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复辟金本位为何不合时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复辟金本位为何不合时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就像许多美国人知道吴承恩的《西游记》一样,弗兰克・鲍姆1900年的童话巨作《绿野仙踪》在中国也是家喻户晓。善良的小姑娘陶丽丝与小狗托托、胆小的狮子、没爱心的机器人和没脑子的稻草人在光怪陆离的奥兹国历经千辛万苦实现了各自的愿望。童话中陶丽丝转动鞋跟,在互敲三下之后就飞回了魂牵梦萦的家园。这个看上去有些匪夷所思的结尾,实际上蕴藏着鲜为人知的经济秘密。十九世纪末美国深陷通货紧缩泥沼,一场围绕着是否需要回归金银复本位制的全国性大讨论在1896年的总统大选中进入白热化阶段,鲍姆本人是银币自由铸造的忠实支持者,因此他用陶丽丝银鞋跟的巨大魔力影射了自己的经济主张。

次贷危机激生金本位复辟

越来越像新一轮“大萧条”的次贷危机让很多人重新回想起鲍姆的故事,国际、国内一些略显激进的学者和分析人士认为,复辟金本位是未来国际货币体系从混沌和动荡回归平静和稳定的唯一出路。虽然我们不可能对1870年至1914年的古典金本位时代和1919年至1939年的金汇兑本位时代有任何感同身受的触觉,但在许多人看来,黄金真实价值的存在构成了金本位货币体系的定海神针,在“自由兑换、自由铸造和自由流动”的规则指引下,金本位似乎与通货膨胀、汇率波动、国际收支失衡以及由此引发的金融危机没有任何交集。

必须承认,一旦远离了真金白银这个所谓的“野蛮的遗迹”,信用货币体系中就充满了虚幻的色彩,就像马克思所说的:“受恋爱愚弄的人,甚至还没有受货币愚弄的人多。”早在1928年,美国经济学家费雪就睿智地发现了“货币幻觉”,对“信用货币机器”缺乏了解的人们往往会对货币的名义价值和实际购买力产生心理错觉,利用这种幻觉,别有用心的霸权者往往可以通过转动货币魔方不为人知地完成财富再分配的“乾坤大挪移”。对此凯恩斯有过一段经典描述:“通过连续的通货膨胀过程,政府可以秘密地、不为人知地没收公民财富的一部分,用这种办法可以任意剥夺人民的财富,在使多数人贫穷的过程中,却使少数人暴富,一百万人中也不见得能有一个人看得出问题的根源。”

次贷危机不知不觉中已经变成了财富蒸发器,从2007年8月1日到2008年12月12日,全球股市市值已经从57.16万亿美元骤减至30.76万亿美元,缩水幅度达到46.19%,而与此同时黄金却依旧炫目,从2007年8月1日的666.9美元/盎司,到2008年12月15目的834.4美元/盎司,黄金在危机动荡中身价徒增。毫无疑问,大多数与次贷危机紧密相关的要素都产生于信用货币体系的框架之中,比如有失审慎的次级房贷、金融衍生品以及格林斯潘的宽松货币政策,因此很多人将次贷危机的危害归结为信用本位的失败,并将期盼救赎的目光投向坚挺的黄金。

复辟金本位为何不切实际

首先必须强调的是,次贷危机的爆发只能说是以“华尔街文化”为表征的一种特有微观金融发展模式、宏观金融监管模式和经济调控方式的失败,更进一步地说,也可能包含了以美元为核心的特有信用货币体系的失败,但并不意味着整体信用货币体系的失败。虽然美元在2008年下半年走出一波令人瞠目的强劲升值路线,但次贷危机从一开始就动摇了牙买加体系美元本位的基础。彭博系统对包括主要国际金融机构和咨询公司在内的56个机构的预测进行综合,市场主流普遍认为美元未来将经历“先扬后抑”的走势,中长期内美元对绝大多数主流货币都将出现贬值,双边汇率拐点大多出现在2009年下半年,美元中长期弱势的原因包括:其一,大量救助政策的出台可能导致美国财政赤字未来难以改善;其二,美元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上半年的相对强势可能导致未来美国贸易赤字重新扩大;其三,次贷危机的纵深发展可能导致美国实体经济中长期的整体受损幅度大于其它经济体;其四,次贷危机在中长期终将逐渐平息,信心恢复将减少美元在非常时期的避险需求。虽然美元走下信用本位的霸主神坛已经不可避免,但美元的失败并不等同于信用体系的失败。

其次必须指出,市场价格在次贷危机中的上升并不必然意味着黄金有能力担负起世界货币的重任,只能说在财富储藏这个属性上,黄金显露出了闪光点,但世界货币还必须发挥价值尺度、国际支付和流通手段的职能,一个闪光点的存在并不意味着黄金能够处处闪光。

