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素材接地气,巧妙“拼接”更“给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素材接地气,巧妙“拼接”更“给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如何在考场作文中表现出考生的博闻强识、思考缜密、观点鲜明呢?最聪明的方法就是拼接素材。通过拼接素材,可以将背景不同底蕴各异的素材巧妙链接,在拓展我们的思考空间和思考深度时,使得文义皎然,文蕴深刻。

立论说理,析事证言,拼接素材便成为考场作文不可或缺的方法。下面以材料作文为例,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作文素材的拼接运用进行升格训练。

【文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重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同样的东西再次出现,按原来的样子再次做”,或“再一次或反复说或做”。

种种“重复”,种种感悟。有的人从达・芬奇一次次的画蛋中看出了“重复是成功之母”,有的人从吴冠中不断出新的做派看出了“重复是可耻的”,而美国物理学家费因曼却在自己神奇的手中悟到一边要“不断重复”,另一边又要“不断地颠覆”。

面对重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对此你又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实际作文。

【审题提示】

此命题意在考查依据语境的理性思辨能力,要求考生能够多角度辐射中心,学会走出“非此即彼”的简单重复,学会“互补共荣”。立意“看似对立,实则统一”。

审读此题,其难点无疑是“重复”同一概念不同内涵的确切把握与科学联系的和谐建构。 “重复”可以是满足现状的停滞不前,也可以是在既定目标下的反复实践、悉心探索。辩证分析,我们当摒弃无谓的简单机械的往复“重复”,以超越出新为目标使命和自觉责任,同时又要艰苦历练,在实践中不断地颠覆前人的理论。

一、并举――同类兼容,凸显共性

并举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质素材,运用恰当的过渡语,将它们“粘接”在一起,形成较有气势的说理片段。在论述问题时,常常需要一些典型的素材佐证观点。一般来说,论证一个问题,往往需要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同质素材,以增强说理的可信度。而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质素材拼接在一起,构成精彩片段,一般采用并举的方法。

片段1:鲁滨孙一个人在荒岛上孤寂地生活了28年之久,最后成功回到英国;保尔・柯察金在全身瘫痪的情况下完成自传《在暴风雨中诞生》;“独臂女神”帕蒂卡顽强地像正常人一样训练,骄傲地站在奥运舞台上,展现出别样的美丽。“人们可以支配自己的命运,若受制于人,那错不在命运,而在我们自己。”敢于拼搏,不断重复,“隐形翅膀”刘伟精彩地活着,用脚奏响人生乐章,获得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的总冠军,成为新一代精神偶像……这些命运多舛的人生斗士,他们无畏重复、百折不挠的坚强信念支撑着他们,使他们披荆斩棘,渡过一个个难关,终于到达光辉的顶点。

【问题诊断】

同质并举必须凸显素材的精神共同点,行文时切忌简单罗列、狭义枚举。如果文段简单枚举类似素材,而缺少了对它们“共质”的发掘,就会显得松散无力。

【修改建议】

兼容互补,凸显素材的相同内涵,修改文段要注意强调“敢于重复、百折不挠之精神”,或时空组合、或叠加组合、或重叠组合等,如此并举方能深刻论证中心,增加文章论证的气势。

【修改示例】

众所周知,《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鲁滨孙一个人在荒岛上生活了28年之久,历尽千辛万苦,最后成功回到英国,靠的便是敢于重复百折不挠的精神。凭借这种精神,《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在全身瘫痪的情况下完成自传《在暴风雨中诞生》;凭借这种精神,“独臂女神”帕蒂卡顽强地像正常人一样训练,骄傲地站在奥运舞台上,展现出别样的美丽;凭借这种精神,“隐形翅膀”刘伟精彩地活着,用脚奏响人生乐章,获得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的总冠军,成为新一代精神偶像……这些命运多舛的人生斗士,经历过太多的苦难,拥有太多堕落的理由,但他们无畏重复、百折不挠的坚强信念支撑着他们,使他们披荆斩棘,渡过一个个难关,终于到达光辉的顶点。

二、对举――异质连缀,对比鲜明

对举,就是把不同性质的两个素材拼接在一起,形成纵横组合、正反比照、对比鲜明的说理片段,从而推导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或差异点,使结论喷薄欲出。有比较才能有鉴别。为了使论述突出,褒贬鲜明,使用素材论证时,不仅可以采用同质事例并举的方法,还可以采用异质事例对举的方法,从厚度和深度方面加强文章的论辩力量。

片断2: 不断地仿照古人,黄宾虹的画只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才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画风。我们不能说他的价值只在于一瞬,因为他也有创新,但这种创新也许在基础达到一定的量之后形成了瞩目的质的飞跃。不可否认,高中毕业后便从事于文学创作的韩寒也是在不断的创作中成熟。所以,基础与创新因人而异,但它们是必经的过程。

【问题诊断】

异质对举,当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选取素材,并利用不同点进行对比、映衬,在点面结合、板块组合方面创新突破。这段文字虽然列举了黄宾虹、韩寒等事例,但没有对比分析材料内涵,简单“贴标签”,论证与观点之间便若即若离。如此,即便论据怎样充足,也不过是一堆零碎的材料。

