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一张纸条牵出的传奇故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张纸条牵出的传奇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张意外的纸条

1998年7月,荆楚大地暴雨连天,洪水以前所未有的强度袭击了湖北省潜江农场湖光村,使这片曾是鱼虾成群的美丽湖区,顷刻间化作白水茫茫。

水灾过后,村民陆续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捐款捐物。由于捐赠的衣物有新有旧,村干部不好分,便按全村157户分成157堆,按堆编号抓阄,不合身的衣服,抓阄后村民自行调换。

5组的罗春梅,抓到了一堆带补丁的棉衣。不少人说她运气不好,劝她扔了算了。罗春梅笑着说:“再破也不能扔,这毕竟是人家的一片好心呀!”

回家后,罗春梅试穿棉衣时,才发现旧外套里包着一件崭新的羽绒服,而且内口袋缝上了。拆开口袋,她发现了一张纸条

亲爱的朋友,您好!

我从电视上看到你们那里遭遇了百年未遇的洪灾,特别是听说你们急需过冬棉衣时,我便买了这件羽绒服,并通过当地民政转交给你们。为防不测,我特意套上了一个带补丁的外套,请别笑我小心眼。

相识是缘。如果您是我的长辈,我将视您为父母;如果是同龄,将视您为兄弟姐妹。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遇到了难处尽管开口,我一定尽力帮您。虽说眼下我们也不富裕,但请放心,有我们吃的决不让您饿着,有我们穿的决不让您冻着。

捐助人的单位是西宁市农业银行第三储蓄所,叫王小萌。

罗春梅看完后,激动地把纸条递给丈夫张保安。

张保安看完对妻子说:“天下还是好人多呀!全国有那么多好心人帮助咱,生活还过得去,就不要麻烦人家了。”

于是,罗春梅把那张纸条珍藏了起来。这个四壁空空的家,从此似乎隐隐增加了另外一种支撑。

闲暇时,罗春梅会拿出那张纸条看,想象着好心人的模样。

湖北来信

2006年8月22日上午,王小萌接到传达室打来的电话,说有一封从湖北寄来的挂号信需要她签收。

“湖北?”王小萌有些晕,那里没有亲友呀?她来到传达室,打开挂号信一看,一行行娟秀的字映入眼帘:

王阿姨,您还记得8年前您在捐出去的一件羽绒服里放了一张纸条吗?我家得到了那件羽绒服。当时,我家的生活还勉强过得去,也就没有联系您。这些年,我们家发生了很大的变故:先是弟弟得了脑溢血,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借了很多外债,但最终弟弟还是走了。后来,我父亲学着做生意,又亏了很多钱。现在,我考上了大学,父母天天四处借钱,但已经没有人愿意借给我们。看到他们每天愁眉苦脸的样子,我想放弃,可又很不甘心。阿姨,您知道吗,对于农村孩子,上大学是唯一的出路啊……

读完信,王小萌的眼角湿润了。

王小萌1941年出生在西宁,13岁那年,她随父母下放到榆林县农村,在那里上完小学中学并插队4年,直到1978年才和父母一起回到西宁。这段经历,让王小萌对农村的贫穷生活,有了切身的感受。

回城后,王小萌被分配到信用社工作。不久,她和插队时认识又一起返城的吕杰成了家,因丈夫没有生育能力,他们夫妇的生活平静而温馨。

1998年7月的一天晚上,王小萌从电视上看到湖北水灾的报道后,心潮难平,便翻箱倒柜把丈夫几件不常穿但又较新的棉衣找了出来,准备捐给灾区。整理好衣服后,王小萌总觉得捐旧衣旧被有点对不住灾民。丈夫也说,要捐就捐新的,别让灾区人民笑咱小气。于是,她花220元钱买了一件当时流行的冰川羽绒服。

丈夫对她说,你捐这么好的羽绒服,不怕被人截留或中途被人换走?

王小萌想想也是,于是便给崭新的羽绒服套了个旧外套。

衣服只能解决一时的保暖问题,如果灾区人民在生活上遇到其他困难,肯定更需要钱。

这样一想,她写了一张便条,并把它缝进了一个口袋。第二天上班后,她把棉衣送上了单位那辆装满救济物资的货车。

那段时间,王小萌几乎每天都往单位的收发室打电话,询问有没有她的来信。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王小萌没有等来回信。她想,也许得到衣服的人家粗心,根本没有留意衣袋里的纸条,洗衣服时洗碎了。此后,王小萌因工作需要在银行系统接连调整了6个单位,而当年留下的“长安路10号”,如今已成商店,那张小纸条似乎已经湮没在了岁月的深处。

这么多年过去,王小萌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几年前丈夫吕杰因车祸身亡,她一直孤独地生活着。

如今,一封迟到了8年的信,竟辗转送到了王小萌手中。物是人非,她的心情再也不能平静下来。

困苦中求学的女孩

写求助信的女孩,是罗春梅的女儿张燕,当年发大水时她才10岁。但她从小就知道,西宁有个在银行工作的阿姨愿意帮助她们一家,所以,每当家里遇到难处时,她就劝父亲给西宁的阿姨写信,可父亲总是对她和弟弟说:“王阿姨的一片好心你们要记住。咱们家现在虽然很困难,但咬咬牙还能过去,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要去麻烦人家。”

张燕懂事地点点头,把纸条细心地折好,珍藏在家里唯一的箱子里。她时常想起,在遥远的西宁,有一位未曾谋面的王阿姨在默默地关心着他们,仿佛自己身后有一座坚实的靠山。

2001年,张燕升入初中,弟弟妹妹也开始读书,家里的开支越来越大。张燕上初二那年,弟弟突然患了脑溢血,需要开颅治疗。但张燕家拿不出钱来做手术,只好进行保守治疗,从此弟弟落下了病根,每年都要犯几次病,一天都离不开药。为了给弟弟治病,家里经常揭不开锅,母亲就对张燕说:“女孩子家识几个字就行了,村里的姑娘都是这样,你也别上学了。”

张燕的成绩一直很优秀,所以坚决不同意辍学。她从箱底拿出那张纸条对母亲说:“如果你不支持我上学,我就写信告诉王阿姨。”但父亲又一次制止了她:“爸有一双手,无论多大的困难,我都会供你上学,千万不要去麻烦那位王阿姨。”

2003年7月,张燕考入县重点中学,由于住校,入学时需要交1000多元。父母借遍亲戚朋友才凑够了这笔钱。但张燕刚入校,弟弟的病情又加重了,父母只好又四处借钱把他送进县医院。院方从武汉请来名医做开颅手术,但最终也没能挽救他的生命,张家却因此背上了数万元的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