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关系强度理论的集群网络知识流动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关系强度理论的集群网络知识流动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网络强弱关系被视为影响集群网络知识流动的重要因素:强关系通过企业间的信任传递复杂知识,有利于隐性知识流动;弱关系能够提供丰富的异质性信息,有利于显性知识流动。集群网络的发展需要在强、弱关系之间保持一种适当的平衡。在分析集群网络强弱关系动态平衡实现机理的基础上,结合知识转化的SECI模型构建基于强弱关系互动分析的集群网络知识转化模型。

[关键词]关系强度 集群网络 知识流动

[分类号]F273.7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知识正日益成为企业独特的资源,成为企业核心能力的源泉。由于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企业自身所拥有的知识存量有限,为保持竞争优势,越来越多的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供应商、客户甚至竞争对手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形成集群网络组织。网络内各节点成员通过知识流动,不断吸纳和创造新的知识。国内外研究表明,企业的知识管理活动是嵌入在特定的关系网络中,网络关系强度的不同对知识流动、知识创新产生不同的影响。

1 关系强度理论

Granovetter在《美国社会学杂志》上发表《弱关系的力量》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关系力量”的概念,将关系划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并提出通过互动频率、感性力量、亲密程度以及互惠交换等4个维度来界定强关系与弱关系。他指出弱关系在传递资源过程中更具重要性,这是由于强关系之间彼此很了解,其知识结构、经验、背景等相似之处颇多,因此相互交往并不能带来进一步的新资源与信息,所增加的资源与信息大部分都是冗余的,而如果在弱关系之间搭起某种形式的桥梁,就可以传递多种多样的资源。所以,增加强关系很少能增加新价值,而弱关系反倒会增加新价值,即弱关系是获取新资源的重要通道,这就是著名的“弱关系的力量”假设。尽管Granovetter的观点在后来的文献中不断地得到证实,但许多研究者也证实个体间缺乏直接关系和大量的交流是影响知识分享的重要原因,并提出了强关系的优势,认为强的人际联系影响知识转移的容易程度。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对关系强度理论的研究主要是从弱关系力量论和强关系力量论这两个视角来描述人际关系,分析信息流动,但是少有学者利用这一理论来对集群网络内外的不同类型知识流动进行分析,并且对于何种强度的关系更有利于集群网络知识的流动尚缺乏深入研究。

2 关系强度与集群网络知识流动

对于知识类型的划分,经合组织(Organization of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m,OECD)将“知识”归纳为4种类型:事实知识(Know―what)、原理知识(Know―why)、技能知识(Know―how)和人力知识(Know―who)。在此基础上,Nonaka进一步将知识划分为两大类别: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是可以表达的,有物质载体的,可确知的。在OECD对于知识的4类划分中,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基本属于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往往是个人或组织经过长期积累而拥有的知识,通常不易用言语文字表达,传播起来非常困难。隐性知识所对应的是OECD分类中的技能知识和人力知识。研究表明不同的社会网络关系,适合传递的知识类型往往是不同的。

2.1 强关系与集群网络隐性知识流动

20世纪60年代,波兰尼(Michael Pdanyi)最早提出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划分,并就隐性知识的概念做出了阐释。他认为所有的知识或者是隐性的,或者是根植于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不仅隐含在个人经验中,同时也涉及个人信念、世界观、价值体系等因素,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人们只能通过亲自参与、观察或实际应用,在“干中学”、“用中学”才能获得或共享。

集群网络是建立在长期合作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组织成员之间往来频繁,有着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组织文化,网络内充满了强关系。强关系往往是个人或组织与外界发生关系的基础与出发点,较易获得,能够传递高质量的、复杂的或隐性的知识。在强关系的网络中,相互之间频繁交流的个体或者有着强烈感情依附的个体之间更容易分享知识。人们都乐意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有利于隐性知识的流动。众多研究都表明,不仅仅实践社群,其他非正式的社会关系网络(如科学共同体、技术共同体、客户关系网络、个人关系网络、学术交流网站等)对隐性知识的传递和共享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强关系能增加社会资本,促进隐性知识的分享和扩散。社会资本是指能获得嵌入在个人或社会群体拥有的关系网络中的、真实和潜在的资源总和。强关系反映了强烈的、充满感情的和长期的、累积性的相互关系。行动者之间的信任和了解,增加了行动者互相交换意见的意愿和达成共识的可能性。在此过程中,成员间的相互信任进一步增进,从而在网络成员之间建立起长期、稳定、互惠的知识协作、知识交流关系。除了企业内员工之间的相互信任、各部门之间的合作程度外,企业的社会资本还包括企业与客户、供应商、竞争对手、咨询机构等之间的商业网络,企业获得知识来源的信息网络等。社会资本的增加,将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和不确定性,加速信息和知识等资源的流动,尤其是隐性知识的传递。

