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80个实用妙招,破解宝宝18个成长行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80个实用妙招,破解宝宝18个成长行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爸妈们看着小宝宝在自己的精心照料下一天天飞速地长大,当爸妈们一次次享受着宝宝带来的突如其来的惊喜时,困惑也总在爸妈们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凑了过来,要要命的是,它们往往一拨接一拨,这一阶段的困惑刚过去,下一阶段的烦恼又接踵而来:妈妈刚刚庆幸宝宝终于停止了“说狠话”,没想到他又开始故意惹人生气:好不容易平息了随时爆发的大脾气,宝宝的小手却又动不动伸出来打人……妈妈背上的“灭火器”似乎一时也卸不下来。更糟糕的是,妈妈们往往不知道“麻烦”产生的原因何在,又怎样去正确“灭火”?

让我们用80个实用妙招,帮您轻松愉快地应对18个常见的宝宝成长行为,解决您当下的育儿困惑吧!

其实,宝宝的很多看似让爸妈头疼的行为,都是小人儿成长中的正常现象,根本不适合用成人的眼光和标准去看待和衡量。爸妈要做的是:正确地看待、合理地引导和必要的宽容,给宝宝成长一个从容的过程。或许过几个月,如果不翻看以前的育儿日记,你可能早就会将当初的困惑和烦恼忘得一干二净。

一、大脾气

典型表现:

稍微不顺心就大哭大闹、大吵大叫,甚至摔东西、撒泼打滚,而且很难平息,有时候还会持续很长时间,大人也很难劝阻。

宝宝为什么这样做

如果可以排除先天神经类型的原因,宝宝的大脾气往往是伴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而出现的

对于那些语言能力还比较局限的宝宝来说,脾气一般起因于有了需求主张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当养护者无法及时满足这种需要甚至无视这种需要时,小脾气便被引爆了

如果宝宝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脾气则可能起因于惊恐、孤独或不被赞赏的负面情绪

爸妈怎么办

1.父母首先要意识到发脾气是宝宝成长过程中比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千万不要把宝宝容易发脾气视为家庭教育的失败。根据美国亲子沟通专家帕蒂的提法,发脾气其实是宝宝的心理康复机制之一,借助这个过程,宝宝将发泄掉许多不良情绪,比如沮丧和无助感。所以,爸妈不要轻易用强制的办法终止这一过程。

2.没有无缘无故的脾气。当宝宝发脾气时,父母还应学会查找脾气背后的原因,比如,是否忽略了宝宝的某项需求?是否自己处理;中突的方式让宝宝产生了不公平感?宝宝是否遇到了什么学习障碍?……这类追问更容易帮父母做到对症下药,而宝宝也将从父母善解人意的处理方式中学会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

3.学会接纳宝宝的脾气固然重要,但如果还没有足够的耐心处理宝宝的脾气,就不要硬撑着,可以让其他家人帮着留心“脾气风暴”中的宝宝的安全,自己则到另一个房间冷静一下。离开之前可以跟宝宝解释一下,比如“妈妈感到自己的脑袋都快爆炸了,看来妈妈需要冷静一下”之类的话,千万不要说些“再哭就不喜欢你了”、“哭够了再来找我”这样的话。我们可以让宝宝看到自己耐性的极限,但不能否定宝宝的情绪,给宝宝的痛苦雪上加霜。

二、爱打人

典型表现:

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动辄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甚至在不明原因的情况下上去就打人。

宝宝为什么这样做

宝宝出现打人行为,原因多种多样,但主要有如下几种:

受交往技能的限制,遇到问题时不懂得艺术地解决,便简单地采取了打人的策略特别是在多次动手打人都能达到预期效果后,就更容易认为“打人”是他左右这个世界的有力武器,自然就会频繁借助它的威力了。

安全感不巩固,遇到非常态的环境就容易紧张,进而通过打人来先发制人、自我保护。

教养方式不当如果养护者在教育过程中经常采取暴力方式,对宝宝来说就是一种消极影响,一来宝宝可能会习得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二来受到责打的宝宝可能会把不良情绪发泄到其他人身上。

爸妈怎么办

4.适时进行交往技能的教育,引导宝宝通过非暴力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并及时鼓励宝宝的正确行为。

