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刘勰《文心雕龙》“风骨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刘勰《文心雕龙》“风骨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文心雕龙》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一部十分重要的理论著作,全书结构严谨、文辞华美、见解深刻、自成风格,历来为文学理论批评家所重视。其“风骨”篇上承汉魏六朝,下启隋唐五代,对中国文风的塑造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历代诗人反对浮华绮靡诗风的一面旗帜。

【关键词】风骨论;陈子昂;影响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8-218-02

刘勰文心雕龙》可谓集古代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之大成,其“风骨”论更是影响深远。罗宗强说过:“风骨论是刘勰最激励人心而又最扑朔迷离的理论命题,也是他的理论的最出色成就之一。”关于风骨研究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据香港大学陈耀南先生《文心风骨群说辨疑》统计,关于风骨的解释有10组57种之多。日本汉学家目加田诚教授在《刘勰的〈风骨论〉》一文中曾坦率地说:“所谓风骨,意思很难捉摸。”

一、“风”与“骨”的内涵

对于“风骨”的阐释众说纷纭,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依据,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文心雕龙》的“风骨”说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因为刘勰在其中并没有给“风”或“骨”下过确定的定义。我们先来看一下《文心雕龙・风骨》篇中解释“风”、“骨”的句子。

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写到:

“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遭晔銮椋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

王运熙认为,风是作者情志意气的表现。所谓情志意气,包括思想、感情、气质、性格等方面。简单来说来,风就是作者思想、感情表现在文章中的风貌。每个作者都有他的思想、感情、气质、性格等等,因此其作品也必然有其风貌;但刘魏风骨论的风,又是带有肯定意味,指作品的优良风貌而言。“风骨篇”说:“意气骏爽,文风清焉。”“深乎风者,述情必显。”“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好的作品是文风清明,述情显豁,也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作品中呈现出明朗的风貌。刘勰所谓有风的作品,实际上就是指风清的作品而言。

《文心雕龙.风骨篇》关于“骨”写到:

“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结言端直,文骨成焉。”“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无骨之征也。”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

王运熙认为,骨是属于文辞的范围,但骨不是指任何文辞,凡是结言端直、精炼、劲健者始能称为骨。“坚而难移”的反面是绮靡,即所谓“浮文弱植”(“体性篇”);“凝而不滞”的反面是滞涩,即迁援拖沓。“捶字”两句,说明文章用词造句沉着有力而又不廷援拖沓。这是骨力的表现。简单说,骨是指质素而劲健有力的藉言。以此喻能明,文辞犹如人的整个躯体,质素而劲健有力的语言犹如骨胳,藻丽的语言(即“风骨篇”所谓“采”)犹如血肉。躯体必须先有骨胳为基干,然后血肉得以附丽;所以说:“沉吟辅辞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繁杂失统”的“肥辞”,犹如一个骨胳不强的胖子,满身臃肿,血肉仿佛无所附丽,就是一种病态。《风骨篇》说:“昔潘孜魏,思摹经典,群才韬笔,乃其骨髓峻(当作峻)也。”潘椎摹安嵛汗九锡文”用词造句,摹仿《尚书》典器之体,语言比较质素而劲健有力,因此引作文章骨峻的正面例子。

具有风骨的文学作品,除掉具有思想感情表现的明朗性和质素而劲健有力的藉言之外,还有两点显著的风格特征:其一是刚健。“风骨篇”说:“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其为文用,譬征岛之使翼也。”又说:“鹰隼乏采而翰飞反天,骨劲而气猛也。”指出具有风骨即“骨劲气猛”的作品,犹如翱翔高空的鹰隼,刚健有力;其二是精要和体要。“风骨篇”说:“练于骨者,析辞必精。”这里的“精”是就辞和骨说的,其实语言不精要、繁冗拖沓,自然会影响到思想感情表现得晦昧不明朗,因此精要跟风也有紧密联系。

如上所述,风指风清,即文章思想感情表现的明朗性;骨指质素而劲健有力的语言。风和骨是两个概念,分别代表两个对文学作品应具有高风格的要求。但风和骨二者又有密切的联系,这不但因为风骨二者都是作者的气质和思想、感情特色的表现,而且因为思想感情表现的明朗性与语言的质素而劲健有力常常是互相联系着的,某些丽藻粉披的作品,不但语言华而寡力,迂援拖沓,而且思想感情的表现也常常是晦昧而不明朗的。这就是风和骨二者所以紧密结合起来当作一个统一的耍求被提出的原因。

二、“风骨论”对前代思想的继承

刘勰“风骨”论上承汉魏六朝,下启隋唐五代,对中国文风的塑造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历代诗人反对浮华绮靡诗风的一面旗帜。

(一)对“风”的继承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不仅在文学史料上占有着重要地位,同时《,诗经》中还包含着丰富的诗歌理论和诗歌美学传统,六义便是代表。《文心雕龙》风骨篇第一句就写道:“《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风骨”中的“风”,是从《诗经・毛诗序》中继承来的,又加以提升和深化。《毛诗序》提倡的是儒家的道德传统,所以其中解释“风”的时候说:“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刘勰的《风骨》中“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的一句,就是承接上句而来。《毛诗序》的“风”有“讽”的意思,可在刘勰继承过来之后,就变化了。刘勰在继承了“风”的传统意义后,又增加了“风”新的内涵。

(二)对建安文学的总结

刘勰继承发扬了建安时代昂扬奋发的精神,并且加入了新的含义,它不仅仅是单指一种文章的艺术美,其中还包含着一种理想的人格美,体现出的是坚韧不屈、高风亮节的抗争精神。尽管,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里面没有直接使用“建安风骨”这个概念,但是他曾在作品里不止一次地提起建安文学,并给以高度的评价,对于“建安风骨”的艺术特点分析得较为明晰:

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踊,文帝陈思,纵辔以骋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此其所同也。――《文心雕龙・明诗》

至于魏之三祖,气爽才丽。――《文心雕龙・乐府》

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慨而多气也。――《文心雕龙・时序》

南朝齐梁时代的文坛,许多作家在文学创作上片面追求华丽辞藻,“习华随移,流遁忘反”(《文心雕龙・风骨》),导致了文风的浮靡诡滥。生活在其时的刘勰对此深表不满,于是刘勰首倡“风骨论”作为对齐梁文风的反叛,他说:“而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Q,离本弥甚,将遂讹滥。”(《序志》)刘勰写作《文心雕龙》的宗旨就是要扭转这种浮靡诡滥的文风,他大力提倡文章要有“风骨”,并强烈反对当时放弃文章的“风骨”,而一味追求奇辞繁采的现象。

刘勰风骨论的提出,无疑给当时的文坛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使人们看到了一种不同于当时所流行的骈体文的另一种美学标准,并成为解救当时浮靡文风的一剂良药。也使之前比较零散的,说得到更为系统的理论概括,使之更加完整鲜明,为当时的文人提供了一种新的创作方法,也成为反对绮靡文风有力理论。

参考文献:

[1]王运熙.文心雕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周振甫.文心雕龙[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上海[M].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