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学生在“做”中学好数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学生在“做”中学好数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做中学”作为探究一种有效教育形式,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育方法,也是一种教育过程,它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目的和精神。“做中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和交往,使学生成为发展和变化的主体,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做中学 生活情境 动手操作 实践活动 再创造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由此看来,“做中学”作为探究一种有效教育形式,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育方法,也是一种教育过程,它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目的和精神。数学课堂教学做中学教学模式《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景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不仅有助于通过各种活动探究和获得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做中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和交往,使学生成为发展和变化的主体,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那么,怎样让孩子在做中学好数学呢?

一、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做数学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先生说过: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育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是有兴趣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通过让学生模拟“生活经历”,把问题情境模拟出来,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做数学。

譬如,在学习了运算律后,“我们去春游”一课。春游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事,但是有关春游的具体事务,除了有一些玩项目的经验外其他的都不甚了了。这是一堂学生既有兴趣,又有挑战性的一课。在春游情境中,学生们先后解决了包车问题、交钱问题、玩项目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感悟到春游交多少钱并不是随便叫的价,是经过精打细算的,要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玩的时候,也要讲究经济实惠,要花小钱玩得多。在这些计算的过程中,学生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算法,互相验证,自觉运用了运算律进行简算,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把数学真正运用到了生活中,深切体会到了数学的魅力,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最后,学生们还想到了许多和春游有关的问题,并主动地把问题一一解决了,体现出超强的学习能动性,数学课收到了实效。

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做数学

陶先生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也在他的《心理学与认识的批判》中指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动手操作是学生思维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过渡的基础,它能把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学生能看的见、摸得着和容易理解的知识。

例如在“多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这几课中,如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剪、拼)的活动,自己推导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活动:同学们,你们能把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几何图形吗?请你动手剪一剪、拼一拼吧。于是学生通过操作发现可以把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转换成学过的图形,然后观察转换前后两种图形的底、高之间有什么联系?通过比较发现归纳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在剪和拼的过程中,注意了指导学生选用不同的方法来操作,比如在拼平行四边形时,就让学生自由选择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种不同的三角形来操作,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了操作的深刻性,获得了丰富的亲身体验,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真正来理解掌握了知识。

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做数学

陶行知先生还说过:“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它们是一个现象的两个名称,好比一个人的小名与学名。”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通过自己的活动,发现某个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联系”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索过程,就是学生经历了“做数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去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逐步获得探索与创造的感性经验,理解和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从而逐步培养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可以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做数学。

如在学习“升和毫升”时,帮助学生建立“1升是多少,1毫升是多少”的概念是一个难点,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概念难以建立。于是我就提前布置了预习作业:做一个小小调查员。让学生们利用假期到超市去寻找“升和毫升”,找到后自己目测物品的大小多少,掂一掂物品的重量,记录一下物品的容量……课堂中学生们互相交流,感悟到升这一单位比较大,毫升比较小,但是升和毫升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课后又让学生们利用家里的废旧物品制作一些小容器,专门来量一量10毫升、20毫升等等比较小的容量,也可以制作半升、1升、2升的较大的容器,在一个容器里装满水之后,换另一个容器,看看要多少次?在这一连串持续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参与整个探索过程,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体验感悟理解数学,自觉沟通数学知识间的联系,获得了一些经验,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锻炼。

四、让学生在探究创造中做数学

陶行知倡导学生的“六大解放”,使学生解脱读死书、死读书的枷锁和困境,能够很好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现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注给学生。要让小学生自己进行创造是不现实的,但是让学生在探究中进行再创造是可能的。

比如在学习了梯形的面积公式之后,我安排了这样一道题:一堆钢管,最上面一层有8根,下一层总是比上一层多1根,最下面一层有12根,这堆钢管一共有多少根?学生用连加的方法计算好之后,请他们再用梯形的面积公式来计算,巧合的是两个结果一样,接连又试了两题,结果还是这样,学生们不由得议论起来。这时引导学生再来观察,这实际是一个等差数列,这样学生利用梯形的面积公式,归纳出了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种再创造。

陶行知要求使学生解脱读死书、死读书的枷锁和困境,能够很好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1946年,他在《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一文中指出:“教育方法要采取自动的方法、启发的方法、手脑并用的方法、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并且要使学生注重全面教育以克服片面教育;注重终身好学之习惯以克服短命的教育。”

“做中学”数学不注重教育的结果,而是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获得有关的经验,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学习,探究的乐趣,建构基础性的知识。即: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合作交流、联系生活,全方位充分体验数学学习,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文集》

[2]李秀芳,《数学教学要重视体验.青海教育》[J],2006,(03)

[3]张春花,《让每个学生体验数学.湖南教育》[J],2003,(15)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御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