5.培养宝宝的安全感(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爸妈可以参考相关资料)。

6.利用宝宝善于模仿的心理特点,给宝宝讲一些正面的故事,为宝宝树立一个榜样以供模仿,同时停止打骂的教育方式。

7.对宝宝的交往圈子最好有个控制,少让宝宝和一些爱动手的宝宝来往。

8.对于已经具有一定语言能力的宝宝,可以诱导其说出打人的原因,对症下药,及时处理,逐个“击灭”。

三、好胜心理

典型表现:

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凡事都要争第一,达不到目的就灰心丧气甚至耍小性子。

宝宝为什么这样做

宝宝在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会有意无意地逐渐喜欢在横向比较中确认自己的本事和价值,这就是竞争意识的来源、所以,“好胜心”对于这个时期的宝宝来说,应该说是一种本能,未必具有道德层面的意义。

当然,宝宝喜欢争强好胜,还可能是因为父母不经意间给了他们这样的暗示,即宝宝表现好了就高兴,表现不好了就不高兴,以成败论犒赏久而久之,就让宝宝形成了一定错觉:爸爸妈妈只喜欢胜利的我,如果输给了别人,他们可能就不喜欢我了。于是,宝宝便出现了为讨爸爸妈妈欢心而好胜的行为。

爸妈怎么办

9.认识到好胜行为对某个年龄阶段的宝宝来说具有合理性,在坦然接受的同时,对宝宝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宝宝的好胜心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10.日常生活中跟宝宝互动时,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反应,不要过分在意他们的输赢,否则就可能“逼”出一个好胜的宝宝。

11.如果宝宝已经出现了过分好胜的习惯,正确的做法并不是禁止宝宝竞争,而是让宝宝明白失败了并不是一无是处。比如,宝宝和别人玩“扳手劲”失败了,您可以这样安慰他:“虽然你的手劲不如××大,但跳得比他高啊!”慢慢地,宝宝就会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不可能事事都比别人做得好。只要自己努力了,不论成败,自己都是父母最爱的那个小孩。

12.父母还可以有意创造一些教育契机。比如,在跟宝宝比赛时故意输掉,然后学着宝宝的样子生气地“罢工”,并说些“输了,不玩了,真没劲”的话。如果宝宝反过来恳求你继续玩,则在继续玩的时候赢他,而后观察他输了之后的反应。如果宝宝输了还像平时一样不开心甚至“罢工”,就引导宝宝反思父母刚才输了“罢工”时宝宝作为赢家的所思所想,让宝宝知晓胜败乃常事的道理。如果宝宝输了能够做到继续努力,就借机表扬他有“输得起”的勇气,然后父母在接下来的游戏中就故意让宝宝赢,让宝宝体验“输了并不可怕,只要不放弃努力就可能成功”的道理。

13.在宝宝与同伴交往或阅读绘本、观看碟片的过程中也可以随机渗入相应的教育。宝宝渐渐就会明白最重要的是游戏或交往本身的快乐,而非谁强谁弱这个结果。

14.必要时,父母甚至可以淡化对宝宝成功、成绩的反应,强化对其“输得起”行为的肯定。当

然,这要把握一个度,不要矫枉过正,否则,宝宝果真一点竞争意识都没有了,也未必是件好事。

四、不收拾玩具(归位意识较差)

典型表现:

玩具玩完后满地狼藉也不管,或者就地一扔而后干别的事情去了。

宝宝为什么这样做

芏芏不爱收拾玩具与归位意识发展不好有关,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秩序感。

爸妈怎么办

归位习惯的背后是良好的秩序感,对于3岁之前的宝宝来说,秩序感的发展还不会很充分,所以家有这个年龄段宝宝的父母不要对此期望值过高。3岁之后的宝宝,随着秩序敏感的加强,就有可能以归位为乐了。但宝宝不会天然发展出归位意识,需要父母做如下方面的引导:

15.注意言传身教,养成用过的东西及时归位的习惯,并及时通过语言强化这样做的道理。这样做,一来可以唤起宝宝的秩序感,二来对宝宝也是最好的示范,因为宝宝是“偷学大师”。

