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识字教学中“顺”“逆”思维的运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识字教学 顺思维 逆思维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9889(A).2011.11.031
汉字的形体是由式样不同的基本笔画按一定的数量、一定的度量、一定的空间配置、一定的布局组合搭配而成的。小学生对事物轮廓的感知能力较强,但要准确掌握汉字的字形,对他们来说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许多老师运用顺思维和逆思维的方法引导他们掌握汉字的字形。
一、 识字教学需要“顺”思维
下面是“辩课进校园”活动走进江苏省无锡市杨市小学时,丁维萍老师执教《自相矛盾》中的汉字“矛”和“盾”的识字教学片段。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板书课题)。你们知道“矛”是什么吗?
生:“矛”是古代进攻时用的一种兵器,一端是用铁或青铜制成的枪头。
师:说得很好!看,今天老师还带来了(出示道具“矛”),“矛”是一个生字,大家一起跟老师写,注意最后一笔――“撇”要写得稍长些。
学生写字。
师:那么,“盾”又是什么呢?
生:盾是古代用来防御的武器,遮挡刀和矛的。
师:说得不错。“盾”,老师也带来了(出示“盾”的模型),“盾”也是一个生字,大家一起来写一写,第一笔平撇,第二笔竖撇。
生写汉字“矛”和“盾”后,师指名读一读词语“矛盾”。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汉字“矛”和“盾”是要求会认、会读、会写、会用的字,而且较容易写错。丁老师教学“矛”和“盾”时,生字呈现的方式是顺向呈现。所谓顺向呈现就是按照学生掌握字形的心理过程(泛化―初步分化―精确分化)来呈现。教学时,教师揭题、板书课题后,学生对汉字“矛”和“盾”的读音、字形轮廓会建立起暂时的联系。这时,如果教师要求学生再认或再现汉字“矛”和“盾”时,学生识记效果可能呈现波动或者错误。这是因为学生对字形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尚未建立正确完整的联系,如出现偏旁部首“张冠李戴”、增减笔画等现象。为避免错误和泛化现象的产生,丁老师接下来采用实物呈现的方式,学生仔细观察后,能在实物“矛”和字形“矛”之间建立起清晰、完整的联系,以唤起有意识记和意义识记,此时学生识字已进入初步分化阶段,但仍然停留在整体认识上,对汉字的某些细节部分会把握得不够准确。要想学生对字形掌握得既准准又熟练,识字教学必须走向精确分化阶段。于是,丁老师对汉字“矛”和“盾”进行了细节突破――“‘矛’是一个生字,大家一起跟老师写,注意最后一笔‘撇’要写得稍长些;‘盾’也是一个生字,大家一起来写一写,第一笔平撇,第二笔竖撇”。教师不仅指出了易错的笔画“撇”,还对撇的长短、方向进行了明确,这时候学生已经能准确地认识汉字“矛”和“盾”了,最后教师让学生立即动手写一写这两个生字。
研究表明,学生听过的容易忘记,看见的能够记住,做过的就能理解,写过的则印象深刻。因此丁老师以学生认识生字时的顺向思维展开教学,可以说,这样的教学方式科学而有效。
二、 识字教学也需要“逆”思维
下面是“辩课进校园”活动走进江苏省无锡市杨市小学时,支玉恒老师执教《自相矛盾》中的汉字“矛”和“盾”的识字教学片段。
师(板书课题):发现什么问题没有?
生:“矛盾”一词中的“矛”字少写了一撇。
师:不加这个“撇”念什么?
生:予。
师:对,“给予”的“予”,加“撇”就念“矛”。咱们再来看这个――“[盾]”,想一想,除了“盾”字,还能写成什么字?
生:“质量”的“质”。
师:对了,加“撇”和“点”就变成了“质量”的“质”,那么,“盾”字底下是什么字?
生:目。
师:眼睛,是吧?(师板书“盾”)谁知道“矛”是什么?
生:“矛”是古代的一种兵器。
师:它是用来干什么的?
生:古代用来打仗的。
师:“矛”是用来打仗的武器。那么,“矛”长什么样子?
生:尖上是菱形的,还有红色的毛。
师:你说的是红缨枪,现在红缨枪就是根据“矛”的样子做的,后面有一个长长的棍子,用来刺杀敌人(做刺杀的动作),是进攻性的武器。
师:“盾”像什么?
生:像一个面具。
师:像一个大锅盖,你拿“矛”刺我,我拿“盾”挡(做刺、挡的动作)。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支老师教学“矛”和“盾”两个生字时,采用的是逆向思维呈现的方式,也就是从“精确分化”走向“初步分化”再走向“泛化”。教师故意把“矛”字写错,目的是让学生辨别,这样不仅指导了“矛”字的关键笔画,还帮助学生巩固了对“予”字的认识;教师故意把“盾”字不写完整,目的是让学生找到熟悉的部件,便于新字“盾”字出现时不会杂乱无章地贮存在他们的大脑中,而和已经认识的汉字“质”字建立联系,形成一定的知识单元(图式)。虽然新的图式已经建立,但是支老师还不罢休,继续追问:“‘盾’字底下是什么字?”学生回答:“目。”其实,这个环节看似是“盾”字的偏旁指导,实质是“盾”和“质”字的辨析过程,在观察、比较中,学生发现两个生字有同有异,而他们的心理过程往往是先求同。因此支老师因势利导,强调“同中求异”,突出两个汉字的区别点,这样可以防止错字的产生。在这个环节中,字形教学从一开始就进入精确分化阶段,学生不仅能辨析字形,知道汉字“盾”和“质”之间的异同,不会再混淆偏旁部首、笔画多少,还能初步认识一般的构字规则,可谓一举多得。由于汉字是一个复合体,因此学生识字时,只记字形本身是不够的,还要在头脑中建立形、音、义三者之间的联系。于是支老师又从精确分化阶段走向了初步分化、泛化阶段,从细节突破走向了整体轮廓的建构。支老师问学生“矛”是什么,“盾”像什么?因为“矛”是象形字,古文字像长矛形,是古代的一种兵器。“盾”是会意字,外面的“”像盾牌,手(十)持着,下面是目,表示以盾避目(代指身体)。目的在于把生活中的“矛”和“盾”的实物形象从学生的记忆中挖掘出来,让他们把字形和字义紧密地联系起来,并结合在一起,进而将汉字“矛”“盾”的整体轮廓凸显出来,从整体上把握这两个汉字,以巩固、深化字形识记的效果。
如果说循着学生的“顺”思维开展识字教学是一种基本模式的话,那么循着学生的“逆”思维开展识字教学就是一种变式。如果教学中一律运用“顺”思维教学,学生终将厌烦。因此教学时要“顺”“逆”思维结合,适当穿插。要注意的是,“顺”思维也好,“逆”思维也罢,识字教学都要走好初步分化和精确分化两个阶段,把握好整体和细节,点面结合,这样识字教学的效果才会准确、牢固。
(责编 郝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