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花山印象 第3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花山印象 第3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很早就知道花山,多次到过花山,多次采访过花山,走过花山的大部分乡村,用记者的眼光审视过花山,认真阅读过花山,用镜头和笔头展现过花山,因此,自认为了解花山,读懂了花山。但是,这次到花山采风,再次面对花山,再次审视花山,我才发现自己没有完全了解花山、读懂花山,才明白花山是一本内容丰富、主题深刻的名著。

小时候,听说书的说:“牛场花山好坪子,专出洋芋和荞子,要想吃顿大米饭,除非老婆坐月子。”那时,花山是牛场区的一个乡, 1988年的区乡体制改革,花山成为35个乡镇之一,还是当时全县国土面积最大的乡镇。但花山土地贫瘠,气候恶劣,只出产洋芋和荞子,形成了我对花山最初的印象,并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后来听说花山经济落后,交通闭塞,是全县最穷的乡镇了。读高中时,听语文老师介绍,全省最大的洋芋出自花山,有十几斤重,在昆明展出,顿时对花山有了好感,觉得花山为镇雄争光添彩,是我学习的榜样。可惜我们班没有花山的,就没能进一步了解花山。当时,我读过一篇写花山的文章,对花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文化落后成了我对花山的又一印象。文章是写“普六”时老师动员小学生入学的事情,印象最深的是文中提到花山好几年没有考起一个高中生了,更别说当时考起中专中师端铁饭碗的了,我明白了当时我们班为什么没有花山同学;文中还提到花山的雾特别大,五米左右人们就看不清了,在低海拔堰塘长大的我对雾的感受不是特别深,后来多次到过花山,领略了花山的雾,花山的雾像胆大妄为强盗一般,哪家开门就去哪家。由于特殊的气候及地理环境,加上海拔高,花山被称作镇雄的“小”。同时,花山湿度大,一年四季都大,生存条件比较艰苦,花山接待室的铺盖大多数时候都是湿润的,衣柜接地的地方都发霉腐烂了,物都这样,人就更难了。而且,花山海拔高,两千米以上,冬天特别长特别寒冷,经常都是千里冰封,树木被冰雪折腰。但是,面对艰难的生存条件和生存环境,花山人就这样一代一代地生存下来了,你不得不佩服花山人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花山是镇雄的西大门,镇昭公路在花山境内自东至西横穿而过。我去昭通读书要经过花山,那时,花山一公里多长的街道让我印象深刻,除了城市,那是我看到的乡镇最长最直的集市了,感觉规模大、有气势。在我印象中,比较落后的花山能够修这么长的集市,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不得不佩服当地领导的高瞻远瞩。如果不是看到家家都只有一层楼,那么,第一次看到花山就彻底颠覆了花山在我心目中贫穷落后的印象。后来我才知道,除了经济原因,由于花山海拔高、气温低、湿度大,当地村民修房建屋都只修一层,十多年以后,花山集镇的居民开始在原来的平房上修二层三层了,这也是一种进步,说明花山人的与时俱进。

在大学,我遇到了一个花山校友,全校唯一的花山人。他是花山几年才出的一个高中生,是他们乡的宝贝,没有考上大学后,就在花山当了民办教师,教初中英语,后来参加成人高考,考起我们学校的英语系,与应届高中毕业生一起就读。我与他不知不觉中认识了,成为好朋友。他虽然是成人,经历的事情比我们多,但比较害羞,像花山的花草一样怕羞,但像花山的山山水水一样有内涵。我经常和他一起打乒乓球,切磋技艺,当然也向他了解花山的一些情况。他向我介绍花山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森林资源,让我十分入迷。花山土地贫瘠我是亲眼看见的,又被称作“小”,绝对没有他说的那么漂亮,我想,他爱他的家乡,谁不说咱家乡好呢!我理解他的爱乡之情,我们求同存异!他研究易经,听说有一定的造诣,但他一般不帮人占卦,对我,他不仅帮我占卦测算我心中的疑问,而且还帮我预测我的分工。他看得起我的文采,在我们要毕业的时候,动员我和他一起出去闯荡江湖,那时年轻有闯劲,我说行,但听说是去云南周围的小国家,因为不懂这些国家的语言,我有些犹豫,后来还是答应了。最终大家毕业都回镇雄当老师,他回到了花山,听说是当时花山唯一的大学生,非常风光!十五年过去了,花山乡经历了教师不愿去到愿意去的过程。我这位曾经辉煌的校友,因为更多大学生的加入,已经“泯然众人矣”!但是,这是值得我们高兴的事情。因为他,我对花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花山人充满了好感。