160多给宝宝看一些带相关情节的绘本或碟片,比如《巧虎》、《收起来》等,引导宝宝向故事里的小主人公学习。

17.如果不管大人想什么办法宝宝都不配合归位,则可以引入强制措施。比如,宝宝玩喜欢的玩具时,不及时归位就把这个玩具“没收”,让宝宝体验不及时归位带来的负面结果。

18.给宝宝制定的归位规则要执行到底,一旦破坏就果断地给宝宝“惩罚”,不破例,不让宝宝心存侥幸。

19.家里玩具太多的话,有时候也会让宝宝变得爱随便乱扔玩具。爸妈可以把宝宝不大用的玩具收起来,就留几个常用的在外面,这样宝宝就知道珍惜了。

五、不知轻重的“狠话”

典型表现:

喜欢说一些很厉害、很难听的话,比如:“我要把你从楼上踢下去”、“你真是个大笨蛋”、“我要掐死你”之类的话。

宝宝为什么这样做

套用敏感期的理论,这种“狠话”就是孙瑞雪所说的“诅咒式语言”,一般发生在语言敏感期的某个阶段由于宝宝说这类话的初衷是体验语言的力量,大人越是重视他的这种表达,反应越剧烈,宝宝说得就越来劲

当然,狠话也可能是模仿来的如果宝宝的成长环境中经常出现这类语言,善于模仿的宝宝便可能“偷学”过来

爸妈怎么办

20.宝宝说狠话时,父母不妨以冷处理为主,当做没听见。宝宝发现这种语言其实没有产生什么力量时,就没有继续说的动力了。

21,为宝宝提供健康的语言环境,让宝宝无处模仿。

六、顽皮淘气

典型表现:

喜欢捣鬼搞怪,且以成功后引起他人注意为乐。

宝宝为什么这样做

宝宝喜欢调皮捣蛋可能有如下几个原因:

体验自己的力量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宝宝渐渐意识到自己和别人是有关系的,自己的言行可能会引起别人不同的情绪反应在这个过程中,他体验到自己的力量,进而喜欢上通过捣鬼左右别人的情绪。

自我发泄宝宝的大动作技能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之后,喜欢到处探索,交往意识也日渐加强但由于活动和交往空间的限制,这些意愿通常难以得到满足。在旺盛的精力还没有更理性的宣泄渠道之前,捣乱、搞鬼当然成为一种选择。

引起大人注意有时候宝宝淘气是因为情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想借此引起大人注意,进而获得关爱。

爸妈怎么办

22.认识到淘气是这个年龄段正常的行为表现,不给宝宝乱贴“多动症”、“皮得要死”之类的标签,以免让宝宝受到负面的心理暗示。

23.耐心分析宝宝淘气背后的原因,对症下药。如果是因为情感需求缺失,就给予更多的关爱;如果是因为精力旺盛无处发泄,就多带宝宝出去走走,给宝宝找个玩伴,让宝宝更妥当地释放自己的能量。

24.当宝宝通过淘气来试探我们的反应时,我们要及时表明自己的态度,借机帮宝宝调整行为底线。比如,当宝宝拿着插头玩耍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妥善制止,平静地把宝宝抱开,告诉他插头是用来通电的,不是用来玩的,并进行更安全的防护。

25.淘气有时候也为密切亲子关系提供了契机。有时候我们不妨放下大人的架势,同正在淘气的宝宝闹作一团,那么亲子之爱很可能在这种没有“年龄界限”的打闹中得到提升。

26.当宝宝在淘气中表现出一定的创意时,我们还可以因势利导将宝宝淘气的能量导向更理性的轨道。比如,当宝宝把布娃娃扔得到处都是时,我们不妨蹲下来抱起布娃娃,温柔地哄她睡觉,或许受到感染的宝宝也会跑过来,跟我们玩起“过家家”的游戏呢。

七、热拗

典型表现:

喜欢想当然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尽管有时候这种意愿看起来是“不可理喻”的胡闹,可一旦被拒绝,宝宝就会烦躁不安,大哭大闹。一般来说,宝宝的执拗敏感最容易出现在3~4岁。

宝宝为什么这样做

秩序感作怪宝宝喜欢尊重既定的习惯或程序做事,并期待世界按照这种秩序感运行,一旦秩序遭到挑战,他就会为了维护这种秩序而抗争。比如,《捕捉宝宝的敏感期》一书中有一个案例:一个小男孩喜欢穿着外套睡觉,即使阿姨需要给他换内衣的时候,他也认为不能把他的外套脱下来,但是换内衣必须把外套脱下来,结果他就大哭大闹不已……

