他的整个人生轨迹,后来成为盲人按摩师的邢春阳的悲喜人生。《老满和阿满》访谈了风靡大连并走向全国的阿满亮鞋行连锁企业的大小老板老满和小满。

从这四个访谈中,我们可以看到《改变》栏目的平民意识,从平民中选出优秀的“典型”,进行访谈,访谈“小人物”,看重“小人物”的社会意义。和当下流行的“明星”、“领导”、公众人物访谈相比,《改变》坚持了“民本”思想,更注重地域特点,打造了“小台”自己的品牌。

坚持朴实原则,量力而行,提升访谈的文化品位

访谈的节目不好做,采访什么人,怎样访谈,邀请什么样的观众,采用什么样的形式,这些问题都已经被做节目的人挖空心思想遍了的,“大台”想尽了,“小台”办访谈的节目也会想到。《改变》栏目在这上面显得很简单,他们采用的方法就是回放采访对象的“短片介绍”,然后直接进入采访,中间邀请一到两个相关人士做参与性谈话,没有什么“电话连线”、“信息平台”、“现场观众互动”等花哨的“形式”。坚持朴实的原则,这是“小人物”访谈的一个重要原则,它不娱乐,也不搞笑,更不花哨,就是“访谈”,并通过“访谈”来挖掘“小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有效地达到了《改变》的栏目宗旨,在这一点上《改变》做得很到位,这符合“小台”的经营特点。

“小台”办栏目就要坚持朴实的原则,不需要大投入,实际上也没有必要什么节目都要大投入,换句话说,什么节目都要大投入的话谁也投入不起。这样,就需要思考在简单中寻求“意义”和效果。简单也是一种“新颖”,也是一种“出奇”,和当下各种泛滥的花哨娱乐节目和无意义煽情的访谈节目相比,《改变》的出现,恰恰是一种出新、出奇,反而达到了返璞归真的效果。不重视形式,而重视内容,这是《改变》的核心要素。因此,“小台”在办访谈节目的时候,不要跟风“大台”,也不要和“大台”相比,要量力而行,做好自己。形式仅仅是形式,重要的是要挖掘访谈对象的内容,提升访谈的文化品位。

坚持踏实工作的作风,做好深入采访

《改变》栏目的成功之处,还有一点,就是这个整体的创作班组是一个团结的,肯于吃苦的团队。他们工作踏实,细微,不厌其烦。这对于一个“小台”办好栏目来讲至关重要。《改变》每一期的访谈策划文案写得都很详细,其中细节写道:栏目组分成两个工作组交叉进行工作,每个组有两名策划,其中一名策划兼演播室摄像,短片摄像一人,负责两组短片摄像任务,主持二人负责两组主持,主持必须与策划一起采访,了解情况,每周召开一次全体例会,每名策划报出自己的选题,选题要有必要的背景和基本内容及采访思路,经例会研究通过后,方可进行采访。这里面的“主持必须与策划一起采访,了解情况”的要求是当下很多“小台”访谈节目不能做到的。

很多“小台”所办的访谈栏目,主持人与嘉宾之间没有任何沟通的过程,甚至主持人在录播之前都不知道所访谈的“人”是谁,只是按照导演或者领导的吩咐匆忙上场而已,或是没有见面只是通过其他途径获得了一些资料,提炼出几个问题而已。这样盲目的访谈,对于“小台”来讲一定是失败的。所以说,“小台”办访谈,选准人物,一定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广泛收集素材,不仅采访访谈对象,还要采访相关人员,从而挖掘出访谈人物的深刻内涵。尤其是主持人更要参与到这样的采访当中,使访谈效果更客观、更生动、更真实、更具有说服力。

《改变》的主持人是记者出身,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采访功力,同时也是该栏目的编导。我们看一下《记录家乡的王润奇》访谈时主持人的问语:

主持人:大家好,今天我们请来的嘉宾她只有小学文化,却写了好几本书,她只是一个农村妇女,却在邻居中小有名气。到底怎么回事呢。让我们先来看一段短片。

王润奇:…………(以下均略)

主持人:今天我们的演播室就请来了片中的主人公――王润奇。王阿姨,您好。刚才片中说,您已经写了四部小说了,这些书出版了吗?

主持人:您怎么想起写书了呢?

主持人:人有很多追求和选择,有时间可以打打扑克,唠唠嗑,也可以做做家务,为什么非要写书呢?

主持人:可是您只念了五年书,那写作时是不是会遇到很多困难?

主持人:那么您怎么克服这个困难的呢?

主持人:就这么边查字典边写,王阿姨您坚持写了多少年了?

主持人:每天都写吗?

主持人:写作其实是一件非常折磨人的事,因为我本身也跟文字打交道,有时为了一句措辞,都会一整晚不睡,那您是不是也有这种情况?

主持人:其实我觉得写作上的困难也许都不能算是困难,因为真正的困难是如何面对大家对您的评价。想知道邻居们对您写书都是怎么看的吗?让我们来放一段采访。

从上面的问语记录上我们可以感觉到,主持人不仅对访谈对象十分熟悉和了解,更重要的是,主持人问语的态度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感觉就像唠家常,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小台”的主持人不能装“大明白”,也不能是“大忽悠”。《改变》中的主持人在老同志面前像邻家的“闺女”,在小同志面前像邻家的“阿姐”,具有极强的亲和力,有了这样的亲和力,访谈很容易进行,也很容易达到预期效果。实际上,这些效果的成功关键在于,他们的工作是踏实的,采访是深入的,没有这些就没有好的访谈栏目。

面对当下电视栏目经营的困境,很多电视台都在想办法,出新,出奇,甚至出怪。实际上,只要是真正的努力,做好市场和受众调研,思想和观念正确,坚持“民本”思想,踏实工作,就能想出好的栏目,办出好的栏目。

(作者系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