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马踏飞燕 顺拐马的身世之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马踏飞燕 顺拐马的身世之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天马徕,从西极,涉流沙,九夷服。天马徕,历无草,终千里,循东道。天马徕,开远门,竦予身,逝昆仑。天马徕,龙之媒,游阊阖,观玉台。

――汉武帝《天马歌》

1971年9月,甘肃省博物馆内,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伫立在一组东汉末年铜车马仪仗俑队伍前,眼睛紧盯着前方一尊铜奔马,嘴里不时冒出“太美了”的字眼。据甘肃省博物馆副馆长王裕昌回忆,这位老人将铜奔马放在手里观察良久后,连声说道:“太好了,太好了,是一件罕见的艺术珍品。”

几天后,人民大会堂内,老人向特别介绍了这匹马,提及将它充实到正在北京故宫举办的《期间出土文物展览》,风趣地表示:“很好嘛,你又发现了宝贝。听说故宫的出土文物展参观的人很多,很多外国朋友也去看了,反应很好,影响很大,就是要不断地充实新的内容,效果才会更好,影响才会更大。”果不其然,1973年,铜奔马远赴国外,所到之处,万人空巷。

据1975年《出土文物展览》统计,1973年4月至1975年8月间,铜奔马的足迹遍布英国、法国、美国、加拿大、荷兰等12个国家,超过500万人次见证过它的美丽。老人欣喜若狂,豪笔一挥,“四海盛赞铜奔马,人人争说金缕衣”跃然纸上。此后,全世界的人们都记住了这位伯乐――郭沫若,以及他给铜奔马起的既浪漫又好听的名字:马踏飞燕

等待2000年的汗血宝马

提起马踏飞燕,人人都会对它三足腾空,一足踏鸟的姿态赞不绝口:你看那健壮的身躯,竖立的双耳,迎风飞扬的鬓毛,睁圆的双眼,高翘的马尾……无不向我们昭示着速度的激情与力量。但鲜有人知,为了这一刻的到来,铜奔马足足等待了2000年。

1969年,原武威县新鲜公社新鲜大队十三生产队在雷台南部开挖战备地道,几镐头下去,只听轰隆一声,砖墙上出现了一个黑洞。人们爬进去才发现,那是一间用青砖砌成的汉代墓室。里面遍地是排列整齐的铜人、铜车、铜马,铜奔马即在其中。

出土时,这座高34.5厘米,长45厘米,重7.3公斤的骏马早已残缺不全:马的颈部存在数个1平方厘米大小的洞孔,马头及尾巴的几绺鬃毛已经脱落,3个马蹄空着。经故宫博物院专家赵振茂的全力修复,铜奔马才恢复到原来的模样。

关于铜奔马的真实身份,众说纷纭,有说它是古人敬奉的“马祖神”、“天驷”,有称其为“飞燕骝”、“逮乌鸦”的。著名历史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认为:“武威出土的铜奔马,是一件非常特殊的青铜器,它既不是一个实用的器物,也不是专门为殉葬而制作的一种随葬品,它所象征的这种形象,就是大家都说的天马,也就是‘汗血马’。这是从汉朝开始开辟的通向西域,一直通向欧洲的丝绸之路上的一个特产。”

《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初,天子发书《易》,云‘神马当从西北来’。”这与铜奔马的出土地――武威(位于河西走廊的西部)不谋而合。从铜奔马形体特征来看,它的确是以西域大宛马(也就是汉代所谓的天马、汗血马)为原型而铸造的。大宛马以体型硕大、四肢修长、马蹄坚硬有力而著称,在它头上,长有肉角数寸,与铜奔马头顶上的肉角如出一辙。

有人认为,铜奔马的外形不仅显示了大宛马快速稳定的特点,同时也存在着蒙古马的一些特性,它的肌肉厚实,身体也略显粗壮,这说明它并不是纯种的大宛马。

对此,甘肃省博物馆的官方解释为:铜奔马集西域马和蒙古马种的优点于一身,它是东、西方文化交往的使者和象征。

汉武帝亲自为天马写诗

汉武帝痴爱宝马,天下闻名。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一说元狩三年,前120年),一位被发配到敦煌屯田垦荒的官吏,捕获到一匹体格健壮、姿态矫健的骏马,冒称是从水中跃出而得,上献皇帝。汉武帝见后非常喜欢,认为这是吉祥之兆,为太一神所赐。当即诗兴大发,作《天马歌》:“太一贡兮天马下,赤汗兮沫流赭。骋容与兮万里。今安匹兮龙为友。”