两岁以后的宝宝,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和探索能力的提高,他们发现自己可以控制越来越多的东西,由此也变得喜欢挑战大人,并从中体会自己的力量所以我们常说这个年龄的宝宝已经进入了“第一个心理反抗期”。

爸妈怎么办

27.认识到执拗是宝宝成长过程中难以逾越甚至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阶段,爸妈要做好耐心陪宝宝度过这段时期的思想准备,不过多限制他们的淘气行为。因为我们缺乏耐心的简单处理,可能不利于宝宝顺利走出这个敏感期,从而对他们今后的心理发育产生负面影响。

28.很重要的一点是,夫妻双方在宝宝面前最好统一认识,否则,就会出现宝宝闹起来时两个人反差较大的处理方式,很容易让宝宝“钻空子”。

29.尽量满足那些合理的或者非原则性的需求。对于那些原则性的要求,如果我们不能满足,也要理解宝宝,做好慰抚工作,通过拥抱、讲道理、转移注意力、寻找替代目标等平息宝宝的痛苦。

30.多体察宝宝的秩序要求,尽量顺从他们的这种要求,在吃不准的情况下,还可以多征求他们的意见,以免不小心惹火了小家伙。

八、占有欲强

典型表现:

自己的东西不让别人动,别人一动就大吵大叫地嚷着“这是我的”、“不让弟弟坐我的小凳子”之类的,看到别人的好东西则想占为己有。

宝宝为什么这样做

一般来说,这种行为是宝宝两岁之后才出现的,因为随着宝宝自我意识的发展,渐渐出现了对自身所有权的主张,并尝试着努力维护这种所有权有时候这种所有权意识还适用得相当广泛,即使那些原本不属于他的、但看起来很好或者只是他先发

现的好东西,他也会去主张自己的所有权,于是就发生了这样那样在成人看来有点“自私”、“霸道”的独占行为。但这种行为只是阶段性的,随着宝宝分享意识的发展,这种独占现象将有所减缓。

爸妈怎么办

31.要认识到这种行为只是阶段性的,是宝宝自我意识发展进程中的正常表现,没有道德意义上的动机。

32.理解和包容他们的行为,不乱给他们扣“自私”、“小气鬼”之类的帽子。

33.尊重宝宝的所有权意识,可以给宝宝讲分享的道理,但不强迫宝宝分享,否则宝宝在刚刚学会主张自己权益的时候就习惯于被剥夺,成人后容易养成依附人格。

九、说谎

典型表现:

喜欢说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话,有时候还一脸的无辜。

宝宝为什么这样做

说谎是幼儿期常见的行为,主要成因如下:

宝宝想象力有了一定发展之后,有时会出现难以分清想象与现实的情况,所以很容易把想象出来的东西当成现实来表述,严生说谎行为。

如果父母处处以“好宝宝”的标准要求宝宝,宝宝在这种压力之下,就可能会认为:只有我做个好宝宝,爸爸妈妈才会喜欢我,如果我承认了某件“不乖”的事情,比如弄脏了地板,他们就不会喜欢我了,而如果我说自己做过某项“好事”,爸爸妈妈就会更高兴的在这些情况下宝宝也很容易出现说谎行为。

有时候说谎还是宝宝逃避某项“苦差事”的借口,比如,当宝宝不愿意去幼儿园的时候,就可能声称自己还有别的事要做,试图“逃过一劫”。

爸妈怎么办

根据宝宝谎言背后的原因对症下药:

34.如果宝宝因为想象和现实混淆而说谎,我们就不妨多琢磨一层,看看宝宝背后的真正需要或担忧是什么,在找到这个根源的基础上跟宝宝“共情”,引导宝宝说出谎言背后的真实意图,并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需要或排解他们的担忧。

35.如果宝宝迫于“乖宝宝”的压力而说谎,我们就要反省一下,是否自己的期望值太高了。如果是的话,就要重新设定自己的期望标准,让宝宝有机会按照正常的心理发育节奏展示自己。

36.如果宝宝实在想逃避一件不想做的事情而说谎,我们不妨理性地想一想,宝宝是否必须要做这件事。如果可做可不做,不妨放宝宝一马;如果必须要做,则要给宝宝讲清道理,支持宝宝面对属于自己的责任或义务。

十、喜欢咬人

典型表现:

