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孤岛油田西南缘馆陶组成藏特征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孤岛油田西南缘馆陶组成藏特征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从油气运移、油藏类型及分布、油气控制因素等方面对孤岛油田西南缘的馆陶组成藏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孤岛油田西南缘馆陶组油气运移通道主要有油源断层、不整合面、输导性岩层和网毯式运移通道四种类型,能够形成构造、岩性、地层以及复合油气藏,油气成藏主要受到油源断层、微幅构造脊及储层的发育程度等控制。

关键词: 孤岛油田西南缘; 馆陶组; 运移通道; 油藏类型; 成藏特征

中图分类号: P618.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1-0027-02

1 概况

孤岛油田位于沾化凹陷东部,是一个大型的披覆构造油气藏[1],其西南缘整体表现为一低幅度洼中脊的构造形态,向东、西逐渐倾没,南、北受孤南断层、垦利断层西支控制,发育多个断鼻、断块、小型背斜构造。该区新近系馆陶组继承性发育在中古生界孤岛潜山之上[8],为主要勘探层系,至今已累计上报探明储量4.0947×108t。通过对该区基本成藏要素的综合分析,明确油气运移通道及成藏主控因素等,为下部勘探部署提供依据。

2 储层特征与储盖组合

馆陶组以河流相沉积为主,其中馆下段为辫状河沉积,馆上段为曲流河沉积,而馆上段上部-明化镇组的区域盖层是油气的有效封盖条件。由于馆陶组埋藏浅,胶结疏松,成岩作用差,物性好,主要发育高孔、特高孔储层[2]。储层类型以粉砂岩、细砂岩及含砾砂岩为主,储层成份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岩屑含量在20%左右;矿物颗粒磨圆度较差,多为次棱角状,分选中等~差。颗粒间常以泥质胶结为主,胶结类型为接触~孔隙式。通过对垦71井区馆陶组的的岩心、测井相分析及沉积微相分析,明确了该区的主要沉积微相类型有滞留沉积、沙坝沉积、曲流沙坝沉积、天然堤沉积等[7]。

3 成藏特征

3.1油源条件

孤岛周边新近系具有孤南、渤南两个大的供油洼陷,具有丰富的油气供给条件[2]。在平面上油气侧向注入方向为:渤南洼陷沙三源油气主要通过孤北、孤西断裂与其它输导要素的配合运移至研究区;孤南洼陷沙一源油气则通过孤南断裂带和沙一段发育的输导砂体配合运移至研究区[3]。通过分析垦69井油气源对比结果,发现孤南油气已经运至孤岛油田西南缘的三合村洼陷,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

3.2油气运移

该区油气均来自周边洼陷的古近系烃源岩,属于他源成藏[2]。分析发现,该区主要有以下四种油气运移通道:油源断层、不整合面、输导性岩层和网毯式运移通道。

(1)油源断层:烃源岩生成的油气以沿砂体和不整合面的上倾方向侧向运移为主,向西部运移至孤岛油田西南缘[2],之后,油气随着断层的活动逐渐向上运移,直到明化镇组沉积后,才充满馆陶组储层[5-6]。孤南、垦西、孤西等大规律断层,及洼陷内部分次级断层,可沟通新近系储层与古近系烃源岩,为重要的油源断层。

(2)不整合面:沙二下与沙二上、古近系与新近系等不整合面,具有分布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形成宽缓的断剥面,在空间上能连接其它油气运移通道,形成复杂多变的不整合面型输导体系;东营组晚期广泛发育的三角洲相砂体和馆下段的辫状河沉积砂体,储集物性好,这样孔、渗性能优越的储层与油源断层相连接,是油气横向运移的良好通道。

(3)网毯式运移通道:由于远离油源,仅靠断层的纵向运移或骨架砂岩和不整合面作横向运移是不够的,最有效的油气运移通道是网毯式运移通道,即断裂与砂体、不整合面组合形成的复合型输导系统[4],实现油气横向上的远距离运移:油气首先从生油洼陷沿深大断层作垂向运移遇到骨架砂岩和不整合面作横向运移,再进一步通过次级小断层,最后聚集到地层圈闭、岩性圈闭或一些可能的低幅度构造圈闭中成藏。

