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足跟部创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足跟部创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目的:探讨足跟部创面的修复方法。方法:临床应用带神经血管蒂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足跟创面15例。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个月~4年,皮瓣感觉良好,外形满意,质韧耐磨,无溃疡现象,足及足趾活动功能良好。结论:带神经血管蒂足底内侧皮瓣是修复足跟部创面的良好方法。

关键词 足跟 外科皮瓣 移植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2.077

2003年9月~2009年9月应用带神经血管蒂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跟腱及皮肤缺损患者11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3年9月~2009年9月收治跟腱及皮肤缺损患者11例,男9例,女2例,年龄20~49岁,平均30岁。外伤性缺损7例,截瘫后褥疮3例,石膏压疮1例。急诊手术6例,择期手术5例。切取皮瓣面积4cm×5cm~6cm×8cm。

先将受区彻底清创,反复用生理盐水、双氧水冲洗,再用1:1000新洁尔灭溶液湿敷备用。在内踝后方沿胫后动脉走向切开显露胫后动、静脉。切断拇展肌,显露足底内、外侧动脉分叉处。从该分叉处向第1、2跖骨头间引一直线为皮瓣的轴线,在该轴线的两侧和跖骨头后方根据受区大小和形状设计皮瓣。先做皮瓣远端1/2切口,切开皮肤和跖筋膜,在拇展肌和趾短屈肌间隙内寻找足底内侧血管、神经。在皮瓣远端切断并结扎足底内侧血管,以此为导向,在拇展肌和趾短屈肌浅面、足底内侧血管深面逆行游离皮瓣,直至足底内侧血管起始处,但至皮瓣的神经皮支应包含在皮瓣内,并向近侧进行神经干支分离,以获得足够长的血管神经蒂,便于皮瓣转位。再切开旋转点与受区之间的皮肤,皮瓣经明道转移后无张力缝合,并置皮片引流,供区用中厚皮片游离移植。术后常规抗炎、抗凝、解痉治疗,观察皮瓣血液循环情况,2天拔除引流皮片,2周拆线,4周后允许负重行走。

结 果

11例面积较小、深及筋膜下足跟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皮瓣移植后均一期成活,供区所植皮片亦均一期成活,皮瓣痛、温、触觉正常。术后6~8周练习走路。随访6~10个月,移植皮瓣无磨损及溃烂,患者行走无任何不适。

讨 论

足跟部是人体直立行走负重焦点。局部软组织缺损形成的溃疡创面,治疗时选择修复的皮瓣十分重要。要治愈足跟部创面,完善其功能务必做到:①受区病灶清除要完全彻底;②皮瓣的选择应选用具有神经支配,带有充足血供,足量软组织,有一定衬垫作用的皮瓣。足底内侧非负重区具有恒定的胫后动脉提供血运,术前超声多普勒血流仪检查确实胫前,胫后动脉通畅,确保皮瓣转移后血运充足;皮下脂肪内有垂直的纤维能保证移位皮瓣成活后最大程度地重建足跟部缓冲层,起到吸收震荡、耐磨、抗压的功能;③可行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足跟部创面有效、可行。理由如下:手术方法相对简单,无需吻合血管神经;供应皮瓣的血管神经解剖恒定,易于寻找;血管蒂长,旋转移动范围大;足底内侧为非负重区,取皮后对足功能影响甚微;皮瓣血供通畅,对慢性骨感染提供丰富的血运,有利于局部血液循环,增强局部抗感染能力,促进骨感染的愈合;④足底内侧非负重区的面积有限,最大可提供6cm×10cm的皮瓣,因而手术时将受足底可供皮瓣面积的限制。足底皮瓣包含跖筋膜,切取跖筋膜后是否对足弓有影响,尚待研究。

皮瓣术中操作较难,为确保皮瓣感觉存在,不必强求保留足底内侧神经主干于足底而损伤皮瓣之皮神经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侯春林,张世民.筋膜皮瓣与筋膜蒂组织瓣.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33-243.

2 岑海洋,林锎,梁胜根.带神经血管蒂足底内侧皮瓣在修复跟部创面中的应用.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2,25:292-293.

3 彭俊良.足弓内侧盘膜岛状皮瓣修复足跟软组织缺损.临床骨科杂志,1998,1(1):56-57.

4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