【修改建议】

此段文字,不能只摆出事实,必须将对比引向深入,对截然相反的态度、方法、效果等进行深入挖掘,着力表达其不同之处的深层内涵,才能使素材更好地发挥服务中心的作用。

【修改示例】

黄宾虹的画被认为一直是古人的仿照,却只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画风。我们不能说他的价值只在于―瞬,因为他也有创新,这种创新,也许在基础达到一定的量之后形成了瞩目的质的飞跃。还记得,韩寒高中毕业后便从事于文学创作,有人说他底子薄,只是昙花一现。然而,痛定思痛,韩寒却在创作中逐渐成熟。所以,基础与创新因人而异,但它们是必经的过程。找到适合自己的成功秘诀,是最关键的。

三、层举――层进拓展,透视聚焦

层举就是层进拼接。有些素材在时空、大小、轻重、浓淡等方面,是有一定思维跨度的,使用这些素材,按照一定的层次进行排列,连点成线,进行“层层深入地论述”,文章就会显得比较有厚度,立论也显得坚实有力。善用层举,便如沿着石阶登山,每进一层,而“其见愈奇”。

片段3:我们需要“重复”。只有反复地摸索,不断地尝试,科学才会发展,文化才会聚集,艺术方能升华。是的,没有反复的探究、重复的实验,就无法造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赫然成就;离开了多次的尝试、反复的“雕饰”,谁又能谱写出诸如亨德尔《弥赛亚》这样的音乐剧作?

然而,在“重复”的同时,我们更需要颠覆,只有在反复的尝试中总结经验,不断地创新,之前的重复才有意义。达・ 芬奇的成功,不仅基于他画蛋时反复的尝试,更在于他的创新灵魂注入了文艺复兴的新理念,将艺术的人性从宗教神学中争脱出来,提出“艺术以人为本”这样颠覆性的理念。无疑,颠覆,意味着思想的更新,理念的改进,它基于从前的“重复”,同时又是重复的一种升华。

【运用点评】

作者扣“重复”之中心,以“我们需要重复”和“我们更需要颠覆”并行又兼有层进地表达出作者对“在重复中颠覆”的比较理性的思考,层进开掘、次第推进,一层比一层内化,有力地支撑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可见,分析论证过程应做到对总论的走得出,收得回,思维清晰,才能把道理说清、说好。

四、化举――潜移点化,推陈出新

化举是一种灵活变通的素材运用方法。 借助联想和想象,可以根据话题、主旨,遵循生活的内在规律,抓住一物、一景、一个动人的细节等迁移点化,或引申迁移,或添枝加叶、丰富发展,使平淡无奇的素材变得鲜活有趣,让论证焕发出别样风采。

片断4: 有些人不愿去扭转命运之轮,心甘情愿地做命运的奴隶。“麦地诗人”海子,一个传奇的诗人,曾向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也曾面对黑夜感慨:“黑夜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但是,海子却走不出心灵的困顿。我想,海子是屈服了。他并不像他说的那般洒脱,他并没有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海子,一个时代的神话,在他倒下的那一刻轰然倒塌。为什么他不站起来对命运疾呼?为什么不用手中的鞭子狠狠抽打命运?如果这样,海子将留下更多优美的诗篇,而不是给文坛留下一大遗憾。诗人啊,你为什么那么脆弱?

【运用点评】

海子这一素材可谓耳熟能详,但作者却巧妙链接,点化迁移,将海子甘于沉沦、“茫”中而“遁”的孤寂生活点染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在其困顿迷茫的反复的心态中突出了用心生活的主题。所以,自如转化材料,分析言之有物,方能举证合题,促进说理的深入。

五、型举――点材成金,重锤敲打

型举是议论文写作运用素材时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为了使论证更加充分,运用素材时,对于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素材呈举分析,点示其要,在发掘素材人性情怀时触摸其丰盈的灵魂,以留给人以思考咀嚼的空间,使文章显得丰厚而多彩,意蕴绵长。

片断5: 你说,人必须重复一个最美的梦想,穷极你的一生。想必那个梦想的重复,便是你广阔的精神世界里的灿烂开放。

铁凝说你是一个真正坚持精神高度的不懈跋涉者,比很多游走四方的人拥有更辽阔的心。你真的也是如此,仿佛在你的生命中央,一直都有着一个支点,支撑着你的灵魂反复创新,在思想的浩渺世界里自由飘荡。我想那是写作吧。我记得你在《记忆与印象》里说:“另一个世界,蓬蓬勃勃,夜的声音无比辽阔。是呀,那才是写作啊。”在这另一个世界里,凝聚着你所有的灵动和健康;在这另一个世界里,或许可以如你所愿自由自在地反复、前行……

【运用点评】

这段文字枚举史铁生依乎生命“支点”反复创新这一典型素材并集中一点深入剖析,“议”“论”精当,有力地论证了中心。

型举贵在集中一点,重锤敲打。遵循服务主旨的原则,运用型举法叙述要力求概括精粹,论述当求深入精准。型举素材,要根据论述需要简要概括人物或形象的主要事实,同时要长于分析论证,并尽可能保持语言生动,以彰显文采。众所周知,高考作文素材“狭路相逢”,必定巧者胜。运思出新,拼接成巧,放出眼光你会在考场上轻松构筑起一道抢眼靓目的“陌生”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