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完整准确地理解新型城镇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完整准确地理解新型城镇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自党的十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以来,新型城镇化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然而,对于新型城镇化,各方专家众说纷纭,政府决策部门也莫衷一是,平民百姓更是不甚明了。这就需要我们正本清源,完整准确地理新型城镇化

一、城镇化的概念与特征

1.城镇化的概念。城镇化的英文名称是“urhanization”,最早是由西班牙城市规划师依勒德丰索·塞尔达提出来的。20世纪70年代后期,这一概念传入我国,大致有“城市化”、“城镇化”、“都市化”三种译法。有学者认为,在我国,城镇化比城市化更为确切。原因是:城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城市是指不同于乡村居民点的各种城镇型居民点的总称,在这种情况下,城市与城镇常被混用,城镇化与城市化为同义语;狭义的城市是指那些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才能称为城市,未设市的城镇只能称为镇,因此,以城镇化代替城市化更符合中国实际。

“城镇化”首次出现在我国国家层面的文件中,是在《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里,《纲要》指出“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党的十六大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采用“城镇化”的说法,主要是考虑到城镇化的内涵更符合我国的国情。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解决三农问题已成为重中之重。因此,我们不能把城镇化问题仅仅理解为城镇建设问题或城镇发展问题,更要理解为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虽然由于城镇化研究的多学科性和城镇化过程本身的复杂性,使得不同学科对于城镇化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界定,但是从广义上讲,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城镇文明不断向农村扩散,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组织方式不断由农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城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既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城镇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不仅足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

2.城镇化的内涵。城镇化是一个经济、社会、生态、文化渚方面转变的动态过程,是人类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居住方式全面转变的过程,它包括了社会的、经济的、人口的和空间等诸多方面的内涵。第一,城镇化是人口转移和用地转变的过程。它首先表现为大批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城市生活用地及工业用地不断增加。第二,城镇化是产业结构逐步涮整的过程。城镇化的加快,使得从事第一产业的大量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产业结构逐步得到调整和转换升级。第i。城镇化是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城镇化过程是一个市场不断扩张的过程,也是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在城镇化中享受到实惠的过程,是一个国家中产阶级形成并占主导地位的过程。第四,城镇化足一个国家精神文明不断发展的过程。城市文明在城镇化过程中得到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第五,城镇化是人们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人们在城市进行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自律、自尊、自强成为社会风尚。这是现代文明的灵魂,是城市魅力之所在。

3.城镇化的特征。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过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人口_在空间上的转换;二是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三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城镇化的特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从农村城镇化的角度来看,城镇化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时间特征,表现为过程和阶段的统一,以渐进为主;二是空间特征,表现为城镇结合,以镇为主:三是就业特征,表现为亦工亦农,非农为主:四是生活方式特征,表现为亦土亦“洋”、以“洋”为主,亦新亦旧、以新为主。

二、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与特征

1.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于传统城镇化而言的,是在对传统城镇化的反思和扬弃中逐步探索…来的。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丁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没路子。

