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跨国公司的替代性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跨国公司的替代性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研究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时,我们经常面临这样一种困惑,即以什么标准或以什么参照系来判断外国公司对当地经济影响的性质。“战略对比法”的分析表明:在没有对跨国公司进行充分替代前,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只有通过自强不息的学习和能力建设,我们才可以摆脱这种不利影响。并且,越早摆脱这种影响,越早得到收益。

本文对外资企业的研究以中国轿车产业中6家主要合资企业为代表。它们是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上海通用、广州本田、神龙汽车和重庆长安铃木。到2003年为止,这6家公司占了中国轿车产业生产总量的67.61%。对国内企业的分析则以天津夏利和上海奇瑞为代表,这2家企业占了到2003年为止中国轿车累计产量的14.45%。

跨国公司的利润率其实十分惊人

我们以外资企业1998~2002年间的赢利水平(单车工业资金利税率和单车利税率)来推断在比较长的时间区段上的赢利率。结果发现,到2003年底为止,6家合资企业该年的资金利税率平均为29.52%;考虑到上缴利税的影响后,工业资金利润率不会低于18.44%。这个利润率比一般水平(假定为8%)也要高出1~2倍。

同时,按照1998~2002年间的单车利税水平推算,到2003年为止,6家合资企业总共赢利1830.42亿元,大体上为2002年工业资金总额的2.23倍。但是,考虑到关税降低、市场竞争加剧、价格降低等因素的影响,这个赢利率还会比实际情况低1/3左右,亦即它们累计的利税水平达到了2500亿元。因此,即使按照工业资金作为外资企业总投资的一个估计来推算,到2003年为止,跨国公司也早已收回了它们的投资,即所得利润是工业资金的2.23x62.47%=1.39倍。

从价值增值的利润率来看。2002年,中国全部工业总增加值为45935亿元,全年实现利润5620亿元,增加值利润率为12.23%。与此相对照,这6个汽车合资企业的价值增值利税率合起来平均为87.47%;相应地,价值增值利润率不会低于87.47%x62.47%=54.64%,是全国工业部门总体水平的4倍多。

在几个合资企业中,广州本田的赢利率最高。按照22.775亿元的投资规模,其投资回报接近90%!其次分别为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一汽大众和重庆铃木。

以国内资金、国外借贷这两个替代资金来源作为参照来分析,跨国公司在中国汽车产业投资的回报率是国际借贷利息率和国内替资机会成本的好几倍。

需要强调的是,在我们如上的计算中,还没有考虑合资企业对于跨国公司提供的技术、车型和管理秘诀等支付的特许费、专利使用费等项费用。

我国企业对跨国公司的替代程度有限

国内企业对跨国公司替代程度又如何?以“产品开发能力”来衡量的结果表明,国内企业对跨国公司的替代程度,最多只能达到1/4。在这种状态下,如果没有了合资企业,那么,所有这些需求只有通过进口来满足。因此,在目前状态下,合资安排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汽车产业将处在合资安排之下。

国内企业的这种能力,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轿车产业20年合资发展的绩效:一方面,合资企业自身的能力提高有限;另一方面,合资企业作为主流经营模式的存在也挤压了其他企业的发展。最近几年, 随着越来越多跨国公司的大规模进入,国内企业的市场份额在相对下降。譬如,2003年,现代、丰田和福特公司进入,国内企业的市场份额下降。尤其重要的是,作为国内企业中流砥柱的天津夏利也已改弦更张,被一汽集团合并,并被纳入一汽集团与丰田公司的合资框架。同时,在一汽轿车中,越来越融入了马自达的品牌和车型,红旗的份额相对下降。即便是红旗,它也是变相的“ADUI”车。

那么,通过合资形式,20多年间我们到底学习了些什么?(1)我们基本实现了对合资企业中引进车型的国产化,并建立了初步的零部件供应体系;(2)进行了初步的技术积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够替代的是现有车型中原来几乎全部进口的车型(而国产化比率正是这种能力的一种反映,还伴随有制造能力和管理水平上的提高)。但是,国内企业对跨国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产品开发、技术能力、品牌及营销网络)却不能做任何替代。

同时,在新的战略调整中,随着与众多跨国公司的合资,国内企业的国产化结晶――初步完善的零部件网络也受到了严峻挑战:一方面,合资企业中的每个跨国公司都要求建立自己独立的零部件供应网,以替代国内企业通过国产化努力已经建立起来的网络;另一方面,通过新车型的不断引进,跨国公司使得国内企业现有配套能力不断贬值。

没有政策约束,跨国公司完全可以替代国内企业

国内企业对跨国公司具有什么独特优势呢?这主要表现在:对当地市场、文化和资源的熟悉上;与当地政府更密切的关系;经营比较独立,在当地市场的扩展、出口和当地税收支付方面都比较自由,不受其他公司的制约(譬如作为跨国公司子公司时所受到的限制);更适合当地资源结构、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需求的技术和对进口的更少依赖等。

这些国内企业的优势正受到跨国公司的大幅度侵蚀。譬如,随着合资经营的持续进行,跨国公司已经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中国当地市场、文化和资源等情况,对国内企业的依赖大大减弱。同时,国内企业享有的独立空间也越来越小:一方面,合资企业中的中方和跨国公司子公司一样;另一方面,由于这些跨国公司在中国汽车上的支配地位,对汽车消费、主流产品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新进入的国内独立企业活动空间越来越小。