2.2 弱关系与集群网络显性知识流动

显性知识通常被称作是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达的知识。王方华教授认为:显性知识是指那些能够以证实的语言明确表达的,表达方式可以是书面陈述、数字表达、列举、手册、报告等。这种知识能够正式地、方便地在人们之间传递和交流。因此,显性知识并不像隐性知识那样难以传递和交流,显性知识的流动不需要在成员之间建立很强的关系。

弱关系有利于简单信息的传递,促进事实知识的分享。特别是IT技术的发展,更加加强了网络间联系的广度。IT技术的发展给人们提供了新的互动环境和交流空间,使现实人际交往逐步向网络世界延伸,个人具有了更多的弱关系,于是弱关系在显性知识传递和扩散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弱关系相较于强关系的优势还在于它所提供的信息往往重复性低,并且维持弱关系的成本要小于强关系。根据诺兰诺维特的观点,由于弱关系的关系双方平时的互动及交往频率较低,彼此所在的网络结构更为松散,各自所形成的网络体重叠程度较少,因此往往更可能充当不同网络体之间的唯一关系,从而给行动者带来较强关系和更多的信息及资源。

同时,在弱关系的网络中,处处充满结构洞。结构洞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不仅是资源优势,更重要的是关系优势。与拥有小而密网络的企业相比,跨结构洞企业通过占据影响交易结果的主导位置,能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行动者所拥有的网络的结构洞越

多,则行动者所可能获得的资源、机会就越多。因此,弱关系相对强关系而言,它的关系松散,布满结构洞,能获得更多新的信息和知识。虽然松散的关系获得的只是简单信息和显性知识,但是增加了新知识和创新机遇相碰撞的机率。

3 集群网络强弱关系的动态平衡

3.1 集群网络发展的关系强度需求

由于共同的体制、规则、文化的作用或影响,处于强关系中的组织或个人之间交往密切,信息交流比较充分,彼此所掌握的情报也比较相似。在这种强关系控制下,一方面成员间相互信任,合作稳定,愿意共享信息,知识交流相对方便;另一方面又因知识的相似度较高,容易造成知识的冗余,而且不能获得更多的异质信息、知识,不利于知识创新。同时,以强关系主导的网络很有可能将企业引入路径依赖过程,将其锁定在特定的技术轨道上而不能自拔。因此,集群网络核心成员需要积极主动地打破这种路径依赖,发展与其它网络的关系。不同网络之间的关系由于存在偶然性和非重复性,因此是一种弱关系。根据格兰诺维特的理论,网络中的弱关系对于信息传播和情报交流效果比强关系更好,并且弱关系主要用来传递信息、情报和知识。因此,集群网络要想获得持续的发展,就不能只具有强关系和弱关系中的一种,也就是说,要在强、弱关系之间寻求一种适当的平衡。

3.2 集群网络强弱关系动态平衡的实现机理

为了实现集群网络强弱关系的平衡,作为集群网络中的盟主,企业在进行组织学习过程中,不能局限于已经建立的网络组织内部“强关系”,还需要有意识地与各类不同网络群体建立各种广泛的“弱关系”。Hansen认为知识转移活动可分为知识搜寻和知识转移两个阶段。在搜寻阶段,弱关系传播给项目团队利用知识的机会以及非重叠知识;在转移阶段,强关系促进知识转移,尤其是隐性知识的转移。在Hansen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集群网络强弱关系动态平衡的实现(见图1)。

如图1所示,Ⅰ中存在一个核心企业和若干小企业,核心企业占据区域的中心位置,Ⅰ中各小企业为获取信息与知识优势而向外发展弱联系,形成一个闭合结构。在该状态下,集群网络在利用弱关系完成知识搜寻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强关系以促进知识转移,尤其是隐性知识的转移,从而进入状态Ⅱ。在状态Ⅱ中,处处充满强关系、联接冗余、知识趋于同质化,为了促进集群网络的发展,网络中的核心企业积极向外发展弱关系以搜寻所需的异质知识(状态Ⅲ)。当通过弱联系发现有自己或集群需要的知识的时候,尤其是对集群发展起关键作用的隐性知识的时候,核心企业适时拓展集群网络边界,在能为自己带来隐性知识的联系上加大投入,把原来的弱关系变成强关系,以吸收自己需要的隐性知识(状态Ⅳ)。如此形成了“知识搜寻”一“知识获取”一“知识搜寻”的循环发展状态,网络组织结构不断改变,规模不断壮大,系统知识总存量不断增加,推动企业自身和集群网络整体创新能力的发展。

