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标准普vs穆迪投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标准普vs穆迪投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银行的改革尚还处于雾里看花之际,两大著名国际资信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和穆迪投资又平地起惊雷,给中国银行业打出了两个完全不一样的分数。究竟谁的报告才反映了中国银行业的真实情况,究竟谁才能号准中国金融的脉?《周末画报》对标准普尔和穆迪投资针锋相对的原因做出解读

资信评级机构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眼球注意力,因为它们是衡量各企业、机构财务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并且往往是国际热钱流向的一个方向标。

标准普尔和穆迪投资是知名度最高的两家国际评级机构,它们打出的分数不管对谁都颇具影响力。但这两大评级机构却经常给出两个并不一致的评级结果,让市场倍感头痛。

一个问题,两种结论

两机构最近的一项为世人所瞩目的冲突发生于2003年11月末。当时,标准普尔对中国银行业打出不超过BB+的低分,在参评的15家银行中有13家银行的信用状况更是全被定为投机级(即BBB-以下),以至于《华尔街日报》因此发表评论认为标准普尔将“中国大陆银行全部定为垃圾等级”。

长期以来,标准普尔都是国际投资者惟马首是瞻的一个顶级评级机构,很多企业和机构都以标准普尔对自己的肯定而自豪。但这次,标准普尔的结论一出,顿时引起了舆论的一片喧哗,中国银行界更是表示强烈不满。

而紧随标准普尔之后,作为竞争对手,穆迪投资也很快对中国的银行业作出了自己的评价。与标准普尔很不同,穆迪投资对中国金融机构的评级展望均为“稳定”,并将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的信用评级从原来的Baal上调至A2,同时这也是穆迪投资自1998年以来首次调高了对中国银行业的评级。

由于所用的评级方法和比较口径不同,各评级机构的评定有一定差异本来也属正常。但在充分撇开这些可能造成差异的因素后,这次标准普尔和穆迪投资各自的评级还是出现了巨大的差距。并且,对标准普尔和穆迪投资来说,出现这种差距也并不是第一次的事情。

事实上,标准普尔和穆迪投资经常发表迥然不同的评级。它们在中国评级上的分歧也是早为人知。在中国准备实施银行救助计划这个问题上,这两大机构同样表现出了一冷一热的态度。但与这次对银行业的评级不同的是,标准普尔认为这个计划对于中国的商业银行来说是一个好消息;而穆迪投资则对中国利用债券安排为资产管理公司最初买入不良贷款提供融资的做法表示担忧,认为四大国有银行摆脱不良贷款负担的路子将走得并不是那么的轻松。

两者都是世界的权威评级机构,但所下的结论却可以说是差之千里,这不能不让人感到疑惑。到底它们哪个的说法更有公信力,而对于同一事物的评价为什么又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异呢?

号脉,保守与乐观之选

对于这个评级结果,标准普尔作了一个解释,认为之所以会给中国银行业打如此低的分,主要是因为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过高,同时盈利能力弱和资本金也略显不足。据标准普尔估计,短期内难以解决的银行坏账问题将给中国的银行业带来沉重的负担,而这一问题在未来还可能趋于严峻。

显然,标准普尔并没有透彻地理解中国金融改革的问题,只是看到了中国银行的不良资产,而没有看到它的发展潜力。标准普尔一贯是以按部就班的逻辑思维来衡量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只是一味顽固地强调改革进程的“循序渐进”,而没有对中国经济实力增长这个大背景作深入的研究。同时,标准普尔还严重低估了中国政府进行金融改革的决心,没有意识到中国的金融改革进程目前已经到了“水到渠成”的阶段,从而得出了一个相当保守的结论。

而穆迪投资对中国银行业的特殊性有着更为深入的认识,认为中国的四大国有银行违约的风险非常小,因为它们都有政府的信用担保,国家是不会让它们出现违约情况的。此外,这四大银行今后还将继续获得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虽然目前经营状况不是很好,但前景值得看好。因此,对于中国银行改革的未来,穆迪投资显得信心十足。穆迪投资公司的董事长兼CEO JOHN RUTHERFURD JR.就曾表示:“中国目前强劲的经济增长和充足的外汇储备说明现在是最好的改革时机。如果现在能进行比较到位的银行改革,将极大增强政府建立或维持银行诚信的能力,无论从物质或心理上都是这样。”

玄机,机构利益至上

业内人士认为,标准普尔仅仅根据已公开的资料进行评级,这影响了最终的评级结果,因为目前国内只有几家上市银行的资料是公开的,信息和数据难免不完整。

这次评级之所以会出现如此不同的评价,所采用的标准和手段肯定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在这背后,或许还蕴藏着一些更隐秘的玄机,这就像那看不见的手在指近着评价者的价值取向,甚至评价者本身也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只手的存在。

