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银行业面临的风险日趋复杂。其中,信用风险是导致银行资产质量下降、出现流动性危机的主要原因。本文在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现状展开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并就如何提升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经营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2(6)-0080-03

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基本现状

(一)不良贷款持续双降,但资产质量隐忧犹存

据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表(法人)》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末,我国商业银行按贷款五级分类的不良贷款余额4279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57亿元,不良贷款率1%,较去年同期下降0.1个百分点,不良贷款持续双降。分机构看,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合计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中仍占比较高(达84%)。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均较2010年同期有所增加(分别增加了13亿元和70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持续双降,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信用风险存量规模的减少,但是对于我国还应充分考虑国家政策扶持及贷款总量增长在不良贷款双降中的作用。一方面,国家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政策性剥离直接促使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量迅速下降,典型的如2008年11月末农行股改剥离了8千多亿不良资产。另一方面,2009年以来新增贷款的快速增长对于不良贷款构成了较强的稀释效应。据测算,2009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由2.4%下降到1.58%的过程中,总贷款余额增加的“分母效应”占2/3,而不良贷款降低的“分子效应”仅占1/3。除此之外,近两年来新增贷款中中长期贷款占比较高,也从一定上延缓了信用风险的释放。因此,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持续双降并不能完全支撑起信用风险规模减小的论断。同时,还应注意到,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虽然持续双降,但是近两年不良贷款的内部构成再度向下迁移,信用风险向实际损失转化的可能性有所加大。截至2011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中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占到60%,较2009年上升了0.84个百分点。

(二)资本充足率全面提升,但资本抗风险的长效性有待增强

据《中国银行业运行报告(2011年度)》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含外国银行分行)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12.7%,较去年同期上升0.5个百分点;加权平均核心资本充足率10.2%,较去年同期上升0.1个百分点。390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均超过8%。资本是商业银行可独立运用的最可靠、最稳定的资金来源,是其设立和生存的基础,是抵御金融风险、化解吸收损失的最终保证。资本充足率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说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性的好坏,但是资本是否能够形成对风险及损失的有效吸收还取决于资本的构成、商业银行对于资本充足性的管理水平等方面。对于国有商业银行和规模较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资本充足性普遍较好,但是对于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资本构成及补充机制都还面临一定问题。以城市商业银行为例,主要的补充渠道包括发行次级债券,可转让债券,以及上市等,但这些方式都不能长期解决补充资本金的问题。其中,发行次级债券受到核心资本充足率的限制,并且纯债务性质决定了其始终无法成为资本金补充的长效方法;可转换债券同样要受到发行条件和比例的制约,且每一次发行可转换债券大约只能满足一年左右的发展需求;上市确实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但上市融资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不仅受限于城商行的资本结构,还受制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容量,上市并不能解决所有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问题。

(三)信贷资产的行际分布失衡导致信用风险积聚可能性较大

从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总额的行际分布看,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始终占据绝对的市场份额。其中,信贷资产向全国性大型商业银行集中的特征尤为明显,信贷资产的行际分布整体呈失衡状态。以工、农、中、建四家全国性大型银行为例,截至2011年末,其贷款合计占到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总量的52%,较去年同期上升11.98个百分点。在信贷资产市场份额高度集中的情况下,信用风险向个别银行聚集的可能性相对较大,虽然大型银行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但是当信用风险积聚与外部宏观产业风险相叠加时,其往往也很难做出灵活调整,这使得风险无法分散转移,将直接影响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性,严重的还将引发整个银行业的系统性信用风险。

(四)贷款投向相对集中,期限错配和产业调整有可能放大信用风险

目前商业银行贷款投向集中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期限结构向中长期集中。2010年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中长期贷款累计新增6.17万亿元,而同期人民币短期贷款累计新增为2.47万亿元。2011年,在多项宏观调控政策的共同作用下,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增速有所放缓,但是从新增量上看,中长期贷款与同期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合计增量仅相差1亿元,贷款总量向中长期集中的总体格局并未改变,且对于固定资产投资正处发展高峰的西部地区而言,贷款向中长期集中的特点短期内仍将持续。二是贷款产业投向仍向制造业集中。据统计,2011年我国商业银行新增贷款投向主要集中于三大领域:制造业、个人贷款、批发及零售业。其中,制造业贷款占比高达27.6%。上述两方面特征直接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还将与银行自身的存贷款期限配置以及主要信贷投放产业的政策导向密切相关。具体而言,一方面在贷款中长期趋势较为明显的背景下,日益增强的存款活期化将导致银行期限错配问题有所加剧,而这将使得信用风险与流动性风险的关联性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贷款投向集中产业的结构调整以及政策导向变化都将直接影响这些行业借款者的偿还能力及偿还意愿,进而间接影响银行信贷资产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