2.新型城镇化的特征。从具体国情出发,体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相对于传统城镇化,有着鲜明的特征。一是城乡一体。新型城镇化从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要求打破二元体制,走城乡一体化道路,力求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链条、现代文明由城镇向乡村扩散。着力形成城乡互动、协调发展机制,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相协同,经济共同发展,居民生产生活水平共同提升,最终实现城乡融合。二是内涵提升。新型城镇化不再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和规模数量,而是更为注重城镇化的内涵提升,追求城镇结构的优化、城镇功能的增强、城镇环境的改善、城镇个性和特色的塑造以及城镇品位的提高;不仅强调人口由农村向城镇的转移,更强调社会经济结构由传统向现代的深度转型;不仅强调提高城市的发展水平,更强调提高城市对区域的带动作用。三是集约高效。城镇化的本质是一种空间集聚,其意义就在于通过人口的集聚带动其他要素的集聚,产生一种结构性优化和功能性提高的综合效应。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则更高,不但要集聚人口、资源等生产要素,还要集聚人才、科技等创新要素;不但要集中、集聚各类要素,还要节约、高效使用各种资源;不但要加快城镇自身的发展方式转型,还要为全社会转变发展方式积极创造条件。四是绿色低碳。新型城镇化倡导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过程,走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强化生态资源和经营方式的集约,推进适度规模城镇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构建城市格局将更加科学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紧凑型、复合型城市建设将更有效地促进城市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的统一;更多的绿色环保技术将被应用于产业发展、城市规划中,推进可持续发展。五是和谐共赢。新型城镇化要求人口在实现从乡村到城镇空间转移的基础上,真正融入城镇,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全面转化,使生活在城镇的每一个人的基本生存条件能够得到满足,基本发展条件能够得到保证,能够共同创造和平等分享发展成果;强调充分发挥城镇的带动作用,通过城镇支持乡村、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缩小直至消除城乡差距;努力保持“发展”的城镇系统与“稳定”的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赢。

三、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不同

1.发展目标不同。传统城镇化以物为本,以外延扩张为主要目标。城市发展长期依靠扩大生产要素投入来实现,产业部门长期依靠第二产业拉动,发展方式转变滞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断下降,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致使城市外延式扩张迅速、内涵式发展不足。新型城镇化注重以人为本,以内涵优化为目标。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实现城镇化推进与社会事业发展同步,城镇化成果充分惠及人民群众,在强调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改进公共服务、优化人居环境,实现质量提升。

2.发展重点不同。传统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有时为了发展城市经济甚至不惜牺牲乡镇利益。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强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不以损害乡镇利益为代价而保城市经济。新型城镇化要求城镇乡统筹发展,总揽发展全局、兼顾各方利益、有序安排时空、协同推进进程。在城乡关系上,既发挥城镇的拉力提高城镇的承载能力和吸纳能力,又通过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来协调城乡关系,形成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长效机制。在城镇化推进的道路选择上,发挥不同规模城镇的优势,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路子。

3.发展主体不同。传统城镇化的主体主要是各级政府,以“自上而下”的方式为主,以“自下而上”的方式为辅,政府在工业化以及社会发展等目标约束下,单方面启动和推进城镇化,因而容易造成与发展阶段、地方优势的脱节。新型城镇化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政府、企业、居民和各类社会组织,以“自下而上”的方式为主,同时以“自上而下”的方式为辅地推进城镇化。政府主要在宏观层面发挥引导、协调和支持作用,而其他主体则主要承担城镇化的建设投资和产业发展等微观层面的任务。

4.发展方式不同。传统城镇化更多地依靠土地扩张实现城镇化率的提高,片面追求城市人口数量的增长、建成区面积的扩张,不仅加大了城市资源保障压力,而且造成大量优质耕地的丧失,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新型城镇化通过产业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靠生产要素效率的提升推动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主体功能区的要求,注重城镇功能提升、历史文化传承、个性品位塑造、人文关怀服务增进,力求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化格局。

5.发展动力不同。传统城镇化的根本动力主要来自于传统工业化。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以生产要素特别是资本与劳动力要素的规模化投入为条件,以经济高速增长为目的,以城市为产业聚集中心。在聚集效应的作用下,大量稀缺性生产要素从农村流向城市,抑制了农业发展,拉大了城乡差距。新型城镇化的根本动力来自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新型工业化有利于消除城市发达的现代经济部门与乡村落后的农业部门之间的产业分割,促进城乡产业之间的协调、互补、互动和联合。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使工业的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动力,具有可持续性。

