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唱响金融双城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唱响金融双城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同是名扬世界的中国特大城市,同是致力于世界金融中心城市的建设,北京、上海,有何同与不同?2008年4月,北京《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首次提出“将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时隔一年,2009年4月,国务院出台相关意见,明确提出“推进上海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两份“意见”,来源不同;两个“中心”,用词有别。从此,也引起了公众关于北京、上海建设金融中心的无限比较。是不是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金融中心?建设金融中心,北京、上海谁更胜一筹?

近期本刊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主任杨涛,试图为北京、上海如何唱响金融双城记找出答案。

盘点优势劣势 谁能更胜一筹

《数据》:请您盘点一下北京、上海发展金融业各自具有哪些优势、劣势?

杨涛:各自具有的优劣势应该说是非常明显的,並且具有强烈的互补关系,即北京的优势恰是上海的劣势,而北京的劣势恰是上海的优势。在这里,我主要从北京的角度来谈。首先来看优势。一是北京作为首都,有天然形成的总部经济条件。有众多大型国有企业总部齐聚于此,必然带来巨大的金融需求,而需求就是金融市场存在的必备条件。同时,中国的金融体系以银行业为主导,那么银行总部汇聚北京的事实就意味着北京拥有更多的金融发展话语权。现代金融交易市场最活跃、核心之处就是对信息的高速传送与处理,作为中国金融信息中心的北京,发展金融也更显优势。另外,北京的多元化人才优势也能够满足金融业全面发展的需求。

再看北京发展金融业的劣势。首先,缺乏纵深经济金融腹地的支撑。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不仅是上海的事,也是整个长三角区域的事。北京虽然身处环首都经济圈核心,但该区域协调发展的力度还不够。其次,由于历史原因,虽然北京的银行业发达,但在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发展方面相对落后,有形的金融市场如股票交易所、期货交易所缺乏。再次,相较上海,北京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城市来自国家战略层面上的支撑力单薄。如果得不到国家政策层面的引导,金融改革不易触动。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很多人认为北京作为国家的金融决策和管理中心是其独一无二的优势,但我认为,目前这只是一种潜在的优势,是迫切需要转化为现实的优势。距离监管中心近意味着什么?在金融创新上会有更多的风险顾虑,会表现得更加保守与拘谨。所以,我们呼吁北京要有一定的承受改革风险的决心和能力,要认清自己在推动金融改革与创新上具有的重大示范意义,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好的制度设计把风险降到最低。

突破传统思想 发现天高海阔

《数据》:在谈到北京建设金融中心城市时,很难绕开“北京缺乏交易市场来聚集国际资本”这个坎?应该怎样认识这一“软肋”?

杨涛:“北京缺乏交易市场来集聚国际资本”是一个传统观念。过去人们总是认为,只有具备一个有形的金融要素市场才能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才能起到集聚资本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社会的进步,我们要打破这一思想禁锢。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曾经就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做过一次全面测评。在反映金融业发展的几项指标上,北京均占据相对优势。

由于总部经济和政策因素影响,北京在资金集聚辐射方面远高于上海,北京的金融深化程度也高于上海。我们知道,除了股票以外,债券也是融资的一个主要渠道,它的主体为大型国有企业。在北京有更大规模的上市企业、运用债券融资的企业存在,规模越大越容易从资本市场融资。在金融产品多样性方面,北京的评分结果略好于上海,同时远远高于全国其他城市,但在风险管理水平和金融机构多样性方面,北京比上海有所不足。由此来看,北京在金融发展方面的比较优势上,用数据来说话,比上海还要更好一些。即使是人们常说北京金融市场发展落后,但显然,北京完全可以实现利用它处的市场来集聚自己的金融资源。现代金融市场将会变得越来越无形化,我们需要逐渐淡化有形市场的观念。举个例子说,在这个信息高度发展的时代,一个金融交易市场可以在北京、在上海,或在其他任何地带,但从对北京、上海的实际影响来说,越来越不会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造成较大差别,因为影响一个城市金融业发展的还有更为关键的因素,如交易规则、人才等。

找准短板补齐 期待实现跨越

《数据》:当下,北京正力促经济结构转型,高度重视发展金融业。北京在战略谋划上应从哪些方面努力,以促进金融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杨涛:刚才我们提到了北京具有的很多天然优势,但更需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历史上拥有的资源只是一次性资源,这种优越性也已逐渐淡化,北京发展金融业更需自信、自立、自强,要打破思想禁锢,全盘周密考虑,把金融业切切实实地放在战略性产业地位上,不仅要从思想上重视,更要在行动上跟进。

第一,在政策支持上,要积极争取国家层面上的强有力的援助,获得一些能够促进金融体系发展、金融产品创新、金融市场培育的政策。北京市也要积极地为金融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实施更多的激励措施。第二,在周边环境上,要认识到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代表的应该是一个金融生态圈,除了有核心城市,还有卫星城市互补。北京建设金融中心城市绝不能单打独斗,必须处理好京津冀之间的关系。第三,在北京市内,区域间金融发展的协调和布局还需加强。无论是上海,还是深圳,在构建金融中心城市的过程中,都在区域层面上进行了有效的布局,使得区域间形成合力。从目前来看,北京缺乏这种布局与协调。第四,北京要尽可能地改善目前金融业发展存在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在金融机构的布局、产品的创新、市场的丰富等方面进一步改善,形成多层次健全的金融发展体系,“新三板”就是北京金融实现突破的上佳表现。第五,在金融业发展的战略规划上,北京要始终强调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发展金融业的实际意义在于:有利于当地多数企业的发展,有利于造福当地居民,绝不是只服务于当地政府推动的投资增长型经济发展模式。北京的总部经济特征使得金融业更加关注于服务大中型企业,注重大项目,下一步在服务于小企业、服务于居民生活方面还要有更大的作为。

共处起步阶段 最需合作互补

《数据》:北京、上海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道路上怎样处理好相互的关系?它们离国际金融中心城市还有多远?

杨涛:在关系处理上要认识到以下几点。第一,虽然从国际视角来看,一个国家要面向世界真正构建国际金融中心,往往需要集中资源和政策优势,向特定城市进行国家策略的倾斜,但从我国这样一个巨型经济体内部来说,完全可以有多个不同性质的金融集聚中心。虽然中国三大经济区域发展速度有快有慢,但三者都是长久以来形成的固定格局。从长远来看,适应这种经济集聚,必然会有金融集聚,所以北京、上海大力发展金融业符合经济地理或者金融地理的客观需求。第二,目前,北京和上海都是向着世界性的大都市建设目标看齐,世界性的大都市其产业发展的核心往往都是第三产业,並且以高端服务业为主,所以北京、上海发展金融业同是代表着中国城市经济的跨越与进步。第三,作为在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两个城市,在金融业发展上,北京和上海完全可以发挥各自独特的优势,齐头並进,共同引领中国金融业发展的潮流。按照中国经济金融的整体发展格局,以及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北京和上海更多的是一种合作互补的关系。在构建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行进过程中,二者目前基本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並无较大差距。

如果说目前二者已经实现到何种程度?我认为北京、上海都还处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刚刚起步的阶段。外部原因来自于国家的金融制度和金融环境。资本的自由流动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存在的基本条件。当前在利率市场化没有形成、资本项目尚未完全放开的情况下,要谈一个国家是否有国际金融中心,显得不够现实。从内部来看,无论是从金融机构体系的多元化,地方金融市场、金融产品等的完备程度,以及对区域经济实体的服务程度等方面来说,两个城市的金融业都需要大力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