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云南映象》中原生态音乐文化的重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云南映象》是一部汇集了舞蹈、歌曲、文学的大型原生态歌舞集。整个歌舞集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演员们豪放、热情的演出。《云南映象》推出后,艺术界的专业人士也对其做了很多不同的研究评价。在唐坤所著的《纵议“霸王”出新评点“映象”创意》中提出对原生态的认识:在张苛写的《杨丽萍的追求――兼谈云南映象》一文中,主要是从舞蹈动作,歌词等方面对《云南映象>进行细致的研究,北京舞蹈学院讲师慕羽老师在“原生态”改造了原生态一一看“云南映象”》中提出舞台表演中的“原生态”与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原生态”有一定的差异与联系。
我从歌舞集产生的背景,舞台表现特点(主要包括歌曲与舞蹈表演,服装,道具,灯光等!方面来研究原生态音乐文化的重构问题。通过对资料的研究和分析,了解原生态的真正含义,明白生活中的原生态和舞台上的“原生态”的关系,杨丽萍怎样抓住民族的灵魂来重构《云南映象》。
一,原生态的含义
原生态民间文化中的“原”――是记录着生活的原本,反映着生命的真实进程,因此,真实是原生态的灵魂。
杨丽萍自己对“原生态”的解释是节目取自原汁原味的云南民族舞蹈元素,尊重各民族的的元素组合:服装道具设计制作采取各民族着装的生活原型:70%的演员是来自云南各地州甚至田间地头的本土演员,等等。
在我认为,歌舞表演中的原生态有三个层面的含义。
1、原封不动,原汁原味的民族风味。它存在于民间生活当中,没有正规的舞台,表演者都是些民间艺人,欣赏的人们也是最原汁原味的劳动人民。例如傣族一年一度的火把节、泼水节等,人们都会在广场上或者是自发形成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歌喉和舞姿。他们的歌与舞都是没有经过排练的,都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喜悦,也是表演者与身俱来的才艺。
2、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时,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发生改变,原生态处于灵魂的地位。它多存在于例如大剧院的舞台形式,表演者是在经过无数次排练下踏上舞台的。杨丽萍的歌舞集《云南映象》是属于第二种“原生态”,它是以原生态民间歌舞为基本素材而加以重构的民间歌舞。这种表演形式多存在于城市中,现代社会中也是比较多见的。
3、打着“原生态”的旗号,运用现代夸张的艺术表现形式,完全彻底的改变“原生态”的本质。如民歌《山歌好比春江水》,原是山西的民歌,后经改编,由斯琴格日乐演唱的摇滚版的《山歌好比春江水)展现在我们眼前,完全是另一种风味。像这样的民歌还有很多,它只保留了歌词和旋律,而风格却完全改变。
二,《云南映象》的舞台表演特点
1、《云南映象》的创作背景
《云南映象》是一部没有用故事内容作结构,却包含了所有故事内涵的大型原生态歌舞作品。全局包括天地自然、人文情怀,以及对生命起源的追溯,生命过程的礼赞和生命永恒的期盼。
云南,雪域高原与热带雨林共存,集结了全国二分之一以上的动植物种类,见证着26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历史。
云南,一个天高气爽、山清水秀的地方,传统的歌舞习俗源远流长。当现代文明向这片“秘境”、“隐藏的土地”步步逼近的时候,这些传统歌舞、文化遗产渐渐面临着被都市文化吞噬的危险。每失去一件文化遗存就如同熄灭了一盏明灯一样:每砍倒一棵树,就像失去了一片绿荫。杨丽萍出于对这份遗产真心的热爱和热诚的保护,不是把这种文化封存起来,而是本着独创性,经典性,实验性的原则,在舞台上建造一座活动的民间歌舞艺术博物馆,这便是《云南映象》的宗旨所在。
一部有价值的艺术品往往凝聚着个人的血与泪、情与爱,这感受是别人所无法替代的。用艺术品来表现经验事物,从而救助了一些珍贵而不被重视的东西。这种东西实际上就是我们所共享的各种宝贵的经验。杨丽萍的舞蹈艺术是通过不粉饰,不造作,不媚俗的真情及深化后的真实性展示给观众的。以发掘原始情结和组合当代舞蹈语言,调动一切高原民族的舞韵而将其溶入到现代书面上来构成视觉的冲击。这样的舞蹈语言一旦引起共鸣,其艺术中的张力才具有了真正的社会意义。事实上,当《云南映象>推出之后,深深感染和打动了每一位观众,使大家的思绪随着它而震颤,情感随着它而得到升华。
2、舞蹈表演特色及重构的特点