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1.发展理念人本化。发展理念是发展方向、价值追求、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式等重要问题的综合体现。发展理念是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根本性问题。长期以来,我们走的是以物为本的传统城镇化道路,忽视人的发展需要,因而产生了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摒弃“物本化”的旧观念,牢固树立“人本化”的价值导向,在强调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让城镇化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力推进“人”的城镇化。为此,一要充分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让城镇化过程成为农民增收致富、改善生活环境、提升生活品质的过程;二要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切实解决城乡居民关注的“就学、就医、就业、住房”等突出难题,让人民群众更体面、更有尊严地生活;三要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为城乡居民营造优良的生活居住环境;四要更加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发展方式集约化。发展方式是生产要素的分配、投入、组合和使用的方式。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化采取的是粗放的发展方式,在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这种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因此,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实施集约化发展,已成为我国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一要建立健全资源能源节约集约利用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二要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引导调控作用,切实做好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能源利用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实现各类规划的衔接和结合。三要加强各类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建设节约型、紧凑型、低碳型城镇。四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使城镇化主要依靠工业带动转向工业、信息产业和服务业协同带动。

3.发展形态集群化。城镇发展形态集群化,是指在空间布局上以一个或两个中心城市为核心,以若干次中心城市为支撑,以众多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以交通通道和信息联系为纽带,各城镇承担不同功能,扮演不同角色,具有密切经济社会联系的城镇密集区的形成。放眼全球,集群化已成为世界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这种集群化发展一方面有利于区域资源共享,降低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本,提升整个区域的运行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区域整体竞争能力,提升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从而可以获取更多的生产要素和发展机会。推进新型城镇化要顺应这一趋势。一要在制定土地、财政等政策时注重支持城市群的发展。二要加强重点地区的城镇体系和城市群(圈)的战略规划、空间发展规划,以规划引导城镇空间布局、职能分工和等级规模结构,加快形成空间布局优化、职能分工明确、等级规模合理的城镇密集发展区。三要加快城市群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四要树立区域经济发展理念,打破区域行政分割,引导地方主动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融入区域城市群发展中来。

4.城镇体系合理化。城镇体系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中,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合理有序的城镇体系有利于明确区域职能定位、整合区域优势资源、提高区域整体效能、提升区域整体竞争能力,对于促进区域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新型城镇化强调以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有机结合、协调发展为方向。因此,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必然要把促进城镇体系的合理化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可以预见,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的城镇化体系将逐步形成有序的等级规模结构、合理的职能结构和高效的空间布局结构,形成有利于产业集群优质发展、技术扩散有效顺畅、发展要素合理配置、空间框架科学布局的发展环境,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共生,建立起系统性强、覆盖面广的现代城镇化网络。

5.发展道路生态化。发展道路生态化是指在城镇化进程中,将更加注重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强化生态环境建设和维护,走出一条生态、低碳、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城镇化发展路子。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衡量人类生活品质的重要内容,也是度量城镇化发展质量重要标准。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只注重人口和生产要素向城镇集中集聚,只注重城镇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效益,只注重城镇化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却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导致水土流失、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给我们的生存发展带来严重的危机,也使我国城镇化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不应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营造的老路,而应充分评估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同步推进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建设,走生态化的城镇化发展路子。

(执笔:胡隆辉徐学庆)

思考题:

1.新型城镇化有何特征?

2.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有何不同?

3.谈谈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链接

目前。我国在“城市”和“城镇”概念的使用上比较混乱:(1)城市的狭义理解:只含市不含镇。(2)城市的广义理解:既含市又含建制镇。(3)城镇的狭义理解:舍市和建制镇。(4)城镇的广义理解:含市、建制镇和集镇。对“城市”应作广义理解,因为《城市规划法》明确指出:“本法所指的城市,是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把建制镇纳入城市范畴。对“城镇”一般作狭义理解,与对城市的广义理解完全相同。若在研究城镇体系的形成和发育过程中向基层深化,会涉及一般集镇,这时可对城镇作广义理解。由于对城市和城镇概念的混淆。所以出现了“城市化”和“城镇化”两种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