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中历史学科“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中历史学科“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姜霞,本科学历。2000年7月至今,任教于天津市第四中学,高中历史教师、备课组长、中学一级教师。曾获河西区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双优课”一等奖,河西区青年班主任创优班会评选一等奖第一名,天津市第六届青年教师“双优课”三等奖。录像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在天津市第二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秀课评选中获二等奖。双语教案《香港回归与一国两制》在天津市首届双语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德育论文《班主任工作中的“做人教育”》获天津市第七届新世纪杯二等奖。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历史课堂的“自主学习”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至关重要,而学生自主参与、学会学习才是高效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现对高中历史学科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进行阐述,以抛砖引玉,并就教于方家。

一、“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内涵

“自主”按照汉语词典的解释就是“自己做主,不受他人支配”,英语中对“自主”的解释的译文为“自治抑或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笔者将“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界定为: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主体教育理论为依据,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学、探究、讨论、交流等方式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主性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有如下基本特征。

1.从教与学的关系来看,自主学习的本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教为学服务。教学顺序一般应是先学后教。

2.从教师角色与作用来看,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评价者和激励者。

3.从教学组织形式来看,以班级授课为主要形式,小组合作与个别指导相结合,教师的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4.从教学目标来看,在实现一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生学会学习。

二、当前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现状调查及分析

笔者从任教的高一年级选取了两个平行班进行问卷调查,以便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现状。问卷从三个维度来设计:自主学习意识(包括学习动机的认识、学习计划的制定、学习目标的树立)、自主学习行为(包括主动预习提问、主动合作探究、主动拓展提升)、自主学习策略(包括时间管理、自我监控、自主评价)。

虽然此次调查样本比较少,但也能说明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1.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相对薄弱。

两个班中,超过50%的学生学习目标完全由家长或教师制定,35.5%的学生已经习惯于“只听不思考”这种传统的学习方式。

2.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欠缺。

调查中,有56.3%的学生在新授课之前对教科书内容只是偶尔预习,22.7%的学生根本不预习;两个班中能够进行课后小结的学生比例只有约50%。由此可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

3.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较弱,对学习时间的管理意识不足。

4.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缺乏。

37.3%的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概括教科书内容并抓住重点;26.2%的学生对新授课内容不会提出问题;甚至有70.7%的学生不能或只是偶尔从图书馆和网上等课外资源查找历史资料、搜寻历史信息,而66.3%的学生历史知识主要来源于教科书。可见,学习策略与方法的获得、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进行自主学习的保证。

问卷调查呈现出的问题正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和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最突出的问题。经审慎思考,并结合教学实际,笔者总结、概括出历史学科“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三、“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1.创设情境,质疑导学。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教师要挖掘教科书,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设疑问、设障碍、布迷局、揭矛盾等方式创设认知冲突,以疑促思。如在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时,笔者引用了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一段文字:“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这两个强盗是谁?他们什么时候抢劫了夏宫?通过教师这样精心设计的情境问题引入新课,既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 又能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产生学习的自我驱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以愿学、乐学的积极情感主导并控制自己的学习活动。

2.依案自学,巡视指导。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导学案是自主学习的载体。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教学目标编制导学案;学生依据导学案内容,研读教科书,自主学习;教师进行巡视指导。通过导学案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教师授课意图、听课的重点及发现的问题,学会处理知识的方法和策略,培养自主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

3.合作探究,自主建构。

课堂上,学生组成3~6人的探究小组,针对自学发现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自主整合学习资源。教师要倾听学生们的讨论,给予思路、途径、方法方面的指导和建议。

探究后形成的观点由学生上台展示,通过分享、交流研究成果,弥补个人认识的不足,修正自己观点的谬误,并能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以此自主建构知识体系。例如在探究“鸦片战争的影响”时,就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没有鸦片战争,中国将会是个怎样的前途?”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观点,甚至发生了争论,形成了思想的交锋。尽管学生受学识所限,所发表的观点不一定很有深度、很有力度,但重要的是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收获的何止是学术上的观点与结论呢?

4.重点讲授,解惑释疑。

教师要针对学生自主学习暴露出的问题和教学重难点,通过“讲授解惑”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方法和思路的指导,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不足进行补充和提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变“教我学”为“我会学”。

为保证实效,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五不讲”:(1)学生已经学会的不讲;(2)能学会的不讲;(3)根本学不会的不讲;(4)个别学生提出的偏、难、怪问题不当众讲(课后单独交流);(5)解答过的问题不重复讲。

5.反馈评价,拓展提升。

一是坚持学生评价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监控和反省能力。教师引导,由学生根据自己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去设计练习题、思考题,主动去挖掘教科书中隐含的命题,主动拓展提升,为进一步自主学习开辟道路。

二是坚持评价方式多元化。如建立学习档案,包括学生作业、历史调查报告、阶段总结、他人评价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品尝到问题解决的喜悦和进步的快乐,不再把学习看作一种负担、一种痛苦,变“苦学”为“乐学”。

一个曾经非常自卑的学生在日记中写道:“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我感到发自内心的快乐,从此我不再惧怕历史学习。不断取得的成功淡化了我屡受挫折的痛苦记忆,从此我可以昂起头来说‘我能行’。”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将进行问卷调查的两个平行班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和探索,实验班学生在目标设置、主动预习、学习成绩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班(如下表)。

从实证研究的结果看,“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技能、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更有利于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而学生一旦具备这种终身受益的能力,必然会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后,我想说:“课堂因高效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快乐。”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必能打造高效的课堂,这对于一线教师而言“非不能也”,而应用心为之。希望我在此所作的浅薄思考和所进行的实践,能为高效课堂研究做出微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