而且,最重要的是,某种特有信用货币体系的失败并不对应着金本位货币体系的必然成功。实际上,复辟金本位更像是绿野仙踪般的童话,有四个理由让我们相信国际货币体系的未来发展不会走这段回头路:其一,对黄金总量“有限性”的预期与发挥货币职能所要求的“无限性”之间存在矛盾。虽然金本位和黄金之间并不完全对等,就如一些人所言“哪怕只有一盎司黄金,金本位也能运转”,但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此。事实上,制约金本位正常运转的,不是存量数字的大小,而是人们对黄金存量有限性的预期,受制于有限的黄金供应量,金本位下的货币供给必将收敛于一个极限,而世界经济的未来发展空间及其对应的货币需求则可能没有极限,在所有理性的预期者看来,两者之间必然存在冲突,这意味着金本位货币体系并不能带来安全感,一旦有风吹草动,市场主体往往会争先恐后地挤兑黄金,争取让有限的黄金更多地落袋为安,这种矛盾使得金本位难以稳定维持。

其二,黄金对“总量有限性”瓶颈的突破则将动摇自身的货币基础。非常尴尬的是,虽然黄金总量有限性使其难以有效发挥世界货币的职能,但如果突破了这层约束,黄金的未来不仅无法海阔天空,反而会走进另一个死胡同。“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的原因在于黄金作为一般等价物本身也具有真实价值,商品与货币的双重属性使得黄金在作为货币时具有币值稳定的优良特性,一旦科技发展让“人造黄金”不再是梦想,那么黄金稀缺性的瞬间消失也将让表面上的金本位货币体系一夜之间骤然演化为实质上的信用货币体系,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背景下,这种随时可能发生的大变化就像一枚定时炸弹,将时刻威胁着金本位下国际金融和世界经济的安全。

其三,金融危机之中的金本位更像是风险催化剂而非稳定器。由于金本位相比信用本位具有更多的“真实因素”,因此很多人相信金本位对金融危机更有免疫力。且不争论这一观点客观与否,一个简单的常识就是免疫力更强的人一旦生病则更难痊愈。事实上,金本位之下,宏观调控,特别是货币政策几乎无力可施,这使得市场失灵缺乏“看得见的手”的及时纠正和调整。更可怕的是,维系金本位的种种努力很可能会加深危机,当一国陷入金融困境的时候,国际资本往往会出于避险需要而大幅撤出,此时维系金本位必然要求该国货币当局提高利率以吸引资金内流并平衡国

际收支,而不合时宜的紧缩政策对进入下行周期的实体经济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在弗里德曼和伯南克等人看来,大萧条之所以持续43个月之久,并造成了深远的经济影响,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Roy A.Young维系金本位的行动加剧了通货紧缩。因此,在次贷危机引发信贷市场流动性紧张的背景下,复辟金本位十分危险,就算是在危机平复之后,未来市场与政策共同作为资源配置手段的互补性也将日益增强,与宏观调控的内在冲突使得金本位不具备回归的客观条件。

其四,制度性缺陷使得金本位的“黄金时代”难以再现。历史经验和理论研究表明,金本位运行的稳健与否取决于其制度性的基本规则是否得以普遍认同、贯彻和执行,即黄金的“自由兑换、自由铸造和自由流动”。而在现在和可预知的未来,这一规则都很难再被严格遵守:首先,黄金真实价值的存在对规则本身就是巨大的挑战,由于黄金等同于财富,流入相对于流出更易受到青睐,而一旦某些经济体具有左右资本流动、抑制黄金流出的非常手段或是霸权力量,那么“自由流动”的规则将被违反,制度平稳运行的基础将遭到破坏。事实证明,这种财富激励导致的违规行为难以避免,Obsffeld的经典论文显示,在1885年至1913年间,强大的英、法、德都通过大量经常项目顺差从世界范围内吸收黄金,其顺差占GDP的比重分别高达4.6%、2.6%和1.6%。其次,信心缺乏背景中的博弈将使规则难以被整体所严格遵守。历史比较显示,古典金本位时代之所以比后来的金汇兑本位时代更加平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前一阶段市场对金本位的信心远比后一阶段强,而信心会促使不同经济体不约而同地遵守规则,平等承担起干预外汇、维护整个体系安全的责任。在信用体系如此健全的现在,很难想象市场会对金本位保有如同100多年前的普遍信心,在个体理性的驱使下,每个经济体都有可能选择“搭便车”而不主动遵守规则。此外,由于现有黄金储备数量不同,金本位给不同经济体带来的潜在激励也相去甚远,根据IMF的最新数据,2008年9月全球黄金储备为8.473亿盎司,其中,美国拥有2.615亿盎司,欧元区拥有3.5亿盎司,全球占比分别高达30.8%和41.3%,其它经济体的占比总共不及30%。欧美借由高比例储备将可能在复辟金本位的过程中获得货币霸权,由此可能触发的全球利益再分配势必难以得到广泛认同,如此背景之下,金本位有效运行依仗的基本规则不可能被普遍遵守。

总之,金本位已经作古,复辟金本位不仅违背了经济、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次贷危机的背景下更是非常危险,国际货币体系的未来发展不可能再走这段回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