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荣昌名小吃“抱团”进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今年8月8日,是荣昌名特小吃进主城的第一天。在重庆市渝中区重客隆观音岩店,数千名市民早早就在店门外排起了长龙,抢购荣昌白糕。
“哎呀,荣昌白糕味道真是不摆了,以前不方便,要找人捎带,现在白糕进城了,我专程来给老伴称两斤。”渝中区陈老太一边排着队一边说。
“哎呀,甭提卖得有多火了。”在重客隆超市观音岩店,荣昌白糕柜台里的营业员兴奋地说,“手臂都称酸了!”
当天一扎账,渝中区重客隆超市3家加盟店卖出了约1万个白糕。
荣昌特小吃“登陆”主城,首先得益于市长王鸿举帮忙“拉关系”。
今年4月12日,王鸿举市长到荣昌调研。“荣昌的白糕、黄凉粉、卤白鹅很有名,县里早就想将这些美食做到主城去。”该县负责人向市长汇报,“但由于进入主城超市门槛高,入场费、场地费、生产车间等费用大,迟迟未能如愿。”“荣昌小吃很有特色嘛。我来帮你们牵线搭桥,把黄凉粉、卤白鹅等名特小吃推到主城去!”王鸿举当场拍板。
市长帮忙“拉关系”,荣昌名特小吃加快了进入主城的步伐,为了这一天,荣昌人等了很久。
“卤鹅卤鹅,盯一眼走不脱。”这句与荣昌名小吃“卤白鹅”有关的顺口溜,在荣昌县可谓老少皆知。据不完全统计,荣昌县城区各大街小巷的卤鹅摊在500个以上,各镇和农村卤鹅摊也有500多个。
荣昌人一年要吃掉100多万只卤白鹅,但荣昌卤鹅却“飞”不出荣昌,只能停留在荣昌人的餐桌上。
“荣昌名特小吃全是以个体分散经营,捏不到一块,缺乏企业支撑,只能小打小闹,这是导致百年美食不能走出荣昌的重要原因。”荣昌县商委主任李长刚道出了其中原由。
早在1999年,荣昌县商委就多次动员卤白鹅、黄凉粉、荣昌白糕等名特小吃业主到重庆开店,但响应者寥寥。“一碗黄凉粉只能卖三块钱,租一个摊位的费用却要占去利润的三分之一,一个小生意,出不起这么高的费用。”“李氏黄凉粉”老板李泽菊的说法代表了绝大多数经营业主的想法。
这期间,县内有关部门也曾将卤白鹅、黄凉粉、白糕等的深加工作为一个招商项目向县内外客商推荐,但终因没有业主,项目只好“待嫁闺中”。
荣昌名特小吃,何时香飘巴渝?一时成为荣昌人解不开的难题。
王鸿举市长答应为荣昌名特小吃“吆喝”后,再一次燃起了荣昌小吃进主城的希望,同时,组建食品企业等系列改革也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7月20日,渝中区工商局负责人带领重客隆、新世纪等大型超市负责人来到荣昌,考察白糕、卤白鹅、黄凉粉等特色名小吃。“先做减法,再做加法,让一两个名小吃先行进入主城超市,然后再陆续全部进入。”当天,渝中区和荣昌县达成共识。
7月25日,荣昌县委常委、副县长郭汝德,带领白糕、卤白鹅、黄凉粉等名小吃经营户及工商、商委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到渝中区,就荣昌特色名小吃进主城进行对接,双方再次达成一致:凡是进入渝中区超市的,超市均按照最优惠的准入条件、最优惠的交易办法、最优惠的结算方案进行,以达到交易双方互惠互利的目的。
“这也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一项举措。”渝中区有关负责人称,“荣昌有着丰富的特色小吃及加工优势,而主城有旺盛的消费市场,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合作潜力巨大,有助于双方实现共赢。”
为保证市民能吃上新鲜正宗的白糕,每天早上6点钟,保鲜车准时从荣昌出发,一个多小时后,白糕便“登陆”主城。与此同时,荣昌县引入民间资本,新组建了三和儒香有限公司,全面负责搭建营销渠道,整合小吃业主,实现统一生产、统一销售。
据悉,三和儒香有限公司将采取“个体业主+公司+超市(或餐饮公司)”的经营模式,让荣昌小吃“抱团”进城,并在重庆寻找加工场所,实现名特小吃的就地生产、就地销售。
李长刚充满信心地说:“继白糕之后,黄凉粉、卤白鹅等名特小吃,也即将在今秋十月走进渝中区的新世纪、重百等超市,让市民们一饱口福。”
主持人点评
“一流产品出国,二流产品进城,假冒伪劣产品到农村”,这是前几年活生生的现实写照。由于没有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销售体制,产品流只能是农村―城市、城市―城市,而城市―农村的通道不畅通,农村人享受不到价廉物美的产品,假冒伪劣乘虚而入。如今,消除城乡之间的体制障碍后,重客隆等大型超市下了乡,荣昌白糕等地方特色小吃也顺势进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