此时的汉武帝,尚未真正见识过汗血宝马,只在来往于西域长安之间的使节中,听过宝马会流红色汗水的传说。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乌孙使者献马千匹迎娶汉家公主,这是汉武帝第一次亲眼见到来自西域的神骏。

不久,“大宛有善马(即汗血宝马)在贰师城,匿不肯汉使”的情况传到汉武帝的耳中,对汗血宝马十分上心的他决定以千金及金马“请宛王贰师城善马”,结果大宛国王杀人夺财。爱江山也爱宝马的汉武帝只好派李广利西征,围困大宛。

公元前104年和公元前101年,李广利先后两次对大宛国发动战争,大宛不敌求和,汉军得数十匹汗血马和几千匹良种马满载而归。汉武帝大喜,再操笔墨,赋《西极天马歌》乌孙马更名为西极马,大宛马比乌孙马“益壮”,成为当之无愧的天马。

自此,西域良马叱咤天下的时代正式开启。

武威是重要的马匹繁育之地

铜奔马在武威出土,绝非偶然,可以说是汉晋时期凉州地区的必然产物。

公元前121年,游牧于河西地区的匈奴昆邪王和休屠王投降汉朝,汉在昆邪王和休屠王原来的游牧地区,设置了酒泉、武威、敦煌、张掖河西四郡。现在的武威市即因武威郡而得名。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分天下为十三州,在今甘肃省置凉州刺史部,凉州之名自此始。下辖陇西、酒泉、张掖、敦煌、武威等10郡。古凉州,地广人稀,水草丰美,宜畜牧,为历代官方的养马基地。由于武威地处丝绸之路要塞,因此,乌孙马、汗血马多在此交易和繁殖。东汉初,武威置牧师苑,主养马。有人养马、自然也就有人天马行空地造马,铜奔马的出现,也就不难理解了。

程序化的铜奔马

顾森曾在《秦汉绘画史》里指出,“在汉代美术中,一个图样,或一个历史故事,或一个造型手法,可以在全国各地同时出现或流行一段时间,每当成为全国风潮时,又都恪守了一个基本形式;这说明必然先有一个范本,然后各地才纷纷仿效。例如:甘肃武威雷台出土的铜奔马,以其完美的奔跑动作和奇特的构思(脚踏飞鸟)而令人惊叹不已。如果仔细看看东汉各地出土的画像石、画像砖上面的奔马,铜奔马的这种动态处处可见。这就表明,铜奔马的动态是一种程式化的造型样式,这是汉人对铜奔马动态的完善性的概括。”

那么,何为程式化的造型样式呢?从马踏飞燕的身上,我们兴许可以找到答案:你看它头部与躯干等部位比例匀称,造型准确、写实;头部刻画细致、传神,眼、耳、鼻、嘴等五官力求刻画具体。马的躯干等部位选择粗线条勾勒,只体现其轮廓。这便是东汉时期陶、铜马的典型特征。在四川绵阳何家山一号东汉墓、成都天迥山一号东汉墓、贵州兴义东汉墓里,类似的陶、铜马四处存在。

铜奔马一足踏鸟背,另外三条腿腾跃在空中。令人吃惊的是它同一侧的两条腿竟然同时向一个方向腾起,放在平常来看的话,这就是“顺拐”,在一般马的奔跑中是绝对看不到的。这种姿态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叫“对侧步”(即同侧前后蹄同时迈右或同时迈左),大宛马便是走对侧步的高手。据说,在现代赛马场上,仍然有一些马能跑出对侧步。武威岔口驿马,青海湖的浩门马,多数走对侧步,现在离武威很近的山丹养马场的良马,也有很多走对侧步,如果你想亲眼目睹对侧步的风采,去这些地方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至于铜奔马马蹄所踏何物,那就另有别说。有说飞燕的,有说龙雀的,有说乌鸦的,有说隼的,各式各样,无奇不有,想必当年铸造铜奔马的工匠也没料到,自己天马行空的创作竟会引起2000年后人们的广泛讨论。可以预见的是,这种讨论必将无止尽地持续下去,除非铜奔马能够亲自开口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