喜欢咬人,有时候甚至没有任何征兆就突然下口。

宝宝为什么这样做

宝宝咬人的原因多种多样,对策也应有所区别,下面就分不同情况进行介绍。

长牙:

长牙期的宝宝往往由于乳牙萌出时刺激牙床而出现牙痒现象。宝宝的20颗乳牙一般在2~2.5岁出齐。如果2.5岁以内的宝宝出现了咬人现象,父母应该首先考虑是否因为在长牙。

爸妈怎么办

27.给宝宝提供一些稍硬的食物供他们咀嚼,借以缓解出牙期的不适,减少宝宝的咬人冲动。

口腔敏感期没有充分发展:

宝宝1岁之前往往要经历一个口腔敏感期,喜欢把拿到手的东西塞进嘴巴里进行“探索”,有的家长怕这样不卫生,看到宝宝用嘴巴咬,东西就会制止,以致宝宝的口腔探索欲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出现滞后或补偿的现象,其表现之一就是喜欢咬人。

38,给宝宝提供不同质地、硬度、味道、形状的干净东西,供撕咬和品尝,以补偿宝宝错失的探索机会。

39.有的时候,倘若宝宝觉得皮肤之外的东西实在“不解渴”的话,我们也不妨牺牲一下,拿洗净的胳膊等痛觉不明显的部位让宝宝咬几次。不要担心宝宝会上瘾,就像孙瑞雪老师所说:“咬皮肤似乎能很快满足这一敏感期,并让宝宝迅速度过。然后,儿童会出现高度的宁静和下一步的智能需求。”

用咬人来表达爱意:

两岁以后的宝宝,尽管交往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但交往技能却没有相应地发展,以至于把咬人作为表达爱意的方式,尤其是对那些经常被爸爸妈妈亲吻的小朋友来说,这种方式更容易被采用。因为小家伙被爸爸妈妈亲吻时感觉很好,于是便模仿着去亲别人,由于尚不懂得如何把握“示吻”的度,结果把牙齿也用上了。

爸妈怎么办

40.遇到这种情况,一方面,我们要相信随着宝宝交往技能的发展,用咬人来表达爱意的行为会渐渐消失;另一方面,也不妨通过积极引导或避免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示范,让宝宝放弃或忘记这种表达方式。比如,跟宝宝在一起时,尽量别再用亲吻来表达爱意,以免宝宝进行不恰当的模仿,并对宝宝表达爱意的方式进行指导。

好奇心作怪:

两岁的宝宝好奇心特别强,连他人的表情都可以进入他们的探究之列。如果哪天小家伙无意中基于其他原因咬了别人,碰巧发现被咬者的应激反应很好玩,就很可能恋上这种捣鬼的感觉,借以观察千变万化的表情。

爸妈怎么办

41.既然宝宝是因为好奇而咬人,就不妨拿更新奇的事物来转移他的注意力,如果再不奏效,就索性严肃地告诉宝宝:“人是用来爱的,不是用来咬的!”并果断地用行动制止宝宝的咬人行为。很可能开始宝宝会不听劝告,甚至会哭闹地坚持,但重复几次后,宝宝就会接受“人不是用来咬的”这个“探究结果”。

无聊或发泄情绪:

像大人一样,宝宝也有无聊或郁闷的时候,由于幼小的他们尚未掌握理性的宣泄渠道,咬人有时候就成了发泄的方式

爸妈怎么办

42.给宝宝充分的关爱,及时满足宝宝的合理需求,最大限度地避免宝宝的消极情绪,从而减少宝宝咬人的机会。

43.如果宝宝仍然有因情绪而咬人的机会,在上述转移注意力、劝导等处理办法无效的情况下,就耐心倾听宝宝哭吧!

十一、不守规则

典型表现:

做事不按常理出牌,我行我素,没有规则意识。一般发生在低幼儿,特别是没有上过幼儿园的1~2岁宝宝身上。

宝宝为什么这样做

由于低幼期的宝宝还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即使与小伙伴一起玩耍,他们感兴趣的也不是小伙伴本身,而是他们共同的玩具或活动,因而容易出现旁若无人的“独自游戏”情形,不会遵循什么规则。

爸妈怎么办

44.对于2岁以下的宝宝来说,不要强求宝宝遵守一定的规则,因为对于这个时期的宝宝来说,游戏只是一种带来快乐体验的本能宣泄,如果过早予以干预和限制,则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发展。

