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标志,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同时又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和推进器,是推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城镇化是乡村变成城市的一种复杂过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它以近代产业革命为契机,推动劳动力和人口的产业转移与空间转移,在改革经济结构的同时,改变着人类的住区与社会结构,最后使绝大多数人脱离农业,大多数人从农村转入城镇。城镇化建设是事关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它关系到国家的繁荣昌盛和长治久安,对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影响。

由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小城镇发展水平仍然滞后,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影响了“三农”问题的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城乡分割,协调性较差。

在长期计划经济“城乡分治”制度的作用下,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得以产生、固化乃至于不断强化。特别是我国的户籍制度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低。政府借助于户籍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粮油供给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教育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推行,逐渐形成了城乡有别的管理体系。城乡居民由于居住地域的差异和职业的不同最终演化成身份和地位的差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城市本身具有区位优势和功能优势,其聚集经济效应的强化作用进一步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形成了“城市-工业、农村-农业”的产业格局,最终使得城市和乡村演化成两个彼此相对独立的人为的封闭系统。由于城市的磁化作用,使得农村中原本匮乏的资金和人才被城市合理“掠夺”。城乡之间的公平问题作为市场经济难以克服的固有缺陷在我国表现得更为明显。

二、结构雷同,特色不明显。

我国城镇化发展模式肇始于重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需要,因此其地域空间布局和主导产业培植上皆表现出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文化融合当地自然环境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在我国小城镇建设中,传统特色在逐渐淡化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些地方不重视千百年来形成的各自独特的景观和风貌特色,盲目建设。山地城镇模仿平原城市,平原追求水乡风格,与山比高低、与水比深浅,喧宾夺主,抢人视线,导致景观风貌破坏。另外,城市之间产业结构的雷同成为普遍现象。出于政治因素而非经济因素的考虑,大、中、小城市均希望借助各种游说手段为当地争得更多的项目和资金,并通过构建完备的工业体系,努力为政府官员创造更多的政绩。同构化的城市结构,一方面强化了城市间的过度竞争;另一方面地域特色和产业特色定位的模糊性直接侵蚀了不同城市的比较优势。城市在主导产业的选择上、在未来功能的定位上均显示出明显的趋同性,这种现象对于城市的后续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三、城镇规划不合理,发展不和谐。

规划是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没有科学的规划,小城镇建设就会无章可循。就会变成一团乱麻。也将给小城镇的长期发展和未来建设造成隐患。从现实情况看,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城镇建设中要么先建设,后规划,要么只有建设开发规划,没有进行过环境影响论证评价,更没有去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我国很多建制镇都没有一个明确的长远的、科学的规划。在管理体制方面,城镇的发展基本上被纳入农村发展的范畴,是实现农村城镇的主要途径,但是缺乏统一完善的布局和规划,有些地区在城镇建设时片面追求“高、大、新、全”,规划脱离实际,导致土地资源浪费,增加了保护土地的压力。有些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缺乏超前规划,城镇内部工业、商业、住宅功能分区不明确,城镇基础设施薄弱,镇容镇貌差,城镇迟迟未形成规模。一些新建制镇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规划不到位导致畸形发展,重点不明显,特色模糊。?

四、城镇体系不健全,协同效应不足。

受制于不同时期政治和经济环境的需要,我国城镇化发展战略表现出明显的短期化特征。从建国后的“限制发展大城市和小城镇,适度发展中等城市”逐渐过渡到八十年代以后的“大力发展小城镇”。我国城镇化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似乎更多的是出于解决特定矛盾的权宜之计,缺乏整体性和前瞻性,都是从静态和孤立的视角谋划城市的发展。其实,不同规模的城市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例如,大城市具备较强的聚集效应,但其“城市病”症状也更为明显;小城镇分布广阔,贴近农村市场,更有利于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交换,但其聚集功能较弱,土地浪费较为严重;而中等城市兼有二者的优势和劣势。所以,不能简单地评价哪种类型城市的优劣。

五、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没有理顺。

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政府推动的作用明显,政府在城市发展中过多地干预市场的发育和运行,过多地介入微观经济活动,直接充当资源配置的主体,而对社会发展关注和投入不足。作为制度的主要供给者,政府在城市化发展中没有为市场的运行提供规范的环境和制度保证,地方政府在干部考核机制的诱导下忙于上项目和招商引资,趋利性明显,不少地方政府为攀比城市化率,用行政手段积聚城市人口,大量征地进行城市形象工程建设,对政府服务、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建设、法制和规则建设、社会公平等关系城市质量的重要问题关注不够。政府的城市管理水平不能适应城市化快速增长的需要,表现在城市交通、治安、贫困、教育、社会保障、资源耗费等多方面。政府职能的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近年的城市化过于追求速度,忽视城市质量和功能建设。正是因为政府职能的错位,使我国大量的民间资本不能转化为投资,缺乏个人创业的环境,限制了就业岗位的增长,导致城市化的动力不足。

农村城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许多困难和问题,但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一定能够破解阻碍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难题,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