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唯乐不可以为伪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唯乐不可以为伪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概括美国当代作曲家乔治·克拉姆的三重奏《鲸之声》的结构和技术,以及创作特点和创作思想,为当代音乐的创作提供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鲸之声 乔治·克拉姆

在上海音乐学院举办的2012年第五届当代音乐周上,有幸能够欣赏到二十世纪后半叶美国著名作曲家乔治·克拉姆(George Crumb)的音乐。在这场音乐会中,由法国时代乐团倾情演奏了克拉姆中后期的四部作品。分别是:中期七十年代的《四首夜曲(夜曲Ⅱ)》《秋天的十一个回声》和后期的《费德里克的小歌曲》《鲸之声》。为听众呈现了一个斑斓多彩的神秘音乐境地。

在这首1971年为长笛、大提琴与钢琴而作的《鲸之声》作品中,克拉姆戏剧性地借隆背鲸这一古老而神奇动物的声音,来展现他对地球和人类起源、发展过程的想像。

沃尔什(Michael Walsh)曾这样评论:“克拉姆对于海洋的关注就好比梅西安对于鸟鸣的关注是一样的。”和梅西安的《鸟鸣集》一样,克拉姆创作《鲸之声》的目的是希望通过音乐来表达对大自然的一种尊重。值得一提的是,在演出过程中,三位演奏家应克拉姆的要求带上黑色面具,作曲家意在象征性地表现除去人的自然界的强大力量。遗憾的是,作曲家要求用深蓝灯光做背景来表现深海的表演方式,因为场地的制约而无法实现。

一、作品简析

1、曲式结构分析。

这部作品在结构上,由序曲、变奏,以及尾声三个部分组成。作曲家在每一部分,都会有个标题来具体表现古老文明。例如,序曲的标题为“练声曲(…为时间之始)”;第二部分为“大海时代的变奏”,由大海主题变奏五次,为太古代、原生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尾声的标题则是“大海夜曲(…为时间之终)”。克拉姆对于这些标题解释说“我试图用音乐的手段来表达人类从起源,到进化、宗教化和科学化的各个阶段,一直达到尼采的完人主义”。

2、作曲技法分析。

作品中,大提琴一改常规C—G—D—A的纯五度定弦,变成了音程关系为纯五度、大六度和三全音的B—#F—#D—A的特殊定弦手法。并且以此为基础,整首作品在音高结构上,衍生出了由7个音组成的音列:D—E—F—bA—A—bB—B。

第一乐章的开始,是长笛的华彩部分,演奏家在演奏乐器的同时对它哼出同样的旋律。这种模仿隆背鲸叫声的人声与器乐的混合音响,产生了一种超现实的怪异质感。

第二部分“大海主题”以钢琴弦上轻奏的方式为背景,由大提琴以泛音展现。接下去的一系列变奏以“古生代”海鸥萦绕的叫声开始,然后紧张度逐渐增长,在“新生代”达到一个尖锐的高潮。

结尾部分“大海夜曲”是“大海主题”的详细阐述,伴随着古钹闪烁的音响。结尾部分运用了大量的长音和休止符,暗示大自然的宽阔节奏,造成时间悬停的感觉。

整首作品由短小细碎的材料发展、构建起来,运用移位、模仿、倒影等手段,并伴随音色的不断变化,使整体的音响变得丰富异常。

二、创作的独特性

《鲸之声》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音色的选择上。由于乐句之间产生的音高结构倾向于一种模糊形式,使得他在创作中,更重视声音的表现力。在这部作品中,尤其体现在对常规乐器的特殊使用。比如:大提琴的特殊定弦;在钢琴弦上放上玻璃条,琴弦碰撞产生支离破碎的音响效果,等等。

正如评论家Allan J.Segall形容的那样“《鲸之声》独一无二的价值在于作曲家不仅发掘了三重奏更多的可能性,特别是赋予了三位演奏者不同以往的非常规演奏技能,精致的声音和他们之间的和谐统一也是以往闻所未闻的;乐曲开始,长笛演奏者一边吹奏一边演唱所制造的齐奏效果神秘且怪诞;钢琴演奏者频繁的被要求像竖琴般演奏,敲击的声音好似一张充满危险的网,这些都让人想起约翰凯奇有关预置钢琴的片段;而大提琴上变化多样的滑奏、拨奏和泛音也呈现出一幅幅生动的影像:海鸥的尖叫、海浪的城落、还有鲸鱼那如歌般的私语。”

三、创作思想

克拉姆说:“我相信,音乐反映人类灵魂最深处的能力甚至超过了语言。”这和我国古代《乐记》所提倡的“唯乐不可以为伪”美学思想如出一辙。他把大自然与生命的奥妙、生命与死亡的意义、以及对宇宙的敬畏融进自己的创作思想中。至此,他的音乐所表现出来的真诚与激情,充分展现着现代音乐的魅力。

二十世纪,表现主义、序列音乐、电子音乐、偶然音乐等一系列流派与现象相继出现,力图摆脱前人的影响,成为每一位作曲家寻找属于个人创作道路的重点。

现代音乐的创作在挖掘丰富的表现手段、打破原有音乐的束缚、扩大音乐的表现范畴等各个方面有着诸多建树。但不可否认的是,现代音乐在这种求新求变的过程中,各种问题日益凸显。比如,有的音乐创作渐渐变成了严谨的数字游戏,作曲家似乎是朝着数学家的方向发展。克拉姆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可能过分的强调音乐理性的时代。我并不关心一部作品是否运用完全序列,或者十二音,或者凭直觉写作,重要的是它产生了一种相当有效的表现力。”技法,只是表现音乐的手段,而不能作为音乐的最终目的。

列夫·托尔斯泰认为:“艺术是情感的表现”。音乐作为艺术的一个种类也同样具有这种特质。否则,就成了无意义的音符堆积。当代音乐寻求创新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只有与内心相融合,更多地关注音响背后的思想或人文精神,才有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存留下来。

克拉姆的音乐作品或许可以为仍在困惑不己或试图寻找突破的作曲家们带来启示。

参考文献:

[1]乔治·克拉姆.音乐,他有未来吗?[J].蔡良玉译,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2]特里:《乔治·克拉姆 大宇宙绘图员》(Kenneth Terry: George Crumb: Makrokosmic Cartographer, in Downbeat, Vol. 43,(October 21, 1976) P18

[3]田艺苗.时间与静默的歌[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4]赵晓生.乔治克拉姆音乐的抒情性格与戏剧意识[J].音乐创作,1986 (3)

[5]蔡良玉.论克拉姆的思想和创作[J].音乐研究,198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