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追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追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标倡导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靠问题的解决实现学习目标的,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既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呈现高效课堂,这就需要教师在突破重难点时的问题设计能把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引向深处。本人认为课堂活动中要让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向更深层次发展,教师的追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追问,顾名思义就是追根问底。它是课堂教学中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师教学方法与艺术全书》曾讲到:“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据此,教师对“追问”的认识和有效策略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它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吃透教材,把握好重难点,全方位了解学生,根据课堂的不同情况、学生的不同层次进行有针对性的追问。

一、在学生无疑处追问

新的教学理念提倡课堂上教师精讲、少讲,学生多 “练”(训练能力与培养习惯),这就要求教师的活动设计也要随之少而精。有时一活动学生就能“答”,由于受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的限制,学生的自主体验和自主思考难免出现肤浅疏漏之处,这就需要教师的调控和引导,对学生的回答追因、追根,让学生的思考和体验得到深化。此时教师的追问就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引导学生用割补法推导出公式后,笔者设计了一些有梯度的练习巩固知识,最后出示的是一个铁丝制的长方形,演示变形过程后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发现长方形变平行四边形后周长不变,面积变小了。笔者并未满足学生的回答,紧接着追问:为什么面积变小了?请验证你的发现。此问一出,又把学生的思维引向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转化上来,学生通过画草图、推导、验证等方法进一步了解了两图形的内在联系:面积变了,是因为同一条底对应的高在变化。

二、在学生质疑处追问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说:“什么是学问?就是要学怎么问,学会思考问题。”学生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学习活动中,常常会产生许多困惑:为什么?怎么办?是把答案“灌输”给学生?是置之不理?这些做法只会让学生或被动的接受知识,形成机械记忆;或是挫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时教师最明智的做法是通过追问细化问题,让学生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去思考、去发现、去认识,使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

例如在教学《乘法三种运算定律》的过程中,笔者在学生未通过自己的体验明确运算定律的作用就告诉学生三种运算定律能使计算简便时,有学生就大胆质疑:“分配律一定简便吗?”这时笔者才意识到过早地下结论没能让学生信服,于是问:你现在认为不一定简便吗?那我们来考考对方吧。环节一:师说你做(让学生了解数字特点);环节二:生说师做,同学互考(掌握运算规律)。两个环节让学生在做题、出题的过程中明晰分配律的意义,最终让学生发出感慨:观察入微,掌握数字特点,运用分配律能使计算简便。

三、在生成性活动中追问

新课标重视课堂教学的预设,更重视课堂的生成。在动态的课堂教学中,任何一个熟悉、了解学生的优秀教师都不可能将各个问题设计得完全切合学生实际。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能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在教学长(正)方体的特征时,笔者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小棒和一些橡皮泥搭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有些小组搭出了“漂亮”的长方体、正方体,可是有的小组搭出的长方体、正方体就是不像样,还有的小组就连一个完整的长方体也搭不成。这简直出乎教师的意料。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请没搭好的小组仔细看看自己使用的材料,能找到搭不好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原因吗?学生经过观察、对比发现小组里的小棒长短不一,及时剪切小棒,很快就搭好图形。在老师请大家仔细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说说它们有哪些特征时,是最先搭不好的小组回答全面。由此可见教师找准问题症结,及时有效的追问分解问题也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四、在学生争论处追问

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老师的“教学六法”中有一个阶段是学生自学后讨论。“讨论”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当前课堂中常见的学习方法,它能让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释疑解惑、内化知识。很多时候,学生的讨论是很热烈,但有时仅凭自己的知识经验主观定位,不能进一步深层次的思考,易出现学生观点不一致的情况。对于学生理解的偏差,教师要抓住追问时机,不要急于做裁判,下结论,应提出与前一问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思考,让学生知道自己理解偏差的根源。

在执教数学活动《找次品》时,学生能用学具从3、5、9中找出次品。在操作过程中有学生发现把物品分为3份很容易找出次品,也有学生尝试过从8、10中找次品的方法,发现把物品分成2份很容易找,双方辩论起来。教师根据本节内容“找次品”中渗透数学方法的目标,追问:找次品时,分2份好还是3份好?每一份几个好呢?把学生争论的焦点一“探究问题”的方式抛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多组数据、反复验证得出结论:找次品时,尽量把物品平均分,不能平均分时,最多的一份与最少的一份只能相差1。由此可见,学生的争论是一个突破难点的契机,能把学生一步步地引向成功。

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追问

学生存在差异是不争的事实,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不同,能力水平也不一样。据此,教师设计追问时不仅要针对教材、指向教材,更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尊重学生,把不同层次的追问内容指向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适时的追问,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阔思路,突破难点,活跃思维。

在执教《两位数乘一位数》时,出示12×4,怎样口算?让学生自己想办法,也可以在四人小组里商量一下。当学生掌握了几种口算方法时,追问:还有不同的方法吗?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用你喜欢的方法口算18×3。教师的追问既照顾了学生的个别差异,让思维敏捷学生的方法得以共享,也让一般的学生能回顾自己喜欢的方法,并让学生至少掌握了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才有了方向;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才有了动力;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才会有创新。让我们重视追问,凸显数学的核心理念;让我们重视追问,拓展孩子的认知结构;让我们重视追问,凸显学生的能力训练。

参考文献:

[1]邵怀领.课堂提问有效性:标准、策略及观察[J].教育科学,2009,25(1):38-41.。

[2]孙保华.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有效追问[J].教学与管理,2010(1):41-43.。

[3]陈晓东.运用追问 激活课堂[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