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议艺术院校“两课”教学中的欣赏型德育模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议艺术院校“两课”教学中的欣赏型德育模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针对艺术院校学生的特殊性、校园文化的特殊性和“两课”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困惑,欣赏性德育模式的建立与应用,无疑对增强艺术类高校“两课”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具有探索性意义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艺术院校“两课“教学;欣赏性德育模式

随着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随着高校扩招规模的逐步扩大,高校艺术专业的教育规模和学生数量也不断扩大。艺术专业和艺术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艺术院校“两课”教学面临着不同于一般专业的特殊情况和问题。教学实践证明,欣赏性德育模式的学习、建立和应用在艺术院校“两课”教育教学中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积极意义和价值。

一、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及“两课”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困惑

(一)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

艺术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艺术院校学生不同于一般院校学生的特点,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容易受所学专业和兴趣爱好的影响,缺乏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因而缺乏稳定性、完整性和持久性。所以,对事物的评价、判断标准比较片面、单一、随意,缺乏科学的严谨性。

第二,学生性格特征整体相对感性有余,理性不足,喜欢自由,厌烦约束。跟着感觉走、凭直觉办事是艺术生中常见的现象。所以他们的思想和言行具有很强的艺术色彩,缺乏情商的培养和合作意识。

第三,注重个性张扬,组织纪律性比较差。喜欢没有耐心和兴趣了解规章制度和一般性常识,对一般的道德说教采取无所谓的态度,所以更喜欢随着自己的具有很强感性色彩和艺术色彩的个人喜好行事,自我约束力、自律自控性较差,遇到问题多凭主观的想当然解决,缺乏常识性认识和规则意识。

第四,政治敏感度不够,对政治、形势和政策、思想道德、法律、历史等“两课”内容学习不感兴趣,反应比较迟缓,对事物的把握缺乏大局意识和整体观念;思辩能力和意识的深入性有待提高;对娱乐、轻松、嘻哈和时尚敏感度较高,对美感较强的动漫、设计、图片、音乐、舞蹈等感知力较强,对紧张、枯燥、正式和传统的事物反应比较迟缓和消极。

第五,消费观方面受本行业不良风气的影响,存在比较强的攀比心理,个人生活追求时尚和潮流,缺乏吃苦耐劳和脚踏实地的精神,有贪图享受思想。

(二)艺术院校“两课”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困惑

1.学生普遍缺乏兴趣,应付心理严重。由于上述原因,艺术类学生对“两课”学习缺乏兴趣的现象较之一般院校更加严重和普遍,对“两课”的印象评价往往是先入为主式的“没意思”、“走过场”等消极负面词汇。上课之前,一看课程表,不做任何了解,就凭感觉给课程定了性,做好了应付的准备。一般情况下,不采取严格的考勤措施很难保证到课率。即使被动到课,出勤不出心、不出力的现象也比较严重,“两课”大纲要求的正常的教学内容很难入脑、入心。

2.“两课”教学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脱离现象比较严重。一方面学生不感兴趣,对所学内容不以为然,另一方面因为要拿学分,所以老师提问和考试时都严格按课程要求的内容回答,但现实生活中却将这些完全丢掷,用另一种方式生活和处理各种事情。“两课”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达到知情意的统一,用实际行动践行所学内容。

3.“两课”教学在艺术院校普遍不受重视,虚化、形式化现象比较严重。艺术院校比较重视专业教学,忽视“两课”教学。“两课”教学各方面的投入不足,导致师资队伍处于尴尬和不稳定、不专业的境地,教学改革所需的条件很难具备,具有实效性的教学实践难以实行,“两课”教学整体处于口头上很重要,实践中被挤占、虚化、弱化的现象,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所以教学改革很难推进,教学效果很难提高。另外还一定程度存在着“政治”难融入“艺术”之中,“两课”教师与专业教师互相排斥,很难形成教育合力的困惑和尴尬。

所以很有必要根据艺术院校的特点引入欣赏性德育模式。

二、欣赏性德育模式的基本理论

欣赏性德育模式的基本理论假设是: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如果可以经过审美化改造,成为“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那么与这幅画、这首歌相遇的人就会在“欣赏”中自由地接纳这幅画、这首歌及其表达的内涵。道德教育的“价值引导”与道德主体的“自主建构”这两个相互对立的方面就可以在自由的“欣赏”(即教育和接受)过程中得以统一和完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征服和被征服的紧张关系也可能转变为对同一德育问题的不同视角之间的对话关系、理解关系,两个灵魂之间关于道德文化的共识、宽容和欣赏关系。这个理论假设很符合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因此,欣赏型德育模式可能是解决艺术院校“两课”教学困惑,迎接挑战的出路之一。

欣赏型德育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审美德育论、立美德育论和至境德育论构成了该模式的三美德育大理论基础。审美育德论认为,审美活动具有三大特性:储善性、导善性和立善性,因而具有育德功能;立美德育论要求把美作为一种德育手段,创造德育的作品美、形式美和师表之美;至境德育论致力于激励人们追求美的道德生活境界。欣赏型德育模式就是要以这三大理论为基础寻找具有可行性的实践策略,实现德育生活品质的提高。欣赏型德育模式的追求是实现美育与德育的和谐统一,实现德育过程的审美化。欣赏型德育模式在美的本质观上主张“美是自由的形式”,而“自由的形式”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一方面,欣赏型德育模式秉承“人是目的”的理念,认为德育必须致力于消除道德对人而言的“异己性”和“疏离性”,好的东西和善的东西应当体现出它与人的亲和性;另一方面,认为合乎一定规律的事物也可能引起人的美感,道德上和谐的人也应该是遵循事物和社会发展规律而行动的人。这些特征和原理无疑非常适合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其实施和应用必将改善艺术院校“两课”教育教学的尴尬现状,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三、欣赏型德育模式在艺术院校“两课”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两课”教师队伍具有高尚的师德,坚定深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道路自觉和道路自信,还必须建立起德育美学观,提高美学修养,使德育成为寓美于人心的艺术事业,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政治审美、思想审美和社会审美能力。

其次,挖掘“两课”教学内容中的艺术文化元素、美学价值,并与学生的专业和兴趣相联系。德育必须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针对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和环境,处理好原则与政策的关系,处理好工作强度与节奏的关系,处理好政治与艺术之间的关系,通过凸现德育的艺术性,营造良好的小环境,提高“两课”教育效果,营造优良的学风和校风。

再次,艺术化运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动画、美术、音乐、舞蹈、多媒体网络等艺术院校学生擅长和感兴趣的介质展现传递教学内容,增强德育教学的艺术感染力,充分展现德育的审美特点和艺术价值,使学生在艺术熏陶中自觉提炼、感悟出“两课”的教育价值和真谛,从而使教育教学效果在润物细无声中得以提高,使学生的实际思想品德修养无形之中得以提升。(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易斯顿美术学院)

注:此论文为2012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号2012-MGH-024

参考文献

[1]黄毅静.浅议德育美学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积极意义.[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6(3)

[2]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