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论《乐记》的乐教思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论《乐记》的乐教思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论述了《乐记》一书中阐述的乐教思想,包括乐教理论基础和乐教的思想内容和具体实施过程,从而较为简明的介绍了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基本状况,对我们今天推进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乐记;乐教;音乐教育

一、引言

《乐记》作为先秦儒学的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两多千年来古典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在世界音乐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成书情况比较复杂,一说为战国时期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作,一说为汉儒采用先秦诸家有关音乐的言论编纂而成。从内容来看,《乐记》作为儒家音乐思想著作,其思想资料多来源于先秦,但其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秦汉道家思想及独尊儒术后汉代儒家思想的影响。它直接继承了先秦儒家乐教思想的理论成果,同时又有自己的人性论思想基础,成为春秋末至西汉中期以前儒家乐论的汇编与总结。由此,汉儒编纂说较为确切。

二、乐教的理论基础

《乐记》将音乐的起源作如下表述:“凡音之起,由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乐本篇》)情感是音乐的本质属性,音乐是情感的语言载体。

此外,《乐记》强调音乐与情感的相互影响。一方面,情感影响音乐的效果。随着人的情感的不同,音乐的节奏、音色、音调也相应变化。一方面,音乐反过来影响人的情感起伏。不同曲调、风格的音乐,激发人们不同的感情。

古代儒家首先重视的不是作为艺术存在的“乐”,而是作为人的道德修养的必要方面的“乐教”。他们强调乐的社会意义,力图通过乐来实现对人们思想的教育、感染和鼓舞,从而建立和维持稳定的社会秩序,这就是“乐教”。

三、乐教思想的内容

从《乐记》一书中表述的乐教思想来看,乐教有如下两方面作用。

其一,从社会制度来说,乐教主张推行礼乐教化,这一点可以在《乐记》中找到证据: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乐本篇》)

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乐本篇》)

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乐本篇》)

用于教育的音乐,不是用来满足感官欲望的享受的,而是要通过具有教育功能的音乐,调整和平息人的好恶欲望,使人“返人道之正”,有一个正确的为人之道和生活态度。

此外,《乐记》还提出实施乐教的目的,“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故先王著其教焉。”(《乐象篇》)

其二,从个人角度来说,《乐记》既重视个体修养的完善,又注重群体关系的和睦。《乐化篇》中这样说到: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晾之心油然生矣……致乐以治心者也,致礼以致躬者也。致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弗与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故德辉动于内而民莫不承听,理发于外而民莫不承顺。故曰:“致礼乐之道,举而错之天下,无难矣”。

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在《乐记》的思想中,乐教几乎就是伦理道德教育本身,其教育对象被扩大到所有的社会人伦生活中。

四、乐教的具体实施

1.参与乐教的各种行为

与娱乐圈的音乐行为绝不相同,《乐记》所谈的音乐教育行为,有着确定的行为规范,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例如,《乐记》在谈到乐教的施教方式时,就提到从行为上规定学习的进度,掌握音乐的表演方式,理解乐舞的表演形式,体现仁厚的“德”的内容,音律高低与旋律的组织适宜有序,并将道德伦理体现在乐舞的表演之中。即所谓:立之学等,广其节奏,省其文采,以绳德厚。律大小之称,比终始之序,以象事行。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理皆形见于乐。故曰:“乐观其深矣。”(《乐言篇》)

2.用于乐教的音乐的表演型态与乐音形态

强调音乐演奏的等级差别。对演奏者的道德品质、阶层以及乐器的使用都有严格的限制。

《乐记》中提到的有:

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唱而三叹,有遗音也

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乐本篇》)

发以声音而文以琴瑟,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箫管,奋至德之光,动四气之和,以著万物之理。(《乐象篇》)

《大章》,章之也;《咸池》,备矣;《韶》,继也;《夏》,大也;殷商之乐,尽矣。(《乐施篇》)

故钟、鼓、管、磬、羽、、干、戚,乐之器也;屈伸、俯仰、缀兆、舒疾,乐之文也。(《乐论篇》)

3.乐教的音乐观念

强调音乐的中和之美,反对侈乐。《乐记》秉承孔子中庸的哲学思想,追求中正平和的音乐。将和谐的音乐归为适音,与侈乐相对。强调闻乐知德,闻乐知风。《乐记》特别给予强调的,就是“德”。

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乐象篇》)

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魏文侯》)

乐教的音乐,从其艺术表演来说,就是对合乎天理的“至德”发扬光大。乐教的最终结果,也是以“德”的树立为目的。如《乐象篇》中所写的“独乐其志,不厌其道;备举其道,不私其欲。是故情见而义立,乐终而德尊,君子以好善,小人以听过。”此外,在乐教所用乐器以及乐律,音阶的概念内涵中也都渗透有“德”的概念。如上文所述《魏文侯篇》中就有记载:“正六律,和五声……此之谓德音。”《乐本篇》中有“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可以看出礼乐教育的目的,也被认为是一种德。

《乐记》还将不同的音乐赋予不同的情感及风格特征。如: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推崇古乐,反对新声。恢复雅乐,排斥俗音。

《乐记》肯定“五声”为正的雅乐音阶观念,把“郑卫之音”和“桑间濮上之音”称为“乱世”“亡国”之音。这种曲调不利于乐德的培养,乐教的实施。

4.乐教中的审美情感

《乐记》对乐教中的审美情感也有记载。“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乐行而民乡方,可以观德矣……注重在音乐审美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乐象篇》)

五、小结

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以看出,乐就是教育的完成阶段,乐教在古代教育体系中居于至高地位。古代乐教与礼教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乐德为核心,礼法是准则。礼教的目的是为了统一人的外部行为,乐教的目的则在于调和人的内心世界。“乐之纲目具于礼”,儒者论乐,实通于礼。先秦典籍中往往礼乐相提并举,以礼节乐,以礼导乐。“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论》)郑樵曰:“礼乐相须以为用,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因此,乐教实际上就是礼乐教育的统一体。

音乐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可以忽视。国家的兴旺发达离不开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素质的全面提高,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这个“美”字,就是美育,当然也包括“音乐教育”在内。音乐教育注重德的培养,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切不可有艺无德。德艺双馨对于一个受过“乐教”的专业人士来说是至为重要的。

参考文献:

[1]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2.

[2]谭钟琪.《乐记》与中国古代的乐教[J].社会科学家,2005-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