随着对花山的了解,我知道花山自然风光优美、森林资源丰富、民族风情独特、文化底蕴深厚,相信了那位校友的话,能一分为二都看待花山了。

后来,镇雄通油路去昭通不走花山了,花山从必经之路变成交通死角,逐渐被人们遗忘了。之后,镇雄县城到花山、花山到彝良的油路修通后,一部分人到昭通又开始走花山了,这就促进了花山经济发展与社会繁荣。对这些机遇和挑战,充满朝气、经受过宠辱、有文化底蕴的花山都坦然面对。因为路的原因,我也多年没去花山。改行当记者后,我去采访花山火把节,看到花山,像见到梦中情人一样自然、亲切和兴奋。经过梳妆打扮的花山特别精神、特别漂亮,家家户户都挂起了灯笼,到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我们一帮人走在花山街上,受到感染,居然无比的满足和快乐。

火把节是我国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花山乡不是民族乡,怎么会举办火把节呢?后来采访才知道,花山乡大火地村是一个彝族聚居区,那里每年都要举办火把节,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推动文明建设,扩大社会影响,花山乡党委、政府出面主办火把节,把地点选在小石林。小石林是花山的风景区,有石林、有草地、有牛羊,在那个地方能轻松地看蓝天白云,当然也能看远处起伏的群山和优美的风景。一大早,周围两个省几个县的群众穿着艳丽的服装,从四面八方涌到花山,纷纷前往小石林,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抢占有利位置观看。宣布火把节开始后,我忙里偷闲地看了一下,整个花山集镇、整个小石林到处都是人。草地上、山坡上、石林上到处都是观众,宽阔无比的小石林人山人海,整个小石林沸腾了,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火把节上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精彩纷呈的比赛项目、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项目,让几万各族群众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共同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民族繁荣的赞歌。那次采访,是农历6月24日那几天,是夏天,我们想到会热得难受,但因为有花山温柔、凉爽的微风陪伴,烈日暴晒下的我们没有出现汗流浃背的狼狈,反而轻松地欣赏了花山丰富的民族文化,领略了花山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当晚,一直下个不停的滂沱大雨致使篝火晚会取消,但是不屈不挠的花山彝族群众还是冒雨举着火把往小石林前进,整个小石林让星星点点的火把点亮了。我们坐在车里等着,好采集精彩的镜头,但是,大雨打在玻璃上,溅起水花,变成雾气消失了。在大雨中顶风冒雨的彝族群众变成了落汤鸡,但他们还是举着火把,慢慢前进……最终,他们各式各样的火把被大雨浇灭了,但他们对民族传统的坚守,深深感动了我们。后来,花山乡组织排练的彝族舞蹈《撒荞舞》在全县、全市新农村文艺汇演中亮相,展示了花山独特的民族风情,获得了好名次,受到了专家和群众的好评,通过花山人民继承、发扬、创新的传统民族文化,达到了雅俗共赏的目的。

现在,我又随采风团来到花山,来到小石林,没有了火把节的喧嚣与热闹,阳光照耀下的小石林比较宁静、淡定与悠闲,我们用心寻找小石林的美丽,并把这些美定格在镜头里。在石林中,我仿佛回到了童年,童年捉迷藏、打仗的游戏又在眼前闪现,如果换在这个地方,那应该是非常惬意的事情啊!我欣赏着石林的美,品味着石林的不同凡响,整片石林都在我的眼前鲜活起来了。随行的花山向导说,石林之巅有只天狗,守护着花山小石林。我们顺着他们指着的方向看去,那只天狗像二郎神的啸天犬,用心地守护着花山的平安,守护着小石林的美丽,维护着小石林的神奇。石林拔地而起,千峰竟秀,姿态万千,曲径通幽,有的像利剑出鞘,有的像动物匍匐,有的像花朵盛开,只要你用心体验,惟妙惟肖的各类形象就出现在你的脑中,你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你只得承认花山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我坐在草地上,看着眼前一大片一大片的石林,生活的喧嚣、沉重与压力慢慢远去,内心的轻松、恬静和悠然渐渐释放出来,真的恍若隔世。我又享受到花山温柔、凉爽的微风,它像老朋友一般,那么自然、那么亲切、那么熟悉,我最喜欢花山夏天的风,来花山过夏天,让花山的风陪伴,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选择。