45.规则意识可以在同伴合作游戏中逐渐形成,父母可以多给宝宝提供同伴交往的机会,让宝宝在交往中认识遵守规则所带来的良好结果,增强相应的愉悦情绪体验,并适时予以语言强化,帮宝宝建立起对规则的积极态度定势。

46.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宝宝还比较容易逆反,正儿八经的说教可能不会达到很好的效果。适当借助绘本或其他形象的教育手段,并注意保持随机、及时的原则,可能会更容易让宝宝接受。

十二、喜欢重复

典型表现:

喜欢重复地做同一件事,比如,一本书看了十几次,一首歌听了十几遍还乐此不疲,如果要求他换一个,他就很不开心。

宝宝为什么这样做

宝宝喜欢重复主要跟他们的学习方式和心理发展特点有关

一方面,幼小的宝宝由于记忆力和理解力还相对有限,一个新奇的概念、词句、旋律或事物往往需要经过多次的重复,才能在不断强化中将他们纳入长时记忆,成为可以随时提取的表象、语言等创造素材。

另一方面,在“全能”的父母面前,幼小的宝宝常常会因为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或身外的世界而感到自卑,而“重复”能使其感受到力量和独立。因为如果宝宝能够“重复”进行一种活动的时候,往往是由于他能够自主地控制那种行为(比如,熟练地往瓶子里装、倒豆子)、拥有选择自由(比如,指示妈妈给他放某首歌)或者体验熟悉的场景(比如,温习同一个睡前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宝宝通过控制局面而获得一种力量,进而产生心理的安全感。

爸妈怎么办

47.既然“重复”是宝宝的学习方式和获得心理能量的基础,我们就不妨多一份耐心,在陪宝宝“重复”做事的过程中分享他们成长的快乐,这既是对他们学习方式的尊重,也是对他们选择自由的肯定。

十三、多动

典型表现:

喜欢爬上爬下、扔来扔去、钻进钻出、东摸西动,仿佛没有停歇的时候。

宝宝为什么这样做

发展心理学中有个“自发使用原理”,即有机体内部的某些机体功能形成和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婴幼儿就会自发地加以充分利用所以,随着宝宝大小动作技能的发展,宝宝便可能在自发运用这些技能的过程中变得十分“多动”。

爸妈怎么办

48.剔除不合理的“乖宝宝”情结,认识到一个身心健康、精力旺盛的两岁宝宝,本身就是活泼爱动的,只有那些患有营养不良或其他疾病的宝宝才懒言少语。

49.顺势而为,给宝宝创造一个安全、宽松的活动环境。

50.更积极的做法则是适时对宝宝进行安全教育,让宝宝学会自己保护自己。

51.不要给宝宝乱扣“多动症”的帽子,否则,宝宝轻则会感到逆反而愈加好动,重则将受到负面的心理暗示,这对宝宝的心理发展和行为导向是极为不利的。

52.如果实在无法忍受宝宝漫无目的的乱动,也可以引导宝宝合理释放旺盛的精力。比如,用比较有意义的活动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或带宝宝走进大自然等新奇的空间,在满足宝宝探索欲的同时拓展他们的视野。

十四、黏人

典型表现:

一刻也不想离开妈妈,妈妈在场就不想让别人抱,妈妈离开就大哭大闹、难舍难分。

宝宝为什么这样做

黏人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种:

妈妈陪宝宝的时间太少,宝宝对妈妈的情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尚未同妈妈建立起安全型的依恋关系,离开妈妈便感到不安

受突发事件的影响,让宝宝的秩序感受到冲击,产生了“无法掌控局面”的不安全感。

爸妈怎么办

53.要认识到“黏人”不是坏习惯,而是宝宝心智成熟的一种表现。用家庭教育专家小巫的话说,这说明宝宝的判断力和选择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他能够判断自己单独做事与跟妈妈在一起的不同,也有能力做出让自己更快乐的选择――跟妈妈在一起。

54.宝宝黏人时,千万不要强行将其推开。宝宝只有从妈妈那里得到足够的情感满足,才会建立起安全型的依恋关系。

55.把自己交给宝宝去“黏”并不意味着可以放弃对宝宝的引导,在陪宝宝的同时,不妨加强对他的独立性的培养。比如,有意识地陪宝宝做些游戏或简单家务,并不时夸赞宝宝在这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样可以让宝宝意识到自己的力量,从而增强“掌控”生活秩序的信心。