3.3油气藏类型

(1)构造油气藏:是该区最主要的油气藏类型,按照构造类型可以分为背斜油气藏和断层油气藏。前者主要为逆牵引背斜油气藏和微构造背斜油气藏,后者主要为断层遮挡油气藏。逆牵引背斜油气藏的形成是由于同沉积断层下降盘上的砂泥岩在断块活动及重力作用下沿断层面下滑,使地层产生逆牵引背斜,如孤南斜209井。微幅背斜油气藏在研究区馆陶组普遍发育,如孤南211井。断层遮挡油气藏是由上倾的含油气砂体遇断层遮挡形成的油气藏,如渤89、垦112井。

(2)岩性油气藏:储层岩性变化形成的含油气圈闭即岩性油气藏,按其成因和遮挡条件的差异可以分为岩性透镜体油气藏和岩性尖灭油气藏[2]。该区岩性油气藏多为河道砂体被泥岩包裹所形成的,如垦115、垦710井。

(3)地层油气藏:按储集层和不整合面的关系,将地层油气藏分为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和地层超覆油气藏,其中后者主要发育在陈家庄凸起北坡,如垦69井区的储积砂体就是超覆于古生界潜山之上形成的。

(4)复合油气藏:由构造、地层、岩性等因素共同形成的储积油气圈闭即为复合油气藏。由于该区的油气聚集情况受河道砂体规模、结构、展布特征等影响,运移区多形成低幅度构造背景下的小型、分散、低丰度、各自独立的复合油气藏,研究区主要发育构造-岩性油气藏,如孤南218井。

3.4油气成藏控制因素

通过对研究区基本成藏要素的分析,结合油气的展布特征,分析认为,成藏主控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油源断层控制油气聚集、微幅构造脊控制油气展布以及储层的发育程度控制油气富集:

(1)油源断层控制油气聚集:孤南断裂带是孤南洼陷和渤南洼陷油气向研究区运移的主要通道,其下降盘几乎所有的构造圈闭均富集高产,是重要的油气聚集带,如孤南218井。

(2)微幅构造脊控制油气展布:该区存在多个近南北走向的低幅度鼻状构造,油气自孤南断层油气聚集处,沿着这些构造脊或鼻状构造自北向南运移,在这些构造背景上发育的河道砂体中聚集成藏,所以,鼻状构造与馆陶组河道砂岩匹配非常有利于形成构造背景上的岩性油藏。位于微幅构造脊上的砂体易于成藏,如垦71井;位于构造沟的砂体不易成藏,如渤13井。另外,该区探明气藏呈近南北向条带分布,其展布方向与现有构造脊的方向也较吻合,证实了油气在侧向运移过程中气体自油中脱出,沿着运移方向成藏。

(3)储层的发育程度影响油气富集程度:由于河流相砂体分布不稳定,馆上段储层横向上变化大,加之该区油藏整体丰度相对较低,使得岩性变化对油藏分布的影响至关重要。如果在优势运移通道上,但目的层储层不发育的话,油气也不会成藏,如垦104井。

4 结论

(1)孤岛油田西南缘的油气运移通道主要有油源断层、不整合面、输导性岩层和网毯式运移通道四种类型。

(2)孤岛油田西南缘的油气藏存在构造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和复合油气藏四种类型,各类型特点及分布不同。

(3)孤岛油田西南缘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为:油源断层控制油气聚集、微幅构造脊控制油气展布以及储层的发育程度影响油气富集程度。

参考文献:

[1] 帅德福.济阳坳陷油气勘探[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139-160.

[2] 杨晓敏,鲜本忠,束青林等.孤岛油田西南缘馆陶组油气成藏模式[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6,13(6):26-29.

[3] 渠芳,连承波,陈清华等.济阳坳陷孤岛油田西南缘油气运聚方向研究[J].地质评论,2011,57(2):223-232.

[4] 张善文,王永诗,石砥石等.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以济阳坳陷新近系为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30(1):1-10.

[5] 刘雅利,顾琳,方旭庆等.孤南洼陷东部地区上第三系油气成藏规律研究[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5,12(2):33-35.

[6] 伍涛,陈建渝,田世澄. 济阳坳陷孤南洼陷油气成藏系统[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9,20(4):326-329.

[7] 刘刚.沾化凹陷垦西地区新近系馆陶组沉积微相研究[J].地球学报:2011,32(6):739-746.

[8] 蔡燕杰.孤岛油田西南缘馆下段断层封闭性研究[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0,17(5):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