在企业实地调查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如果说国内企业对跨国公司的替代是部分的,不能完全实现的,那么,在没有政策约束的情况下,毫无疑义,跨国公司却完全可以替代国内企业。并且这种态势已经开始显现:它们首先突破政策的限制,逐步向独资靠拢;其次,突破中国政府只允许建立两家合资企业的数量限制,逐步建立起众多的生产企业和生产点;最后,在控制了品牌、技术和产品开发以及众多专利等优势下,逐步挤出当地企业,在当地市场建立起寡占或垄断地位。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会发生什么样的结果呢?(1)是产业内的影响,即国内企业被替代掉。这种替代将在两个方面展开:其一,国内其他企业,譬如天津夏利,被合资企业所替代;其二,合资企业中中方的比例降低。(2)这种影响将超出产业的界限而对全社会的就业和当地资源配置产生更大的影响。

利润流失。首先,作为合资企业中的中方,由于资本撤出将会损失现在在合资企业中分享的利润部分,这至少相当于973.48x62.47%=608.13亿元(1990年价)。其次,由于跨国公司对国内企业的替代,现在国内企业分享的利润部分也会损失掉。就两个国内企业的情况来讲,我们将损失191.34x55.62%=106.42亿元。跨国公司对国内企业的替代还会提高国内现在的利润水平,进一步造成更大的利润损失。按照工业资金利税率来推断这种损失,估计为:(1)国内企业的工业资金,如果按照跨国公司的利税率来使用,将会创造29.52%x1370.54=404.55亿元的利税;(2)除去国内企业已经创造的191.34亿元外,还有213.21亿元的余留。这相当于213.21x55.62%=118.58亿元的纯利润。

失业增加。(1)独资之后,原先合资企业中的中方高级主管之职将会有所损失。这是质量很高,但数量有限的工作机会。(2)由于国内企业人均资金所创造的就业量要高于合资企业,随着国内企业被替代之后,将会有工作机会的大量减少。以2003年底为止的国内企业全部工业资金为基础来推算,这种替代使13705400x(1/103.23-1/245.72)=76991年・个工作机会受到损失。如果将哈飞、吉利、一汽轿车等其他国内企业再考虑进来,那么,这种工作机会的减少会更多。

当地资源利用率降低。跨国公司的进口含量比较高,2002年,根据中国进出口企业500强透露的信息来看,6家主要的合资企业在中国的净进口为27亿美元,相当于224亿人民币。在如上几家主要合资企业中,净进口均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20%左右。按照这个比例来推算,在替代掉国内企业之后,单是对奇瑞和夏利两家企业的工业总产值而言,就会多增加(41.1055+43.886)x20.32%=17.27亿元的净进口,相当于2.09亿美元。到2003年为止,5家合资企业的进口总额大体是27x11(合资企业的平均投产年限)=297亿美元。

发展中国家应尽量多地与专业性跨国公司合作

国内企业的优势建造过程可以分为这样几种形式:第一,依靠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采取“一揽子”方式。这时,跨国公司以上几个方面的优势都有机地凝结在一起,整体竞争优势非常强。国内企业很难侵蚀和替代这种能力。第二,采取非“一揽子”方式。这是当地企业提高竞争优势的最佳选择。

譬如,在自立型产业的国内培育阶段,就可以为发展中国家某产业的建立提供生产技术、生产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的跨国公司种类来讲,至少可以有几种:(1)技术开发企业;(2)工程企业;(3)生产设备供应公司;(4)国际管理咨询公司;(5)生产性跨国公司,其中又可以分为:作为该行业寡头之一的生产性跨国公司和非寡头的中小跨国公司等。前四类跨国公司属于为当地产业培育提供专门服务的单一职能公司,如技术开发企业主要提供技术、工程企业提供工程设计和服务,生产设备供应公司提供生产设备,国际咨询公司提供经营管理方面的服务等;但是生产性跨国公司却可以同时提供所有一揽子资源或服务。

生产性跨国公司,除了与发展中国家创建自己充分一体化自立型产业的追求在根本利益上相对立、冲突外,它们还拥有其他专业性跨国公司不可比拟的讨价还价力量。生产性跨国公司通过与生产设备供应公司(如在纺织业)、技术开发企业和工程公司(如在石化业)的密切协同关系,控制一个产业的既定生产、技术,甚或设备供应,从而限制企业、外部国家的进入;通过与国际贸易公司、商业购买集团和商业公司的合作,操纵一个产业的国际贸易,排斥发展中国家企业的进入;通过与高技术开发企业的合作及它们自己之间的研究开发(如电器,石化业的交叉技术转让)战略联盟控制最新技术,限制发展中国家一体化产业目标的实现;通过生产性跨国公司之间的各种合作来划分市场,确立相互默认的势力范围,共同抵制外部企业的进入。在发展东道国市场上,它们还依仗其市场力量,通过各种竞争策略吞并当地企业使当地产业逆向转型。

综合如上分析,我们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培育自己的产业时应该尽量多地与专业性跨国公司合作,而尽可能少地与生产性跨国公司打交道。

这一点在中国汽车发展中也表现得非常充分。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最初也想采取这种模式,但是遭到了跨国公司、尤其是日本跨国公司的傲慢抵制。最后,绝大部分企业被迫走上了合资道路,只有天津夏利走技术引进之路。在中国加入WTO前后几年中,一些当地企业开始进入这个产业,并主要采取这种形式(国内政策的限制造成的),譬如吉利、奇瑞、哈飞和中华等。

加入WTO之后,跨国公司的战略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引进车型越来越多,投入速度也基本和国际同步。但是,国产化程度却比较低。这是目前合资企业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本文编辑 杜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