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理工科大学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的几点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尽早规划就业目标和顺利就业,从更新就业观念、细化职业指导内容和整合可利用职业资源三个方面,创新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的方法与模式,为各高校今后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精细化;职业指导
目前,随着高校招生的扩大,大量的本科生涌向劳动力市场,本科生“就业难”“就业差”“就业等于失业”等现象凸显。诚然,现今的本科生确实比往年多,但随着经济发展,就业岗位也在日益增多。伴随着“就业难”和“就业差”,“有业不就”的现象也层出不穷,高校在提升本科生就业率方面还存在较大空间,如改变思路、方法,创新工作模式,很可能会进一步提升本科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改变本科生毕业就失业的局面。
精细化就业指导,顾名思义,是面向不同性格特征、不同发展特点、不同就业取向的学生群体,除了给予普遍的、常规的共性职业指导和培养外,还需要分门别类地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就业引导、职业辅导和资源匹配,对学生做精细培养,不仅达到使学生成功就业的目的,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还能帮助其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因此,它不仅是一种工作模式或工作方法,更是一种思想,是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也是将本科生的成长成才看成是第一要务的人本思想。针对目前高校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以及各高校的就业工作实践,我们提出以下可能的精细化职业指导的模式或方法:
一、更新就业观念,变“要我就业”为“我要就业”
1.不断解放思想,提高学生就业的自觉性
在媒体的影响下,大学生接收的信息较多,各种思想充斥在学生的周围,让他们很迷茫。很多大学生不清楚读大学是为什么、大学毕业后干什么的问题,更对今后的就业一片空白。他们整天按照课表上课,而没有从思想上认真考虑过四年后或者长远从事什么行业或职业的问题。因此,学校作为育人之地,需要先从思想上加强宣传,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意识和职场意识,让学生树立职场目标和今后的奋斗目标,让他们从思想上的无意识变为有意识,日常行为中的无目标变为我要奋斗并不断取得进步。
2.强化思想引领,减少学生就业的盲从性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指南,具有先进创新就业思想的人,必定在职场也会受到众多用人单位的青睐。但现今的大学毕业生,更多的是盲从就业,缺少思考和观察,常常是两三个人签约一个公司,随后更多的学生蜂拥而至,一起签约该公司。殊不知,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这个公司,经常出现某些学生在公司干不了多长时间就转向其他公司的情况。这说明学生在签约时根本没有思考,没有从思想上重视,随大流现象严重,根本不考虑为什么签约,进什么岗位,今后如何发展的问题。因此,在职业指导中,需要加强思想引领,教会学生去思考,在面对就业时关注就业地域、就业行业、就业岗位等,更好地给自己定位,从而找到合适自己的企业,减少盲目就业现象。
3.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学生就业的积极性
新时期,大学生的就业想法多,就业观也较为多元化。在他们中间,急功近利的想法多,努力勤恳苦干的想法少,找份稳定工作的想法多,扎根基层的想法少。这一定程度上会挫伤学生的就业积极性。他们总以公务员、国企、事业单位为目标,一旦就业目标没实现,就业深陷失败的泥沼。从这方面讲,高校更要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让学生懂得从基层做起的道理,求真务实的重要性,更要明白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性,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就业的道理。另一方面,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学生的涵养,让学生稳定地在企业干下去,做出成绩,更快地成长为单位的骨干,带动周边的人为一个目标而努力,不断进取,为单位、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细化就业指导内容,将“课堂指导”拓展到“实践指导”
1.加强课内实践指导,丰富课堂职业指导内容
目前,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多采用满堂灌的形式,单纯地讲解较多。大多数学生对单一的说教有较大抵触情绪,即使教师讲课的内容很丰富,学生能专心听讲的也很少。其实,在就业指导课上,学生更希望得到的指导多为简历如何制作、介绍信如何写、协议书如何填写以及面试时应该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等非常实际的问题。这就要求就业指导课程以从单纯地讲解走向实践指导并重。这也要求就业指导课的教师能手把手地教学生如何填写相关的就业材料,如何使用搜索引擎筛选就业信息,甚至在课堂上模拟就业面试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学习到职场面试的实战技巧。另一方面,邀请往届的毕业生做经验交流,企业人力资源部的专家给予现场交流也不失为一种非常有效的课内实践指导形式。此外,在就业指导课中,让学生作主讲人,其余学生参与讨论和角色互动的形式也是一种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这可以让学生主动强化自己的就业技能和积极参与职场的实践。
2.开拓课外实践指导,不断创新职业指导新形式