4 强弱关系动态演进中的集群网络知识转化

一个系统完整、功能完善的集群网络需要同时具备这两种关系网络,并有能力在两者的动态演进中保持相对平衡,进而促进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在强弱关系的动态平衡中相互转化,从而增加整个集群知识,提高集群网络的创新能力。借助于Nonaka的理论,本文构建了基于强弱关系互动分析的集群网络知识转化模型,以此分析强弱关系互动对集群网络知识创新的影响。

4.1 SECI模型

为了保持持续的、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企业还需利用已有的知识来创造一些新知识。日本学者Nonaka提出了SECI模型,认为知识创新过程由两种类型知识在个人和组织之间的4种相互作用所构成:①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称之为社会化,社会化通常从建立一个交互作用的“场”(Ba)开始,这个场有助于成员共享经验和思维模式;②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称之为外部化,外部化可通过有意义的“对话或收集反映”来触发,适当的隐语和类比常有助于成员将难以交流的隐性知识清楚地阐述出来;③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称之为融合化,融合化由企业中不同部门的知识“网络化”而触发;④从显性知识到隐陛知识,称之为内部化,内部化由“干中学”触发。通过知识的4种相互作用,企业中的不同个体知识在模仿、交换和组合过程中得以创造出新知识,并在群体内传播,使之最终体现为产品、服务和系统中的能力。

SECI模型以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为基础,提出了知识创造和转化的过程。SECI模型对知识在企业内的动态演化有很好的解释,但是也存在以下问题:①模型面向的是个人和组织层次,无法很好的解释集群网络的知识创造与转化;②模型忽略了外部环境的作用,没有考虑到外部知识源的输入。

4.2 基于强弱关系互动分析的集群网络知识转化模型

鉴于SECI模型的不足,本文构建了基于强弱关系互动分析的集群网络知识转化模型,如图2所示:

(a)(b)两种模式主要发生在强关系的内部网络中。强关系往往是个人或组织与外界发生关系的基础与出发点,强关系的网络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为隐性知识的流动和共享提供一个很好的环境,网络成员都乐意分享自己的技术和经验,促进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流动(模式a)。同时,通过非正式交流把隐性知识显性化(模式b),这同时也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增加整个集群网络的知识。

(c)(d)两种模式主要发生在网络与网络之间的弱关系中。在集群网络的知识趋于同质化时,不利于网络知识的创新,因此要积极建立同其它网络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网络之间建立起弱关系,有利于显性知识在各网络之间进行流动,吸收不同的网络知识(模式c)。但这种弱关系的网络之间知识的流动,主要是大众化的明晰知识。集群网络再把这些从外部吸收来的显性知识内部化,通过“干中学”的形式,在实践过程中把显性知识再转化为隐性知识(模式d)。

该模型基于强弱关系互动分析研究了集群网络知识的转化,将知识创造和转化的过程从个人与组织层次提升到了企业与集群网络的层次,同时也将集群网络的外部知识获取纳入分析框架之中,对研究集群网络的知识流动与集整体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借鉴。

5 结语

在知识时代,产业集群能否进行知识的快速积累、转移、扩散和创新,已经成为衡量集群发展潜力大小的重要标准和集群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指标。但集群网络知识的流动和创新受到社会网络关系的限制和影响,网络中的弱联系有利于新知识的获取,强联系更支持隐性知识的传递和共享。而缺乏更新的区域文化、社会资本以及过强的网络关系信任不仅会使集易效率逐步丧失,而且可能导致集群网络的封闭性,将集群锁定于既有技术路径,使其创新功能退化,最终走向衰落。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速的今天,一方面,企业需要强化本地化的汲取网络,促进集群内部企业间专业分工、弹性协作及知识创新的过程,从而在价值链分工环节上获得成本及创新优势;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全球性联系,保持本地网络的开放性与兼容性,则可以为本地集群不断及进输入新的技术、资本及市场信息,并使集群企业在与外部高端价值链环节企业的合作与互动中,提升本地产业能级,避免过度的技术依赖与功能锁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