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课堂深处的“小豆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课堂深处的“小豆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低年级是教育的启蒙阶段,应凸显个人的独特性,消解教育形式的霸权,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在课堂上却看不到七八岁孩子本该拥有的生气和天真,倾听不到他们内心深处的声音。教师的代替表达、权威意识还是那么坚不可摧,孩子思想的火花消失了。我们应努力让课堂变得丰富和具有挑战性,在语文课堂儿童表达的初建、突破与提升阶段,让他们都能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彩的精神生活。

【关键词】生态表达 表达启蒙 同频共振 生活体验

在《窗边的小豆豆》中,黑柳彻子讲述了自己在一所由报废的电车作教室的学校——巴学园的故事。小豆豆第一次与小林宗作见面的情景,留给我非常深刻的印象。小林先生让小豆豆随便说点什么,小豆豆一口气说了四个多小时,小林先生只不时插几句:“是这样吗?”“后来呢?”直到小豆豆没什么可说的了,小林先生才拍拍小豆豆的头说:“从现在起,你就是巴学园的学生了。”小豆豆快乐而美好的童年时光从这里开始了。

这个故事给我的启示是:从心理学角度看,人人都有被别人了解的愿望,孩子更希望;从表达的内容看,小豆豆把自己的经历像讲故事一样说,表达方式是孩子感兴趣的,交流过程自然愉快;从交流过程看,小林先生一直处在认真倾听的状态,这是最受欢迎的方式,孩子喜欢。

我情不自禁就把小豆豆和我们的学生作比较:更多的时候他们上课的眼神是暗淡无光的,看不到七八岁孩子本该拥有的天真。透过他们的眼神,我们常常听不到他们内心深处的声音。

一、儿童课堂表达停留在肤浅状态

1.字词的朗读充当表达。

在低年级的课堂上很多教师只一味地让学生读字词,或者简单理解后要求学生带着高兴的或悲伤的心情读课文。于是就看到课堂上一片似乎热闹的景象:学生个个摇头晃脑,声音整齐、响亮。

2.单一的评价充当互动。

低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自己判断的标准,课堂上教师也会让学生互相评价,但他们的评价语言还不很完善。学生一般使用的语言是:很好,真棒,很有感情等,而不能说清楚好在哪儿,是怎样读出了感情,对同学的发言不能有针对性地补充或辩论。

3.用规定的句式练习说话。

因为语言积累少,所以低年级学生在表达的时候往往会显得幼稚,或者会有语句不通、不完整的现象。于是教师为了减少麻烦,就给出固定的格式,让学生填空式表达。

二、儿童的“生态表达”逐步消失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会越来越揣摩教师的想法,教师想要什么答案,就尽量说什么答案。为什么学生的表达会越来越格式化呢?

1.教师代替:僵化表达意识。

儿童在表达的初始阶段,语言有很多缺陷。有的话说不完整,有的内容幼稚可笑,还有的在语法上是错误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往往会情不自禁代替学生回答。表面上看教师是采取了民主的教学形式,而实际上当学生没有按教师的意图说时,教师就毫不留情地剥夺了学生自主表达的自由。

2.权威意识:限制表达自由。

在不少教师的脑海中,教师的权威意识还是那么坚不可摧,我们习惯以成年人的是非标准衡量一切,以成年人心目中的理想模式为孩子设计。当学生的表达被简单粗鲁的语言打断时,实际上就已经打击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学生的表达欲望就这样被渐渐消磨了,灵性就这样被渐渐毁弃了,思维的火花就这样消失了。

3.高分原则:提供表达内容。

进入小学就要开始一次又一次的考试,成绩是教师、家长都很关注的问题,考不好家长会说教师没教好。所以在面对学生不成熟的观点时,教师往往不等他们表达清楚,就给出正确答案,要求学生把正确的答案重复或者记录,以应付考试,这样就剥夺了他们自我表达的权利。

三、语文课堂儿童“生态表达”的必要性

儿童语言在形象性、生动性、创造性方面,会表现出自己鲜明的特点与共性。儿童的思维活跃、敏捷,求新求异,敢于想象,学习和接受新事物快,他们表达自己的见解时,往往呈现出带有原始初创色彩的语言。

