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电影中的声画结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电影中的声画结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随着技术的进步,声音的作用在逐渐被人们所认知。而在此期间不断的探索,也为之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一直以来,在电影声音上成功的实例都验证了声音的重要性以及声音和画面结合的一种趋势。电影放映如同致幻的过程,而这幻觉的来源正是视觉与听觉的结合。

【关键词】有声电影 声画结合 视听致幻

一、从无声片到有声片

托马斯・爱迪生因1877年发明了留声机而成为录音之父,自此声音可以被记录下来。而这项发明并没有马上和电影相结合,但是在电影出现之初并非都是无声的。往往在电影的放映过程中会现场为画面配上声音。当时为电影配音的方式大致有三类:音乐伴奏、音响配音以及真人配音,它们采用临场方式,其中音乐伴奏是常用的方式之一。有些是即兴的演出,有些则是已经写好总谱,并严格按照其进行演奏。例如1908年的法国影片《吉斯公爵被刺》,则由著名的作曲家圣・桑专门为它作曲。放映时,乐师根据作曲家提供的总谱演奏。而音响配音一般采用事先录制唱片的方式,但由于技术上的困难,常常出现声画不准的问题。演员或者歌手在银幕后面配合画面的做法也比较少见。

直到1927年公认的第一部有声长篇《爵士歌王》公映,才将声音真正引入电影。整个片子延续了默片的一些拍摄手法,只在有限的片段中使用同期声的播放,大段的篇幅仍延续默片时期演员的夸张表演和字幕相结合的形式。而随后的大量有声片的拍摄,可以说暗示着电影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不可逆转的有声片时代。

由于电影技术和工艺往往是和电影发展密切相关的,而每一次技术的革新和工艺流程的变化都会对电影本身产生不小的影响。从无声片到有声片的过程,是不断实践与尝试的过程,同时也是技术发展的过程,而最终有声片时代的到来,也使得电影声音成为电影制作的重要部分。好莱坞经典影片,米高梅公司的《雨中曲》(〈Sing in the rain〉 1951)中我们可以看到声音初期的缩影。这部影片是一部经典的好莱坞歌舞片,同时也反映了有声片初期的声音制作的状况。在影片的一个段落中,女演员进行表演,而由于话筒的灵敏度很低,指向性较差,女演员偏离话筒拾音的方向,声音就变得模糊不可辨了,同时在说话的时候由于设备的简陋,还必须非常接近话筒保证台词的清晰度和可懂度。默片时期的明星,由于有声片的出现不得不张口说话和唱歌,默片时期的光环被有声片的出现所打破,不得不在表演时在幕后请配音演员进行配唱。

二、声音对空间的拓展

由于有声片出现之初技术上的限制,声音和画面的关系似乎变得势不两立。为了保全声音,画面的拍摄和后期制作就不得不让步。同时制作公司一味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使得对白片变得泛滥。在这段时期,电影制作者忘记了默片中画面的创作精髓,被声音所左右。

电影是“以电影技术为手段,以画面和声音为媒介,在银幕上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形象,再现和反映生活的一门艺术”。①而从人们对电影的认知方式上,我们又通常将电影艺术称作“视听艺术”。由此可见,声音和画面是电影最基本的要素,电影通过这两种调动感官的形式传递信息。因此,电影声音和画面的关系对电影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声音揭示画内与画外空间

画内声音与画外声音在很多时候是根据银幕的范围来区分的。通常我们能看到的事物在画面中有了移动那么我们会期待着它发出声音。比如与口型同步的语言声、脚步声、孩子嬉戏的声音等等。

画内声音:在默片时期为了表现东西的发声,往往采用字幕的形式告诉观众事物在发出声音,在叙事上强调了发声事物的重要性,同时这样的段落也验证了声音出现的必要。

画外声音:正是声音的出现,使我们对银幕内与银幕外的声音有了非常好的界定。画面上我们所看不到声源的声音,也许在影片其他场景中可以通过某种方式看到或者知道它的声源。画外声拓展了画面的空间,当画面中某人对着画外的声源发出的声音做出反应时,那么这个声音同时也肩负起剧情上的某种需要。