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较关注毕业生是否参加过课外实践或者在读书期间是否参与过教师的科研项目。其实,用人单位关心的就是招聘的学生能否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并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这样,企业一方面可以缩短培训时间,节约成本;另一方面,能够更快地让毕业生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鉴于此,高校培养的学生应当是企业急需的人才,而不是那种毕业后还需要到技校去回炉的半成品。因此,高校应当利用寒暑假等时间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到相关专业的单位进行实习的机会,让学生更多参与到企业的实际运作中去。这样不仅能检验学生对专业课以及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督促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也能加深用人单位和学生、高校的交流,让用人单位和学生在大学期间就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的互动关系。同时,用人单位可以尽早在高校挑选自己所需要的学生并且按照一定的方向进行定向培养,学生也可以加深对用人单位具体岗位的了解,排除自己在未来职场上的迷茫。
3.注重细节与过程,将职业指导贯穿学生本科教育的始终
据了解,更多的高校已经把就业指导课程从大四向低年级倾斜。也有不少高校提出从大一学生入学就进行职业指导,其职业指导的时间跨度应涵盖到大学生涯的全部,改变以往只有大四才有就业指导的突击教育模式。这说明职业指导应贯穿本科生教育的始终,应像基础课和专业课,甚至选修课一样被学生所选。因此,高校应当把就业指导从专业课的角度去规划,让它既像其他学科一样存在课堂教学,又有实习环节,更可以在大四阶段如其它学科一样做毕业论文。只有将就业指导切实地加入各个专业的培养计划并且根据专业差别做适当调整,让它成为各个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实实在在地深入到学生的内心,得到赞同、认可和固化,成为学生的一项基本素能。
三、齐抓共管,整合资源,合力优化职业指导
1.调动专业课教师积极性,以专业为依托进行职业指导
按照目前的就业指导课的形式,更多的代课教师是辅导员、班主任或者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其实,这种代课模式忽略了另外一支活跃的、优秀的职业指导力量,那就是专业课的教师。不少专业课教师和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有着合作关系,他们深知某个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因此,将这部分教师纳入职业指导的行列,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业需求信息,企业实习的机会甚至是顶岗实习的机会。此外,依托专业课教师和企业之间的项目合作,很多学生可以在较低年级(大二或者大三)得到在单位实践的机会,学生能尽早地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同时,专业课教师在讲解专业科课时,要或多或少地带入职业指导知识,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就能得到就业能力方面的指导。
2.联系社会资源,开展校外职业指导
在学校之外,还有社会上的职业指导资源,如职业介绍所、中介机构或社会保障局等机构。这些社会资源所提供的职场信息可能比学校更为迅速、精准,更能全面反映市场对求职者数量,所需能力、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由于这些社会机构每天工作的重心就是处理求职者和企业之间人才供需方面的工作,他们的就业指导更富有实战性、实用性。因此,可以利用社会上的职业指导资源,广泛开展学校和社会机构的合作,一方面共享职场的信息(求职信息等),另一方面可以邀请他们到学校里给学生讲解有关求职技巧、就业法规、劳动保护等方面较为实用的信息。他们的案例更加具体和贴近生活,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更加符合社会工农业生产的实际。通过他们的指导,学生更能了解书本上的职业指导(学校职业指导)与社会上的职业指导的异同,更能缩小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使自己的就业目标更贴近实际,从而更切实际地规划好自己的人生。
3.利用亲属、朋友等人脉资源,用切身实例实施职业指导
每个人身边都有不少的人脉资源,利用这些人脉资源将会给职业指导工作带来巨大的便利。众所周知,知识是铜牌,能力是银牌,人脉是金牌。因此,用好人脉资源是职业指导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身边不乏成功人士和大量的成功案例,利用好成功人士的经验将对职业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除此之外,成功人士也会为我们创造大量的就业信息和机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起跑,能赢在起跑线上。同时,他们的推荐意见,对于用人单位可以起到积极的参考作用,对于成功应聘某岗位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现今,就业压力一年高过一年,进行精细化职业指导是未来职业指导发展的大势所趋。为了更全面、更专业、更深入地进行精细化职业指导,各企事业单位、社会机构或者团体,都在不断探索精细化指导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相信在以后的职业指导工作中,精细化职业指导将会更加精准地为未就业、再就业,甚至在职人员,量身打造一套特定的职场方案,让未就业人员就业更成功,在业人员在工作岗位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参考文献:
[1]张小燕,尹杰.“精细化”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初探[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1,(06):89-91.
[2]肖辉.对大学生精细化职业指导的理性思考[J].教书育人,2012,(06):46-47.
[3]邵新芳.试论如何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J].科教文汇,2013,(07):19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