1.“生态表达”凸显儿童理解的世界。

女儿称体重,我告诉她重52斤8两。她追问:“8两是多少?”我随口说:“比一斤少2两。”女儿若有所思:“哦!好比我有一元钱,8两就相当于其中的8角钱。”我豁然开朗,对钱币已经有了一定认识的女儿来说,这是最好的、最直接的表述方式,她创造性的理解可能更易于被同龄孩子接受。

2.“生态表达”呵护儿童看到的世界。

孩子要想跟你说明一个事物,他不会用一些具体的定义来概括,而会把这个事物打个比方。一个学生在写金鱼眼睛时这样描述:“小金鱼的眼睛非常有趣,它总是把眼睛瞪得很大,就像妈妈发火的时候一样。”孩子眼中看到的世界总是那么特别,而他们表达出来的世界跟我们成人想的总会有些不一样。

3.“生态表达”延伸儿童梦想的世界。

在儿童的世界里,花儿会笑、鸟儿会唱、草儿会舞、鱼儿会说。美术老师认为孩子的想象力是无限的,他们的涂鸦才是最真实的、最富有想象力的画作。孩子的语言也一样,他们的表达是最富想象力、最牵动人心、出乎我们的预料的。

4.“生态表达”传达儿童的心理世界。

每个孩子都有被关注的渴望,但由于性格、能力、教师评价等原因,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想说但不敢表达。如果教师在他们初始表达的基础上,适当引导,让他们感受到被大家关注的喜悦,积聚自信,提升表达的欲望,就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四、语文课堂儿童“生态表达”的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说:“其实在每个孩子心灵最隐蔽处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想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那么我必须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我们应努力让课堂变得丰富和具有挑战性,让我们的学生在每节课上都能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一)表达初建:从“自主学习”到“互动交流”

1.预备亮相激活表达的积极性。

在追求“生态表达”之前,要帮助学生积累必需的内容支撑,所以教师首先要想办法激活学生先期的知识,以实现新知识与背景知识的联结。

《小松树和大松树》:

师:同学们猜一猜,长在山上的小松树可能会看见些什么呢?

生:小松树每天早晨看见红彤彤的太阳从海面慢慢升起,朝霞是那么灿烂。山下也许有片桃树林,春天一到,粉红一片,好像蓝天下的朵朵彩云。

学生的生活记忆与情感体验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将文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记忆和情感体验“链接”起来,适时点拨。当学生心中有墨时,就不怕说不出来,从而实现更深意义层面上的文本超越,学生的收获就会更多。在学生表达的初建阶段,教师不必要求学生把相关的知识说得一点不差,而是让学生相互补充,让他们在表达的初始阶段就受到同伴的关注。

2.提问交流提高表达的潜意识。

当学生充分准备之后,他们对知识的新旧体系已经有了一些重建,在预亮相阶段,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和学生汇报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在讨论中形成新旧知识的联结,从课堂评价体系来看,这样也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蜗牛的奖杯》:

师:见过蜗牛吗?你觉得蜗牛哪儿最特别?

生:蜗牛在爬行时,会在地上留下一行黏液,这是它体内分泌出的一种液体,即使走在刀刃上也不会有危险。蜗牛头上有两只角,就像两根天线,走起路来就爱晃来晃去。

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儿童总要显示探究的天性,并急切地想要表达自己的思想,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与赞许。所以在表达初建阶段教师应尽量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提出便于交流的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表达突破:借“深度互动”到“同频共振”

1.让动态生成成为表达的信息利用点。

叶澜教授说:“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是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地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教师就要捕捉到这些即时性的资源,为接下来学生的深入表达作铺垫,学生互动的过程会加深他们学习的印象。记得在教《好学的爸爸》时,学生有感而发:

生1:文中的爸爸真好学,要是我的爸爸也这样多好。我的爸爸很爱睡懒觉。每到周末,他都赖在床上,像只大猪一样呼呼大睡。我摸摸他,他也不动,推他,他也不醒,只有我压到他身上,他才会哼两声,伸个懒腰,翻个身继续睡。

生2:我的爸爸就爱上网。一到周末,饭也顾不上吃,就坐到电脑前,如痴如醉地上起网来。妈妈喊他好几遍他都好像没听见,直到妈妈像只狮子一样大声吼道:“再不下来,就不给吃饭!”他才急急忙忙跑过来。

