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两种注射方式在垂体MRI动态增强中的护理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两种注射方式在垂体MRI动态增强中的护理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手推注射及高压注射器注射对比剂(马根维显)在脑垂体MRI动态增强扫描时的效果。方法 对183例脑垂体MRI检查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高压注射器组(100例),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马根维显;另一组为手推注射组(83例),采用人工手推注射马根维显。结果 两组183例患者在MRI动态增强扫描中均获得较为满意的图像。结论 在客观条件限制下,只要掌握时机,护士与扫描技师协调操作,手推注射对比剂,同样可获得较满意的MRI动态增强扫描图像。

【关键词】脑垂体;注射方式;MRI动态增强

MRI检查已成为诊断脑垂体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检查中的动态增强扫描更是必不可少,此法对提高垂体疾病,尤其是垂体微腺瘤的正确检出起到重要作用。笔者对183例脑垂体MRI检查患者,在行MRI动态增强时,采用手推注射及高压注射器注射对比剂,探讨两种注射方式的增强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5年12月至2007年6月到我科行MRI脑垂体检查患者183例,男35例,女148例,年龄1~81岁,平均35岁。

1.2 材料 使用德国西门子公司SiEMENS Avanto 1.5T超导mri仪,采用头颅线圈自旋回波序列成像。高压注射器:MEDRAD(美国生产);一次性静脉套管针 20 G(苏州生产);一次性蝶翼头皮针21 G(德国生产);一次性10 ml注射器(江西生产);对比剂选用马根维显(先灵(广州)药业生产)。

1.3 操作方法 手推注射组:使用一次性10 ml注射器抽吸马根维显(用量按0.1 mmol/kg计算),连接蝶翼头皮针,同时另备0.9%生理盐水 10 ml待增强时冲管用,与扫描技师密切配合,当其发出注药标志时,即刻注入马根维显(注入速度相当于2 ml/s)。

高压注射器注射组:使用双管高压注射器,A管抽吸马根维显,用量同上,B管抽吸0.9%生理盐水20 ml,连接套管针,注入速度设定为2 ml/s。两组患者均选择上肢肘部静脉穿刺,并

均采用注射马根维显与动态扫描采集同步进行,用快速自旋回波成像。

2 结果

两组183例脑垂体MRI动态增强扫描,发现垂体微腺瘤57例,垂体大腺瘤34例,空碟鞍11例,鞍区占位病变4例,正常垂体77例。图像清晰,均达到诊断要求。

3 讨论

MRI诊断垂体疾病的要求就是能否把病变与正常垂体间的信号强度的差别最大限度的显示出来。我科对脑垂体MRI检查时,不管平扫有无明确形态学改变或信号改变,均常规行动态增强扫描,其目的是增加正常和病变组织间的MRI信号的差别,显示微小的病灶提高图像信噪比[1]。脑垂体在解剖上,是由垂体门静脉和动脉双重血供,而垂体微腺瘤几乎全为门静脉供血,由于肿瘤内血流缓慢,在动态增强扫描时,微腺瘤的强化要迟于由动脉供血的垂体组织[2]。因此,在MRI动态增强时,正常垂体腺、漏斗、海绵窦明显强化,而垂体的病变组织则尚未强化,仍是低信号,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提高垂体病变的检出率。

在条件限制的情况下,如无MRI专用高压注射器或患者经济困难无力支付较贵的高压注射筒费用时,我们开展手推注射对比剂行MRI动态增强扫描,同样可获得较为满意的图像,达到诊断要求。我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①目前垂体的动态增强扫描多数采用半剂量,用量为0.1 mmol/kg注射量少,注射时间亦短,常英娟等报道[3]:对比剂采用高压注射或手推注射均可使速度控制在2~3 ml/s,在对比剂注射的同时进行动态扫描采集,可以获得满意的增强图像;故手推注射时只要与扫描技师密切配合,步调保持一致也能获得类似高压注射器的增强效果;②我科行脑垂体MRI检查时,先平扫一组后再进行动态增强,一般连续扫描6组,对比剂注入后,能使其在达峰时间上有较宽的幅度,不易漏掉最佳强化时间;③要取得患者的配合,叮嘱患者在扫描的整个过程中,头部要保持固定不动,另方面要在扫描前将增强用注射针头穿刺于肘部静脉备用,因为增强时,才将患者推出磁体行静脉穿刺,再送入磁体,这个过程尽管由电脑控制,但机械走位会有一定误差[4],所以要首先做好静脉穿刺准备,才能最大程度的保持头部不动,取得满意图像;④在平时的工作中,认真训练与扫描技师的默契配合,这是保证手推注射成功的关键因素。

通过对两组183例脑垂体MRI动态增强的效果观察,我们得出:在客观条件限制的情况下,只要掌握好时机,护士与患者、扫描技师密切配合,手推注射对比剂亦能替代高压注射器的作用。同样能得到较满意的动态增强图像。

参考文献

1 秦志光.垂体泌乳素微腺瘤的MRI诊断.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1999,10:195-197.

2 白人驹,张云亭,冯敢生.内分泌疾病影像学诊断.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

3 常英娟,魏光全,赵海涛.动态对比增强MRI诊断

4 梁长虹,陈乃楹,黄美萍,等.K空间中心部分采集技术的垂体动态增强扫描.中华放射学杂志,1997,3(31):15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