《云南映象》实际上就是杨丽萍对家乡云南的印象。什么印象,即其为全国各族人民所共同赞誉的――神奇、美丽。云南是我国多民族边疆省份,也是古代重要的边关和通道。境内多山多水的立体生态环境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现象,共有彝、白、哈尼、傣、壮、苗等25个少数民族在那生活,多民族的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同时孕育着多民族的舞蹈种类。
《云南映象》中的演员基本都是非专业的,有的甚至是在放牛的时候,因吆唱了一嗓子而被看中,被请到舞台上来的。演员们在台上积极投入,他们的身体和歌声属于地地道道的“原生态”产物,每一个舞动都是真正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生命旋律。在力求原汁原味的同时,杨丽萍还强调“变化”,并且承认至少有两方面的“变化”:一方面是为了适应舞台表演而做的变化:另一方面是将来重新回到田间的《云南映象》的农民演员所带给云南民间原生态舞蹈的变化。
《云南映象》是由民间原生态舞蹈和杨丽萍的创作舞蹈作品两大部分整合而成。民间原生态舞蹈部分,大多是彝族舞系的节目,如铜鼓舞,花腰彝舞,葫芦笙舞等,杨丽萍的《月光》、《雀之灵》多为傣族舞系。彝族,山居、寒冷、尚火,喜欢太阳的温暖,因此,他的舞蹈大多是围着火跳的,且多爬山、狩猎,脚部动作较多。第二场中花腰彝的歌舞,旋律很美,脚上的动作很多,跳舞时一直是一个圈,这样在舞台上会显得十分单调。因此杨丽萍在《云南映象》中做了相应的改变,手上动作有了变化,以摇摆着拍手为特点,可以和别人拍,或是拍地,或是加快,这样在舞台上会更加好看:队形也有了变化,由原来不变的圆圈变成了一大横排,开始是几列入交错穿插,忽地变成一大横排于台口,台口的一大横排有忽地跪下,她们摇摆着,唱着,拍手又拍地,像儿童游戏,是那样天真、那样开朗、那样激越,观众的视线也不能不为之一开,在心灵上也受到这个民族的青春活力的冲击。虽然杨丽萍在编排中做了变化,但是她认为这种“变化”没有扭曲原生态,没有削弱,只是把民间舞的品质又加强了一步,而且这种传统艺术可能就更漂亮了。
傣族,水居,天热,爱水,喜爱月夜的清凉。它的舞蹈形式是泼着水跳的,傣族植稻,操舟,手部动作就较多,舞蹈是柔媚的,这些都是原生态造成的,是不能易位的。杨丽萍的独舞《雀之灵》更是从传统舞台民间舞的形似走向了神似,其肢体语言所传达出的孔雀之“灵性”深深地吸引了观众,至今那个拇指与食指轻轻捏合,中指到小指纤纤翘起的手型,甚至已经成了杨丽萍或者孔雀的符合象征。《云南映象》中压轴节目也是杨丽萍的《雀之灵》,她再次进行了发展变化,将个人独舞和
群舞有机地编排到了一起,并结合了新颖的舞蹈编排队形及声、光、效,使整段舞蹈充满恬静的灵性及和谐的生命意义,同时也寄托了她对圣洁、宁静世界的向往,超越了世俗,可以说,从表现形式上重构了原生态的孔雀舞。
3、《云南映象》的歌曲部分
歌舞集的大部分节目都是歌舞联手,不是舞伴歌,也不是歌伴舞,是谁也离不开谁的统一体。在云南少数民族中,彝族民歌特别多姿多彩。大体上可分为叙事歌、山歌、情歌、舞蹈歌和儿歌等几大类。
第二场中“女儿国”的歌词写到“太阳歇歇么歇得呢,月亮歇歇么歇得呢,女人歇歇么歇不得
冷风吹着老人的头呢,女人用脊梁抵住门缝挡着,刺柯扎着娃娃的脚呢,女人用心肝铺在路上垫着。有个女人在着呢,太阳出来了天就亮了:有个女人在着呢,山倒下来了,男人就扛起了……”母亲是生命之源,她用如泣如诉的叹息,如怨如慕的倾诉直接地表达了现实生活中的逻辑和真谛。日子是母亲撑起的,天也是母亲撑起的,女性的柔美与刚强质朴地统一在一起。朴实的言词充满了想象,充满了对生活的希望。这段歌曲用很直接的方法表达了所要表达的中心,使舞蹈的内涵形象化,不仅使观众的接受更加快捷,而且可以深入人心。在表演当中,杨丽萍亲自演唱了这首歌曲,而且用的也是当地的方言,让观众更能感受到原生的味道。
4、《云南映象>的服饰和道具
《云南映象》中的演出服饰就是取自于云南这个多元民族文化王国。彝族服饰色彩缤纷、工艺精细、样式繁多、内涵深沉。彝族妇女服饰,永隽灵秀,红黄蓝黑青紫白诸色搭配并用,色彩对比强烈,具有东方民族服饰艺术的鲜明特色。
歌舞集中的道具原型全部来自于民间。第一场中百鼓齐鸣的鼓都是出自云南,有太阳鼓、硭鼓、象脚鼓、神鼓。云南鼓的传说和种类堪称中国之最。鼓在云南不仅仅是一种乐器,而是民族的一种崇拜、一种象征。云南的鼓从材料上分,有皮鼓、石鼓、铜鼓、木鼓:从归属的民族上分,又有太阳鼓、硭鼓、热巴鼓、大背鼓等等。歌舞集中还用了许多象征云南的道具,例如面具、牛头,各式各样的挂饰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云南浓郁的民族特色。
《云南映象》是一部大型的原生态歌舞集,它的舞台表演特点,其中包括舞蹈、歌曲、服装和道具、灯光和背景等方面都体现出对原生态音乐文化的重构。也从这几个方面体现了《云南映象>是一台既有传统之美,又有现代之力的舞台新作。让观众真正感受到了真实的原始生活,感受到了来自云南乡野的既淳朴又强悍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