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法:内隐,还是外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法:内隐,还是外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长期以来,语法教学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首先从内隐和外显的概念特征谈起,以此出发,分析了20世纪以来教学法流派更替中的语法教学模式变化,形成对内隐和外显的再认识,及长期以来其与语法教学模式变化之间的关系,并指出有效的外语教学应是内隐和外显的结合。

关键词:内隐;外显;教学法;语法教学

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1―0122―02

一、引言

语法教学一直是语言学家们和教学者关注和讨论的问题。尤其是六七十年代以来,二语习得不断发展,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兴起,有关外语教学法的讨论显得尤为热烈,教学法亦流派纷呈,语法教学作为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随着教学法的更替而呈现出跌宕起伏之势。大体来看,关于语法学习的主要争议是:其教学模式到底是内隐的,还是外显的?本文从20世纪以来主要教学流派中的语法教学模式谈起,探讨其发展趋势及折射出的教学理念的转变,以期为我们外语教学和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外语教学法流派中的内隐与外显语法教学模式

1.内隐法与外显法

美国心理学家Reber A.S.首先提出“内隐学习”的概念(1976:90), 即“无意识获得关于刺激环境中复杂知识的过程”。此后这一概念为语言学家所接受并发展,并被视为人类完成复杂学习任务、获得知识的最基本方式。内隐法强调自动地、无意识发现掌握刺激任务的隐含规则和潜在结构,并以隐形的方式储存在大脑中,因而相对具有稳定性,不易或较少受年龄、智力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外显法是受意识控制,需要意识参与并采取一定策略的认知方式,是一种有目的、有选择性注意的认知方式。它最大的特点是需要意识努力地参与,此外,还会受到年龄、智力、情绪、个性、动机、氛围等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不稳定性。

2.教学法流派中的内隐法与外显法

纵观20世纪教学法的发展其实就是内隐与外显的不断交替,最终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早期的语法翻译法通过分析语法、进行翻译来学习外语,属于外显法。随后该法被指责忽视学生的主观创造性而被结构主义法和听说法取代,这两者重视元语规则的认知,主张听说先行,读写跟上,属内隐式。但好景不长,该法又被乔姆斯基批判,语法教学又回归外显指导,即认知语码方法,这种方法认为学习者对二语规则的感知优先于运用而强调外显学习。

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倡导的口语法,后改称情景法,注重内隐,在无意识中促进学习者内化语法规则。随后又出现了交际教学法,其到了八十年代形成四种理论:功能意念论、认知论、语言习得论和人本主义。这四个理论除了认知论强调外显法外,其他均侧重一定的语境、环境或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倾向内隐教学。依据人本主义又涌现了许多教学法如沉默法、集体语言学习法、全身反应法以及暗示法。它们重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尽力淡化教师的主导地位,期望学习者自己发挥主体作用,偏向于内隐。九十年代以来代表性的是Long(1991:40)提出的形式注意及任务型教学法。前者倡导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和提高学习者对各种语法形式的注意,但是基本焦点仍是意义或交际活动;后者是学习者通过完成教师设计的任务来学习外语。

可见,近来教学法在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主张授课内容是有意义交流的同时,强调语言意义和形式的统一,反映在语法领域就是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折中和统一。

三、内隐外显的再认识及外语语法教学模式的变化

1.内隐法与外显法的再认识

内隐法强调学习者无意识习得的过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通过学习者本人的主体性去学习掌握目的语,在教学中属于归纳法,即学习者自己从个别的语法知识点归纳出一般的语法结构。

外显法强调有意识的学习过程。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习者处于被动地位。其在教学法上是演绎,即依据教师讲解的语法规则做相应的练习,遵循从一般到个别的顺序。在此法下的学习者可能语言知识相当准确,但实际运用目的语的能力却不尽如人意。

如图所示,作为认知的两种基本手段,内隐和外显实质上是互相补充、相互统一的关系,外语教学中两种方式的应用更是充分验证了这一点。过分强调内隐法势必导致学习者在遇到语法难点时迷惑费力,而过分强调外显则必导致学习者的被动以及兴趣的减退。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无法完全区分内隐与外显,任何有效的学习方式都应是两者灵活运用的结果。学习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习者时而自己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时而求助于教师答疑解惑,因而,内隐和外显也时刻处于交替平衡的状态中。在外语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两种方法,取长补短,在重视内隐的情况下不忽视外显的辅助作用。

2.语法教学模式的变化

随着对内隐、外显研究的深入,语言学家已认识到这两者的辩证关系。首先,授课重点从一开始讲解注重语言知识到后来的注重语言运用能力,再到两层并抓并重。其次,教师与学习者的角色从教师的主导主动、学习者的被动地位转到教师的退避、学习者自我探索,再到教师指导、学习者主动相结合。再次,外语教学研究的重点由怎样教转向怎样学,教学理论研究者们开始关注外语学习的主体,语言学习者本身的因素和特征,包括个体差异以及差异的原因。第四,外语教学方法由过去遵从一种方法体系转向综合式、折中式方向发展。最后,外语教学研究由单一的外语教学法向多边缘、跨学科转变。由心理学上提出的内隐学习引发外语教学方式的新探索,再到教学法更替正体现了这一点。

四、小结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习者学会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活动,而语法学习是学会一门语言的必然要求。20世纪以来,各种教学法流派的更替演变实际上是探索内隐法和外显法到底哪一种更为有效,并最终意识到两者的辩证关系走向折中而将两者结合起来。这不仅是教学法的进步,也反映了外语教学理念的转变。应当看到,这些以语法教学模式转变为核心的教学法演变为当今外语教学研究和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思维。在今后的英语教学实践中,一方面应强调以学生为主的内隐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以教师为主的外显指导作用也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因为,良好的英语学习效果归根结底来自于内隐和外显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Long, M. Focus on form: A Design Fea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A]. In K de Bot, R Ginsberg & C Kramsch (eds.).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in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C]. Amsterdam: Benjamins,1991.

[2]Richards, J. C., Rodgers, T. S.语言教学的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Johnson,.K.外语学习与教学导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赵继政.外显学习、内隐学习与激发意识――一项语法教学的实验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04).

[5]戴曼纯.二语习得的“显性”与“隐性”问题探讨[J].外国语言文学,2005(02).