56.日常生活中不要吝惜表达自己的爱,有时候一些看似无力的话,如“你是妈妈的最爱”、“无论发生了什么事,妈妈都爱你”等,对宝宝来说都是很珍贵的承诺,能让他确认父母对他的爱。

57.任何时候都不要对宝宝说“大灰狼来了”、“警察叔叔来抓你了”、“你再这样,妈妈就不要你了”之类的话,否则宝宝的安全感将受到伤害。

十五、故意惹大众生气(叛逆)

典型表现:

宝宝变得不那么“听话”了,以拂逆大人的意志为乐,处理不当时,他还会爆发严重的执拗,让人手足无措……一般来说,这种情况容易发生在两三岁的宝宝身上。

宝宝为什么这样做

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宝宝会越来越有自己的主张,但成人出于社会规范的限制,往往会对宝宝实行这样那样的限制。偏偏幼小的宝宝尚不懂得拐弯抹角,于是便经常公然反抗,以至于有“故意作对”之嫌。

爸妈怎么办

58.认识到“叛逆”是每个正常宝宝都必然会经历的一个阶段,调适自己的心态,适应宝宝特殊阶段的表现。

59.讲究说服策略,不要动辄就用“你要听话”来训导宝宝。因为对于叛逆期的宝宝来说,这样的说教可能会有两个负面后果:

让他们更加逆反而故意不听大人的话;

如果宝宝经常迫于大人的权威而变得“听话”,则他们表达自我的主张就容易被压抑,甚至形成一种“奴性人格”。

60.“欲擒故纵”+“君子协定”,让宝宝自觉就范。比如,我的女儿桐桐不爱睡觉,有时候晚上9点多了还在床上跟我们闹腾或看书。如果强硬逼她睡觉,肯定难以达到目的,这个时候,我们便先退一步,跟她商量个“君子协定”,允许她再玩或再看一会儿书,但玩完或看完就得睡觉。这样做往往就能达到让她睡觉的目的。

61.利用宝宝的叛逆心理来个正话反说、声东击西。比如,桐桐有时候挑食,很难劝她吃进去某个东西。遇到这种情况,有时候我就把这个食物准备好之后,先拿给桐桐爸,等桐桐爸吃得津津有味时,我再故意说:“别让桐桐看见了,她可不能吃这个。”小家伙一听自己不能吃,拗劲就上来了,非要跟我们抢着吃。她原本不吃的东西往往就在这样的争抢中吃进去了。

62.应对逆反期的宝宝,虽然要以宽容、尊重和艺术地处理为主,但有一种情况需要父母坚持一下底线,那就是当宝宝的“叛逆”会招来生命危险、健康风险或妨碍他人时。比如,不让他动插座,他偏要动;大冷天让他穿衣服,他偏不穿;不让他打小朋友,他偏要打……这个时候往往由不得父母“迂回”制止,当下的强硬阻止便成为不可少的应对之策,只是事后最好跟宝宝讲清个中的道理。宝宝也需要这样的规范来明白行为的限度,这有助于他们的正常社会化。

十六、“人来疯”

典型表现:

家里一来客人宝宝就开始出风头,上蹿下跳,过分活跃,甚至动辄打扰大人和客人之间的谈话,给父母带来尴尬。一般发生在3~7岁宝宝身上。

宝宝为什么这样做

“人来疯”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种:

渴望得到关注平素爸妈对宝宝的关注不够,致使宝宝不得不想办法来吸引爸妈的注意。

空虚无聊爸妈忙于招待客人,使得宝宝因寂寞难耐而寻机作乱

爸妈平时对宝宝管得太严,宝宝的情感被压抑,客人的到来让宝宝找到了发泄的机会。

自我表现的欲望宝宝有了本领,就会有自我表达的欲望,而客人的到来则给他们提供了舞台。

爸妈怎么办

63.为了避免宝宝因为被忽视而作乱,爸妈可以适当让宝宝参与招待活动。比如,郑重向客人介绍自己的宝宝,让宝宝帮父母摆摆桌椅碗筷,给客人拿个水果,给宝宝适当插话的自由等。