到花山,我想去袁家湾市级自然保护区看珙桐,珙桐观赏价值很高,被称作“世界植物活化石”,又叫鸽子花、鸽子树,我曾经从单位的专题片中看到枝繁叶茂的珙桐树上开满像鸽子展翅飞翔的花,虽然一晃而过了,但那种美是让人过目不忘的。花山领导说珙桐还没有开花,只好作罢。他们建议去千年原始林区黄莲,我知道黄莲已经申报成市级自然保护区了,原始森林达1500公顷,没有几天时间玩不下来。采风团领导建议去看看天险广德关,我研究过红军过镇雄的历史,想看看红军破天险、奇袭广德关是不是浪得虚名!

广德关位于花山乡放马坝村和牛场镇和平村之间,我们从花山乡政府坐车到放马坝村。放马坝村正在修去广德关的公路,为开发利用广德关做准备,这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广德关是昭通进入镇雄的交通要道,它的北面是万丈深渊的大河谷,西面是乱石林立的石笋沟,南面是陡峭异常的南天门,在军事上是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史称昭通进入镇雄的第一险关。到达石笋沟,我们走路去广德关。石笋沟两侧都是悬崖绝壁,雄险奇峭,山高千丈,沟长万米,真是插翅难飞;险峻的深山峡谷、蜿蜒的崇山峻岭、崎岖的羊肠小道,与我和印象中的“鸡鸣三省”一样险峻,区别是这里没有河,其艰难险阻是不言而喻的。此时的石笋沟给我的感觉就是世外桃源,充满诗情画意。我们一行人走在山谷里,反而感觉到无比的幽静恬淡,很有些“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我欣赏着沿路的美景,把它们定格在我的脑海里,凝固在我的镜头里。历史记载,1936年3月9日下午,红二、六军团先头部队长征进入镇雄花山,一举突破分水岭这道防线,红军行动神速、战斗英勇,吓得守兵只顾逃命,忘记开枪,红军趁势进入放马坝。广德关是的第二道防线,为堵截红二、六军团向镇雄进发,镇雄县政府调集数百民团,在广德关上挖战壕,筑工事,自恃地势险要,扬言红军“有翅膀也难飞过广德关”。当晚,红军二军团先头部队借夜色掩护,进入石笋沟,克服重重困难,快速穿越石笋沟,潜伏到广德关下。这时,民团还认为红军即使要来,也不可能在三天之内到达。3月10日黎明,敌人还在睡梦中,敌哨兵也在垛口内无精打采地打瞌睡,当红军战士猛然出现在哨兵面前时,敌哨兵还迷迷糊糊地问:“你们见到红军没有?”战士们端枪瞄准哨兵高声答道:“我们就是红军!”接着一个信号,红军从广德关下铺天盖地冲杀上来,敌哨兵被吓得呆若木鸡,直打哆嗦,来不及放枪报警,就当了俘虏。还在酣睡的指挥官安问石、安绍清等被喊杀声吓得魂不附体,连滚带爬地抱头鼠窜……红军占领了广德关,控制了通往镇雄的重要关隘,保证了主力部队的顺利进军。此时的广德关,已经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在绿树的荫蔽,还是显示出当年地势的险要,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啊!

我们还陶醉在广德关的险峻中,随行的放马坝支书介绍说,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孟获,途经广德关时,无法通过。经过几天的思考,诸葛亮向农户们买了几千只山羊,在山羊头系上火把,晚上,撵着山羊爬山,看着漫山遍野的火把,孟获惊呆了,不知从哪里跑来这么多士兵,赶紧逃了。支书怕我们不信,说放马坝就是因为诸葛亮在这里放马而得名,诸葛亮的拴马桩还在。我虽然看过几遍《三国演义》,说实话,真的没有把七擒孟获与镇雄联系在一起,更别说花山了。我没有理由否定支书的说法,只能承认花山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

广德关给我上了深刻的一课,我对花山几十年的印象就这样被彻底颠覆了,花山在我心目中的形象高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