画外声音有着两种不同的功能,一种即暗示画外的空间中发生的某种情况。在某种特定的情节里,它使人产生一种好奇心,想要探究到底在画外空间中出现的声音是什么含义。而大多数时间画外声音表现是以环境声的形式出现的,比如说室外交通繁忙的声音、雨声、雷声、画外空间中出现的广播声等等。它都揭示了银幕上的环境所处的大环境的状况,使得画面的范围有了很好的界定。

画外声音中有一部分比较特殊即非剧情声音。在有声片出现以后,人物内心的感受可以通过独白,旁白等形式来完成,而烘托气氛时也不单单是靠画面的叠画等方式来完成,音乐也是很重要的表现手段。

2、声音揭示纵深空间

在单声道时期的声音阶段,声音无法分出声道表现一个声场的感受。但是在纵深的表现力上,声音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在默片时期,我们通过画面的景深来表现远近的事物。声音的出现,强调了远近的关系,有了更加明显的纵深感。电影声音的制作与还放都遵循了我们日常在生活中的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近大远小。同样在观影中我们闭上眼睛可以从声音的音量和音色上很明确的判断出声音的距离的远近。

三、声音使银幕成为视像的局限

模拟立体声电影的出现对同期录音工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虽然在拍摄画面的同时对同期声拾取的方式没有改变,但是所使用的设备、拾音方法、工作步骤等都与单声道影片有很大的区别。特别是立体声影片的声音设计和还放时对声音的要求与单声道不同,这些新工艺技术的出现使得声音制作人员以及观众对电影的欣赏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录音技术的进步不仅仅局限于提高了几项技术指标,它的根本意义在于为之后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基础。由于噪音的降低,观众在欣赏电影的时候听到了以前从未注意过的更加细小的声音,同时声道的分离也将一些环境信息分配到其他声道,尊崇人们的听觉习惯,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更加富有真实感的观影环境。

从一开始只是有限的段落发声,到后来重视同期声的录制,并开始为电影进行配音制作,再到后来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录音工艺不断完善。通过视觉与听觉的融合,电影将叙述的事件展现在观众眼前,而同时人物的思想、感情不再受到拘束,可以通过语言自由的表达。更进一步地说,人声以及其它的音响效果强化了事件本身。在声音发展的过程中,每一次对声音运用的尝试,都为视听的结合带来了新的感受。

电影声音,如同在银幕上开启了一扇窗。声音使得电影具有了看不见的画外空间和看得见的纵深空间,改变了电影语言。它不仅给影像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带来了全新的观影方式。

立体声作为现在主流的电影声音制式对电影的艺术表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它并不是仅仅作为声音的记录和还原,更重要是对电影气氛的营造,情绪的表达,成为创作的一种手段,给人以临场感、包容感。立体声技术时代的到来给声音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从模拟立体声到数字技术发展到今天,声音已经不再像有声片之初时被认为是负累,同时声音也不止是画面的附属品、从属于画面。立体声出现,使观众进入了事件空间。

听觉也可以和视觉一样构成幻象。视觉和听觉暗示我们对空间及空间不同属性的感知。电影不仅是声音和影像的展示,它还产生韵律、活力、时间、触觉和运动感,使得我们同时运用听觉和视觉通道。当我们进入影片叙事之中时,声音通过音乐、音响、语言和画面相结合告诉我们影片中发生的事情。

空间和时间是由视觉和听觉结合所决定的,场景的相连或者相离也受其影响。不论声音和画面结合的同步与否,只要当视听元素有目的的进行排列,就会对这个场景产生丰富的含义。我们的视觉与听觉在观影时都被调动起来,接受和处理各种各样的信息。眼睛从光线中往往看到的是混合后的整体,并不能感受到细小的成分,而耳朵却能够在众多声音中辨别其中一种。与明显、绝对的视觉存在所不同的是,声音是可以塑造的,通过对声音的重新塑造,达到一种影像与声音的间离,从而使原本的事物产生新的意义。

声音和画面的结合是相当复杂的,这不仅仅在于我们先天所具有的眼睛和耳朵这两个器官对认知的差异,而且在影片中视觉和听觉的结合是带有重新组合方式的,它遵循了认知的规律,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融合。在面对声音和画面时不应过分强调它们的主次关系,而是应该承认它们的不同的特质。

参考文献

①许南明、富澜、崔君衍主编:《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2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