学生读着《好学的爸爸》,自然产生与自己的爸爸作对比的想法,表达油然而生。如果教师一口把学生的话堵回去:“让你的爸爸也读读这篇课文,让他学习学习。”恐怕学生生动、形象的描述就没有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驾驭语言的能力,是一种心灵的力量,而不是简单的鹦鹉学舌可以获得的。只有在学生有感而发的时候,教师及时地引导点拨,作出教的内容、方法的选择,这样才更切中学生的需要,才能让学生始终保持强烈的表达兴趣。

2.让同伴发言成为表达的兴趣增长点。

事物的矛盾导致了事物的发展,人的认识也是这样。在营造生态表达的课堂中,要想堂堂课有交流,人人想发言,就要有表达的矛盾点,哪怕是自己先前的观点和现在的观点进行碰撞。在教《蘑菇该奖给谁》时,就“蘑菇到底该奖给谁?”这一问题学生展开了辩论:

生:我认为应该奖给小白兔。它虽然落在后面了,但它是和骏马赛跑的,骏马本来就跑得快,小白兔还和它比,所以我觉得小白兔最出色。

生:我认为应该奖给小黑兔。它和乌龟赛跑确实得了第一,为什么不奖给它?

生:不能奖给小黑兔,它明明知道乌龟跑得慢,还和乌龟比。

师:你觉得小黑兔在投机取巧,耍小聪明。

生:我觉得小白兔才笨,明知道骏马跑得快还和它比,不是明摆着要输吗?

当学生看法出现分歧时,教师不直接给出答案,而先了解他们心中的想法,听听他们的声音,顺势引导进行辩论,学生就容易兴致勃勃地启动思维,即兴表述,使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

(三)表达提升:让“生活体验”成“深刻感悟”

1.用问题激发兴趣:从问题中来,到生活中去。

要使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地培养语文素养,仅仅进行朗读、理解、感悟、积累还不够,还要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培养说话能力。例如:《问银河》一课,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向银河提问,他们几乎是毫不思索地向银河提出了一大堆有趣的问题:银河呀,在你的河岸两边有高大的树木吗?也有小朋友在草地上玩耍吗?银河呀,在你的河面上有捕鱼的人吗?他们也划着小船吗?银河呀,在你的河面上也会架起彩虹桥吗?河水里也有挺着大肚子呱呱叫的青蛙吗?

这些极富个性和想象力的提问,正是学生创造力展现之处,童趣十足,想象奇特。听着他们的介绍你会觉得这才是孩子应有的话语。当课文内容跟生活紧密联系的时候,也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表达。比如《这儿真好》一课:

师:小熊不停地种树,荒岛变成了绿洲,吸引来了很多小动物,看看我们的环境有想说说的吗?

生:周末我们去了爷爷家。晚上和爷爷散步,路边的草丛中传来了青蛙的阵阵叫声,晚风吹在身上特别凉爽。我喜欢乡村的环境。但是在城市里,我看到的都是汽车,听到的都是喇叭声,闻到的都是烟味,一切都很乱。

兴趣与问题是相辅相成的,兴趣引导发现问题,问题可以激发兴趣。学生只有在“为什么”的情境中才开始产生兴趣,在“怎么办”的情境中才开始深入思考。因此,在教学中设置一些问题情境,形成悬念,启发思考,让他们探索表达。

2.用兴趣激发想象:从实践中来,到课堂中去。

低年级的很多课文要求学生能展开想象表达,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当你让学生表达他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的时候,他的语言会像流水一样哗哗地流淌出来。

小学生对小动物都充满兴趣,满心喜爱。《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的拓展表达在这样的基础上就水到渠成:“我想变只小青蛙,捉了一天的害虫,在池塘里痛快地洗个澡,然后跳到荷叶上睡一觉,醒来在荷叶上呱呱地唱歌,多开心啊!我想变一只小蜻蜓,展开透明的翅膀在池塘里飞来飞去,飞累了可以把荷叶当成我的停机坪,在上面休息。”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自由和探索是儿童的天性和本义,教育就应顺应这种天性,坚守这一本义,引导并促进他们进一步去探索和发现。我们的课堂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张扬个性,充分发展,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注:本文获2012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一等奖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