我们先来溯及标准普尔和穆迪投资的“家底”。标准普尔的历史可追溯到1860年,由标准统计公司及普尔出版公司合并而成,出版业务是它的起家业务之一。并且,标准普尔目前的东家是美国麦格劳―希尔教育出版集团,这是出版媒体领域的巨人,旗下的《商业周刊》早就名震中外。因此,标准普尔一百多年来都浸淫在出版行业之中,它的评级突出版物具有独到的优势,但浓厚的出版业背景难免使标准普尔难以摆脱意识形态因素对其评价的影响。

而穆迪投资的东家是邓白氏,它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国际商账管理公司,主要提供企业信用、市场拓展和采购资讯等信息。目前,有1000多家全球性企业和99%以上的财经类周刊都采用邓白氏的商业资料。自1994年进入中国以来,邓白氏已经建立了包括多达50万家中国企业住处的数据库,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穆迪投资比标准普尔更了解中国。

不同的背景带来了不同的政治观念,也导致对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信心的不一,这些都影响了标准普尔和穆迪投资的评级判断。鉴于国际上评级机构对某国银行业的评级都以该国的评级为基准,并且都不会高于评级,因此,在此次对中国银行业的评级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两机构对中国的不同评级对最终结果的巨大影响。

标准普尔自1989年调低了中国的评级后,就一直维持着BBB的低评级,对中国十几年来发生的大变革视而不见,这早引起了国际间不少的争议。而穆迪投资则在分析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的基础上,多次调高中国的评级。

当然,无论标准普尔还是穆迪投资,它们都不是非牟利的福利机构,它们的评级结果还直接受到企业内部因素的影响。从国际评级机构目前的内部收入结构来看,支持评级机构收入的业务一般大约有三大块:评级收入、评级报告和自己设计的实用风险管理技术产品(如模型等)。近年来,标准普尔在食用风险管理技术产品业务的增长较快,显然,更加保守的评级思想是有利于这一块业务的推广。

中国,大餐与鸡肋之别

从以上分析就可以看出,穆迪投资不仅比标准普尔更早进入中国,而且对中国这个市场也显然更为重视。

1994年以来,穆迪投资一直致力于开拓中国市场,期间培养了相当多真正了解中国的研究人员。2003年年初,为更好地在中国开展各项业务,积极进取的穆迪投资在中国设立全资子公司――北京穆迪投资风险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而就在中国银行的评级报告发表后不久的2003年12月初,穆迪投资CEO JOHN RUTHERFURD JR先生就专程到北京出席一场名为“有效运作金融市场”的会议,并在会上大谈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和三个代表的关系,他对中国情况的关注和了解程度由此可见一斑。毫无疑问,中国市场已经成为了穆迪投资要超越标准普尔的一个重要的战略阵地。

在穆迪投资积极进取的映衬下,标准普尔对中国市场的心不在焉就显得那么令人扎眼。虽然在国际评级市场上呼风唤雨,在美洲等诸多企业评级大行其道的市场其份额也要大于穆迪投资,但由于标准普尔长期以来把战略重点放在美洲,中国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未被它列入重点发展的名单当中,因此,尽管在全球19个国家拥有5000多名专业分析人员,但今天标准普尔在中国对内地经济有深入研究的分析人员却远远没有培养到位。此外标准普尔目前在中国仅有香港和台湾两个办事处,在内地还没有设立任何代表机构。

由于进入时间较短,又没有丝毫的后知后觉,标准普尔对中国情况还不是很了解,在一知关解的情况之下,依照其一贯“悲观”直觉对中国银行业作出了这样一个评价也就是足为怪了。也正由于对中国市场有点心不在焉,标准普尔看起来更加注重其海外投资者的利益要求。因此,它刻意在中国乃至亚洲保持其“保守”的形象,显然是想得到海外投资者的认同,以进一步推动其产品的销售,巩固自己在美洲市场的业务。中国市场已经成为标准普尔在评级市场中的一块软肋。但随着中国企业和机构上市潮的泛起,中国的评级市场毫无疑问已经成长为一块巨大的蛋糕。标准普尔也开始改变它对中国的战略,对中国市场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2003年是标准普尔在中国的一个转折年。是年10月,一直未在我国内地有任何合作、合资、设立机构行为的标准普尔搭载世华财讯的资讯平台,正式吹响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的号角,同时还在北京筹备代表处。12月,标准普尔携手中信证券,推出中信标准普尔指数,将它在中国的业务推向纵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