64.尊重宝宝爱表现的特点,因势利导,给宝宝在客人面前展示自己本领的机会。一般来说,表演完毕客人总会给宝宝一定的夸赞,宝宝的“向好心理”也会因此被强化。如果此时爸妈再对宝宝进行礼貌待客之类的表扬与心理暗示,宝宝一般就不好意思再作乱了。

65.即使宝宝的闹腾影响了主客之间的交流,最好也不要当面惩罚和训诫宝宝,以免宝宝因自尊受伤而“破罐子破摔”大哭大闹。

66.宝宝“人来疯”时,采用转移注意力等比较缓和的办法更为可取。比如,给宝宝一件他从来没有玩过的玩具;借机让宝宝搭个积木给客人看看等等。

67.对于那些“人来疯”倾向比较明显的宝宝,爸妈除了平时做好礼貌待客的规矩教育外,还可以在来客之前给他打个预防针,比如明确告诉宝宝,如果客人来了做个乖宝宝就给他买想要的玩具。

十七、胆小

典型表现:

对外界刺激异常敏感,怕这怕那:在公众场合不敢放开自己。

宝宝为什么这样做

宝宝胆小主要有如下几种原因:

爸妈平时对宝宝呵护太紧,动辄提醒宝宝这里危险、那里不能动,致使宝宝感觉周围充满了“险情”。

爸妈喜欢用吓唬的方式教育宝宝,使宝宝缺乏安全感。

宝宝有过受惊吓的体验。

宝宝的气质类型属于抑郁质,比较容易羞怯

爸妈怎么办

帮助宝宝克服胆小羞怯的性格,爸妈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况对症下药:

68.教养宝宝时适度放手,不过分保护宝宝。

69.给宝宝提供相对安全的活动空间,避免经常对着宝宝提醒这样那样的危险,或者让宝宝遭遇这样那样的危险。

70.避免用吓唬的方式教育宝宝,以免剥蚀宝宝的安全感。

71.如果宝宝不慎受了惊吓,注意帮宝宝“脱敏”。比如,如果宝宝滑滑梯时不慎摔了下来,爸妈要想办法让宝宝体验到,只要防护得当,滑滑梯并不容易发生意外。

72.如果宝宝生而“胆小”,爸妈就要对宝宝的行为多一份宽容,不急于改变宝宝,以免给宝宝更大的压力。

73.任何时候都不要当面说“你怎么这么胆小”、“我们家宝宝胆子太小了”之类的话,以免宝宝受到消极的心理暗示。

十八、不爱“打招呼”

典型表现:

遇到亲戚邻居时,爸妈让宝宝打招呼,宝宝却不配合。

宝宝为什么这样做

如果排除心绪不佳、叛逆、不喜欢当事人等原因,宝宝不喜欢跟别人打招呼可能有如下几种可能:

宝宝性格内向,羞于叫人。

宝宝平时的生活圈子比较封闭,很少跟别人发生交往,遇到陌生人容易紧张。

父母事先忽视了礼貌教育,遇到熟人又拉着宝宝“仓促上阵”,宝宝不知道遇到熟人应该问好的道理,只能选择本能的排斥。

爸妈怎么办

74.如果宝宝拒绝叫人是性格使然,爸妈就不要强求。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只要宝宝在以他惯常的友好方式做出反应,爸妈就不必介意。

75.性格不是一天能改变的,我们应该给宝宝时间。

76.平时多给宝宝提供交往机会,消除宝宝见到陌生人就紧张的心理。

77.爸妈平时要注重言传身教,在日常生活中做好礼貌待人的言行示范,久而久之,宝宝便会“偷学”了爸妈的技能。

78.宝宝拒绝叫人时,千万不要当众批评宝宝,那样容易让宝宝把打招呼跟不愉快的情感体验联系起来,进而产生对这种礼貌言行的消极态度,今后遇到这种情况,更加容易逆反。

79.化尴尬为教育契机。比如,当宝宝拒绝跟阿姨打招呼时,面对等待回应的阿姨,爸妈可以先“替”宝宝跟阿姨打招呼。听到爸妈替宝宝说的“阿姨好”,阿姨就反过来跟宝宝回打招呼。在这个互动过程中,被阿姨招呼的宝宝不仅可以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还可以从爸妈那里学习到如何跟别人打招呼。

80.爸妈在事后要及时对宝宝进行相应的礼貌教育。相信几次实践之后,宝宝再看到陌生人的时候,金口难开的状态肯定会有所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